桃树虫害桃红颈天牛和桃球坚介壳虫的发生与防治

2019-11-21 03:06王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防治方法

王伟

摘要    本文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危害症状、防治方法等4个方面介绍了桃树虫害桃红颈天牛、桃球坚介壳虫,以期为桃树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桃树虫害;桃红颈天牛;桃球坚介壳虫;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危害症状;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62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11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当前,旅游经济飞速发展,以桃树、梨树、杏树等树种为主体的观光树林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然而,在这些果树的种植管理过程中,一些病虫害屡见不鲜,不仅严重影响树木生长,还给旅游经济造成了损失。现以桃树虫害桃红颈天牛和桃球坚介壳虫为例,介绍桃树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以期为果树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1    桃红颈天牛

1.1    形态特征

桃红颈天牛别名红颈天牛,严重为害桃树、杏树、樱桃、杨树、柳树等。通常桃红颈天牛有2种形态特征,即幼虫和成虫。桃红颈天牛幼虫长50~60 mm,身体呈现乳白色,前胸较宽广,且与背板两侧各有一刺状突起,凸起部位处老熟时就会稍带黄色,与初龄时乳白色形成显著差异。此外,从形态特征来看,老熟幼虫的身体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形态特征也不尽相同,前者各节呈扁长方形,后者呈圆筒形,且前胸大、后胸小。幼虫的身体两侧会长有黄棕色细小的毛,在其背面2个黄褐色斑块均呈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后半部背面色淡,位于两侧的黄褐色斑块略呈三角形,胴部各节的背面和腹面都稍微隆起,并有横皱纹[1]。

桃红颈天牛的成虫有2种色型,一种是全身都是黑色的“黑颈型”,而另一种则是全身为黑色但前胸处为棕红色的“红颈型”。不同的桃红颈天牛其成虫分布现状也不尽相同。具体来看,北京、东北、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主要分布的是“黑颈型”桃红颈天牛,而在河北衡水主要分布的是“红颈型”桃红颈天牛。桃红颈天牛的成虫长30~40 mm,全身黑色有光泽,但是其触角及尾呈现的却是蓝紫色。此外,在成虫的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深凹,且与幼虫不同的是,成虫的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突,而其背面还有4个瘤突,鞘翅表面光滑,基部较前胸为宽,后端较狭。研究发现,桃红颈天牛的雄成虫和雌成虫存在显著差异,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大小,雄成虫较小而雌成虫较大,雄虫前胸腹面密布刻点,触角超过虫体5节,而雌成虫前胸腹面有许多横皱,触角超过虫体2节。

1.2    生态习性

桃红颈天牛每2~3年出现1代,以不同龄的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成虫的活动时间为6—7月,雨后晴天是成虫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晴天中午成虫多栖息在树枝上。当受到惊吓后,不同的成虫其应对方式也不尽相同,雌成虫迅速飞起,而雄成虫多爬走躲避或落于树下。调查发现,桃红颈天牛成虫寿命约10 d,当雌虫和雄虫交尾后,其卵排于主干及主枝基部的树皮裂缝中,翌年5—6月老熟幼虫在蛀道内化蛹,蛹期为10 d,然后羽化成虫[2]。

1.3    危害症状

桃红颈天牛主要为害桃树的木质部。在桃树生长过程中,若遇桃红颈天牛的排卵期,害虫一般会选择将卵产于树势衰弱的树干、树皮缝隙中。当虫卵孵出之后,幼虫会蛀食韧皮部,而翌年春季幼虫自由活动时,就会沿着树木表层,由皮层逐渐蛀食至木质部表层,导致桃树的中间部分凹陷,影响桃树的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导致植株主干残缺,引起桃树死亡,给当地农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桃红颈天牛的卵多产于枝干上表皮裂缝处,当其幼虫吸食韧皮部和木质部时,吸食后的主干及主枝蛀道扁宽,且分布不规则,但总体来看由于其吸食后蛀道内会充满木屑和虫粪,阻塞桃树营养物质的运输,在影响其寿命的同时还会削弱树势,严重时可致整株枯死。

1.4    防治方法

每年6—8月,组织人员在果园捕捉成虫;4—5月,在树干和主枝上涂刷涂白剂,在成虫羽化之前涂实树皮裂缝、空隙,防止成虫产卵。涂白剂按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盐0.2份、牛胶(预先热水融化)0.2份、水30~40份,或加敌百虫0.2份配比。选择涂白剂的原因是因为桃红颈天牛惧怕白色。将涂白剂涂于树干,涂于根颈到离地面30 cm处;每年9月,通过在主干与主枝上寻找细小的红褐色虫粪来发现桃红颈天牛幼虫,并将其捕杀,或在翌年春季检查枝干,用锋利的小刀将木质部中的幼虫挖出杀死;也可用糖醋液诱杀,即用糖2份、醋1份或糖∶醋∶酒=1.0∶0.5∶1.5,以及敌百虫(或其他杀虫剂)0.3份、水8~10份配制成诱杀液,装于盆罐中,挂在离地1 m高处诱杀。

2    桃球坚介壳虫

2.1    形态特征

桃球坚介壳虫的卵为白色半透明的椭圆形,毛玻璃状,至于裸蛹,则为赤褐色,腹末有黄褐色刺突。桃球坚介壳幼虫时期,雌性和雄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雌虫幼虫背面浓褐色,有黄白色花纹、多触角、足完全,腹末有尾毛2根,而雄幼虫背面黄褐色,变为成虫时虫体变硬,背部为紫褐色,表面有光泽,且在排列方式上大多呈现出密集排列的习性。桃球坚介壳成虫时期,雌成虫的介壳为高粱粒状半球形,前端与身体两侧向下弯曲,后方臀裂二侧体缘稍向体后突出,而雄成虫头胸部赤褐色,腹部淡黃褐色,雄介壳初为椽黄色,老熟时浓褐色、长椭圆形、半透明[3]。

2.2    生态习性

桃球坚介壳虫1年发生1代。成虫活动时间为翌年4月上中旬。4月下旬,成虫体背分泌蜡质,雌、雄体开始分化,雌虫体迅速膨胀,雄虫体外分泌蜡质层并在其中化蛹,此后到5月,雌虫和雄虫开始交配,交配完成后雄虫立即死亡,雌虫则身体开始慢慢膨胀,体表变硬,形成介壳,5月下旬雌虫在壳内产卵,10 d之后初孵若虫从壳中爬出,分散到枝条上为害,一直到9月通过分泌白色蜡质成壳,之后以若虫在壳内越冬[4]。

2.3    危害症状

桃球坚介壳虫主要为害桃树枝条。成虫、若虫会固定在枝条上,呈密集状吸食汁液,吸食过后皮层会被破坏,然后出现坏死、干瘪、凹陷症状,甚者导致枝条干枯死亡。

2.4    防治方法

为有效提高防治质量和防治效率,基层产业机构和劳作者应深入了解桃球坚介壳虫的生活习性,科学采取防治措施。在早春桃树枝条萌芽前,喷施5 °Bé石硫合剂;在雌虫壳变硬前,用毛刷、草把等刷除虫体;刮树皮要见白,涂后用塑料布包扎。

3    参考文献

[1] 普崇连.杏树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2] 岳伟,张敏,田虹.桃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探讨[J].农业灾害研究,2013,12(4):119-121.

[3] 李廷月,杨中玉,时立亮.桃树病虫害防治技术[J].新农村,2012,15(6):120-122.

[4] 刘英胜,张建华.桃红颈天牛的发生与防治对策[J].新科技,2013,15(22):133-136.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防治方法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分析果树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