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解题思维受阻原因及对策探究

2019-11-22 09:58杨伟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解题思维对策

杨伟

[摘   要]学生解题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有:对概念、原理理解不准确;思维定式干扰;  题设“陷阱”迷惑;思维混乱,难以厘清头绪;思路狭隘、不灵敏;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解题思维受阻的原因,探究突破阻碍的对策,有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解题思维;受阻;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9-0092-02

学生做题时,经常会出现无从下手或做题做到一半就卡壳无法继续进行下去的情况,这种现象称为“思维受阻”。认真总结学生解题思维受阻的原因及对策,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现笔者对学生解题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及对策进行总结归纳。

一、概念、原理理解不准确

学生对所学基本概念、原理缺乏系统的掌握和准确的理解,故易模糊不清、一知半解,从而导致解题思维受阻。

[例1]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及时清除自身的受损组织,在清除过程中,受损组织相当于()。

A.自身物质B.抗原C.抗体D.病原体

【解析】答案为B。本题学生解题思维受阻的原因是对抗原、病原体和抗体概念模糊不清。抗原是能够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原体是指侵入机体,使其致病的寄生虫或细菌、病毒等;抗体是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免疫球蛋白。而受损组织原来是机体“自己”的成分,但由于“病变”“突变”“损伤”“衰老”等原因而变成非正常组织,被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成分。

【对策】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原理时,一要紧扣“关键词”;二要进行变式理解;三要对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挖掘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辨析和应用,从而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二、思维定式干扰

受大脑中固有印象和经验的影响,人们常常会将已经变化的情境当作旧情境处理,从而出现思维定式。学生在遇到与所做的题目“形同质异”的问题时,思维定式就会成为他们解题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

[例2]图1所示的坐标曲线中,正确表示小麦呼吸强度与K+吸收量的关系的是()。

【解析】答案为C。这是一道紧密结合课本的简单题,但很多学生错选了D选项,原因是受“O2浓度与矿质离子吸收速率的关系”图解的思维定式干扰。本题曲线图的横轴为“呼吸强度”,纵轴是“K+吸收量”,最关键的问题是:当呼吸强度为零时,K+吸收量是否为零?这一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呼吸强度为零,说明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则无能量供应,因此不能吸收K+,故曲线起点应从原点开始。

【对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似是而非”“面同实异”这一类题型进行分析、比较,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防止学生受思维定式干扰。

三、题设“陷阱”迷惑

学生在审题时,容易忽略题目中设置的附加条件,被“陷阱”所迷惑,有时不能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导致解题思维受阻。

[例3]甘肃酒泉秋季葡萄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A. 果实成熟              B. 果实生长

C. 新陳代谢              D. 蒸腾作用

【解析】答案为D。题目中“甘肃酒泉秋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陷阱”,其实无论是什么地方,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95%~99%。“甘肃酒泉秋季”给学生以错觉,认为该地秋季气温低,发生蒸腾作用时根系吸收的水分小于果实成熟、果实生长、新陈代谢时所吸收的水分。这就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所学知识,避免被题设“陷阱”所迷惑。

【对策】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跳出题设“陷阱”,找到解题的关键。

四、思维混乱,难以厘清头绪

学生在遇到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往往思维混乱,容易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找不到解题突破口,从而导致解题思维受阻。

[例4]研究人员在光下、黑暗两种条件下用水培法培养小麦。48小时后测定Mg2+ 、K+、Ca2+含量。下表中的离子数据为实验结束时培养液中离子的含量与实验开始时离子的含量的相对比。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条件 水分消耗(mL) Mg2+ K+ Ca2+ 光下 1126 1.82 0.27 1.25 黑暗 389 1.24 0.36 0.98 ]

(1)从吸收水分和吸收离子的数据看,小麦在光下吸收 比吸收水分慢。

(2)从实验得出的数据,可以得到①;②。

【解析】该题是实验对照分析题,分析的方法是根据对照的条件不同来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但很多学生无从下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水分代谢、矿质代谢二者的概念、过程、原理;突破口是正确理解“溶液中离子的含量与实验开始时含量的相对比”这一信息;分析的依据是表中的数据。当离子含量相对比大于1时,则吸收水分的速率较快;当离子含量相对比等于1时,则吸收离子的速率等于吸收水分的速率;当离子含量相对比小于1时,则吸收水分的速率较慢。从表中可以看出,幼苗吸收三种离子的数量均不同,这说明植物对三种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这种特性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和种类有关。因此(1)问只需看谁离子含量相对比大于1,则吸收速率谁就比水慢,即答案为Ca2+ 、Mg2+;(2)问是开放性很强的问题,要得出结论则是一个“求同思维”的过程,结论一般来源于教材,也可能与教材的结论相反。只要推断严谨、科学,都是正确的,并且结论之间不应该是相交和包含关系,而应该是并列关系。为防止回答不全面,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如从纵向看,不论是在光下还是黑暗中,Mg2+ 、K+、Ca2+含量的相对比都不是1,说明“吸收离子和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从横向看,同种植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同,说明“具有选择性”。

【对策】其一,引导学生细致审题,抓住题目的核心词、关键词,掌握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其二,紧扣设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中发现相同点和挖掘不同点,筛选所需要的题干信息;其三,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思路狭隘、不靈敏

学生在答题时,思路狭隘不灵敏,不能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导致解题思维受阻。

[例5]当太阳光线发生变化时,有些变温动物如蜥蜴的肋骨也随之发生改变,调整身体角度与太阳光线保持90°,决定这种特性的是()。

A.适应性        B.遗传性

C.应激性        D.向光性

【解析】答案为B。蜥蜴对太阳光的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既是应激性,也是适应性。但该题的问题是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决定这种特性,显然是遗传物质,即遗传性。

【对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通过这一方法既可消除学生思维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六、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

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不善于归纳、总结前后章节知识的联系,特别是不能与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生物知识建立相关的联系,因此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进而影响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从而导致解题思维受阻。

[例6]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人体肌肉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9层            B.11层           C.13层           D.15层

【解析】答案为B。空气中的氧气进入人体肌肉细胞,需要经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被利用时还需进入线粒体,其经过如图2所示。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交汇,特别是与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生物知识建立相关的联系,让学生去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解题思维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如何正确构建中学生的语文解题思维
高中数学解题思维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