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 构建高校智慧图书馆

2019-11-22 08:27张凤霞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读者服务

张凤霞

关键词:读者服务;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平台

摘 要:文章通过阐释智慧图书馆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分析了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各个高校在建设智慧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有利于高校图书馆构建的应对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9)10-0074-02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供学生查阅课内资料和进行课外阅读的重任,为学生提供舒适自由的服务体验,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图书馆努力奋斗的目标。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型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应打造“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平台”,这一智慧图书馆模式的打造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质量,使读者服务更加自由化、个性化、集中化、综合化和信息高度共享化,使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建设朝着“以读者为本”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1 智慧图书馆研究发展历程

智慧图书馆研究最早开始于21世纪初期。早在200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图书馆建设了智慧图书馆网络管理系统,打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集物理实体和虚拟空间于一体的智慧图书馆。到了2003年,芬兰大学图书馆的Aittola等人首次明确提出了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他们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这一概念指出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既离不开客观存在的图书馆实体,也离不开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引入的虚拟管理内容,而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在此后的五年内,智慧图书馆并没有在社会及教育界引起广泛的关注。直到2008年11月,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后,智慧图书馆才开始成为业界研究的焦点。在我国,最早使用智慧图书馆一词的是严栋,他于2010年指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虽然我国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与引领下,我国的智慧图书馆建设以及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建设已成后来居上之势。

2 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笔者认为,所谓智慧图书馆是指在客观存在的实体图书馆的基础之上,应用新兴互联网技术进行图书资源管理和读者借阅服务的一种创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换言之,智慧图书馆是实体图书馆与虚拟新兴互联网技术的高度融合与统一体。智慧图书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2.1 信息高度共享,互联互通

新兴的智慧图书馆管理模式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互联互通。从智慧图书馆的内部结构来看,信息互联互通体现在图书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各个借阅室之间、网络数据资源之间以及实体图书馆与网络数字图书馆之间;从智慧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来看,智慧图书馆在新兴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实现了图书馆与读者、阅读资源与读者终端的有效结合。读者只需要在移动电子设备、手机客户端上进行简单搜索,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他们所需的服務信息。此外,读者还可以与智慧图书馆线上管理人员进行相互交流,反馈自己的阅读体验,并针对智慧图书馆的管理与读者服务提出个人意见及建议。

2.2 阅读资源高度集群化

智慧图书馆阅读资源高度集群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阅读资源数量得到进一步扩充。传统的图书馆阅读资源仅仅局限于馆藏资源,在引入大数据系统以后,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资源形式也更加多样,从原来的图书、报刊演变为数据库资源、电子文献、网络课程等,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读者对图书信息资源的差异性需求。第二,馆藏资源的获取途径更加多样化。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读者可以进行线上线下双向阅读,随时随地获取国内外资源。

2.3 便利化及个性化读者服务

在智慧图书馆借阅图书,读者只需要在图书馆网站的检索窗口输入所需图书的关键信息(如书名、书刊号、作者)等,就可以立即检索到相关的图书信息,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导引下,读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找到需要的借阅资源。另外,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在线预约图书,在线办理图书借阅手续,建立个人电子图书资源库和个人电子图书馆等。智慧图书馆的这些读者服务功能为读者服务的便捷化、个性化、准确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3 智慧图书馆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不够丰富,且利用率较低

通过对我国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现阶段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相对来说还比较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数字信息资源覆盖面较窄,尤其是一些国外的专业性期刊文献资源往往是高校图书馆资源的短板。第二方面,图书资源门类不够齐全。第三方面,高校之间的图书资源共享平台尚未搭建起来,或共享平台功能不够完善,存在着借阅时间过长、借阅手续繁琐等问题。

3.2 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制度尚不完善

智慧图书馆的有效运作有赖于智慧馆员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智慧馆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员,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平台要求智慧馆员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专业互联网应用技术,对于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也需要熟练掌握。此外,由于智慧读者服务平台高度互联互通,势必会带来日常工作量的增加,这也要求智慧馆员务必须具备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智慧读者服务平台建设还处于探索期和试行期,传统图书馆模式下的图书管理员的职业素养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智慧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要求,因此提升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打造出一支能够满足智慧化读者服务平台需求的智慧馆员队伍还任重道远。

3.3 读者个性化服务尚未形成

智慧图书馆读者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泛在化服务、精准化服务、主动化服务等。现阶段,我国有些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覆盖面还比较狭窄,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只能在校内通过局域网提供信息访问服务,校外站点访问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而这种状况会制约学生的校外学习。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技术基础的智慧化读者服务能够大量存储读者的借阅信息交互记录,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对读者的借阅行为进行及时、精准的捕捉。因此,智慧化读者服务平台能够精准地掌握读者的阅读需求,为读者制订出合乎他们需求的阅读计划,实现读者服务的精准化和主动化。目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操控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而大多数图书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不能充分发挥智慧读者服务系统原有功能的优势。

4 基于智慧图书馆的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构建策略分析

基于我国高等院校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很多新兴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处于试运行时期这一基本现状,针对上述提及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匮乏、图书资源利用率不高、智慧馆员队伍尚未建设、个性化读者服务还没有实施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构建策略。

4.1 扩充图书馆馆藏资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各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购买国外的高质量的数据库资源,让学生能够免费享受这些优质的专业资料,从而提升其专业学习水平。另外,高校之间要迅速创建校际的馆藏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优化共享平台机制,简化跨校借阅的办理程序,通过馆藏资源的互联互通丰富阅读资源。针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这一现实问题,各高校要努力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内容不应局限在专业知识,还要把阅读范围延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特别是交叉学科领域。各高校图书馆也要通过各种阅读推广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学习中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4.2 完善智慧图书馆智慧馆员制度

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及智慧读者服务平台的重要推动者。在完善智慧馆员制度时,图书馆要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明确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由于智慧图书馆以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对智慧馆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互联网技术掌握情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馆员只有在熟练掌握上述技能以后,才能充分发挥与操控智慧化图书管理系统。第二方面,要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智慧馆员培训机制要兼顾图书馆员的数字化、信息化专业技术水平和信息预测与评判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

4.3 始终以个性化读者服务为最终目标

个性化读者服务体现了“以读者为本”的图书资源管理理念。各高校在打造智慧图书馆和智慧读者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应始终以实现读者服务的快捷化、个性化、准确化为切入点,建设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广泛吸取和采纳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从而不断优化智慧图书馆管理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读者。

参考文献:

[1]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5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1):4-16.

[2] 周久鳳.图书馆空间的多维表征及再造策略[J].图书馆,2016(6):75-79.

[3] 蒋萌.“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6(3):92-96.

[4] 蒋萌,武群辉.“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内涵与结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19-23.

(编校:崔 萌)

猜你喜欢
读者服务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图书馆服务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与创新
关于社区图书馆若干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革
图书馆如何注重服务细节 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探讨
浅议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