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朋辈辅导员体系探析

2019-11-23 18:59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萱汶孙钰涵曹颖通讯作者
办公室业务 2019年21期
关键词:朋辈求助者辅导

文/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萱汶 孙钰涵 曹颖(通讯作者)

一、大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内涵

(一)朋辈辅导员的起源。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celing)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在种族暴乱、校园骚乱等社会危机加剧而学校教育专业辅导人员和教师又很匮乏的背景下诞生的。70年代初期,心理辅导专家Hamburg和Varenhorst等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起了朋辈辅导运动,从此,朋辈心理辅导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和认同。80年代,美国成立了全美朋辈互助者协会,致力于朋辈心理咨询的普及。20世纪末,美国有关朋辈辅导的理论研究趋于成熟,对朋辈的相关问题研究的也更加深入。对学生资源的善用,使国外的朋辈体系通过学生主体的参与来实现学生“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环。

(二)朋辈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朋辈”二字中,“朋”指朋友,伙伴,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辈”则指同辈,同龄人,是一种生理上的相近。与更具权威性和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不同,朋辈心理辅导主要以同理心作为依据,更具灵活性和感染力,节省了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时间,能与时俱进地满足高校学生对日常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另外,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许多高校的心理工作人员配备并不能满足学生在心理问题咨询方面的需要。据1997年数据显示,在中国每百万人口中仅有2.4位心理工作者。而朋辈的存在恰好为我国众多的高校学生与稀少的心理工作者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

(三)我国高校朋辈辅导员实施简况。20世纪70年代,朋辈心理辅导的概念传入我国台湾。但真正深入大陆并为各高校所应用和普及的,是在2000年以后。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此不难看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目前我国各高校也因此将朋辈心理辅导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等很多高校都在朋辈心理辅导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大学生朋辈辅导员的作用

(一)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根据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的需求,我国各高校成立各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机构,以素质拓展活动、心理情景剧比赛、心理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操等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在组织机构与同学之间,大学生朋辈充当着督促者和宣传者的角色:将略显枯燥的专业性心理知识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到同学当中去,同时使同学更加了解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尽量使高校学生普遍能做到“小问题自救,大问题求救”,摒弃对“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有心理问题就是矫情”等错误观念。在同学与同学之间,大学生朋辈充当着领航者的角色:积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使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心理问题。

(二)解决同学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大学生朋辈的本职所在。经过统一培训与自身提升,大学生朋辈应当具备解决同学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自我认知障碍(自卑或自负)、情绪障碍(焦虑、抑郁、易怒、嫉妒等)、学习障碍、人际障碍(孤独型、完美型、情绪型、厌恶型等)、恋爱心理障碍等,应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建立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系。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应在保护被辅导者隐私的前提下,整理被辅导者案例并及时向心理辅导老师汇报咨询情况。

(三)联系同学与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在日常对同学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中,遇到特别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是难以避免的,由于自身专业性的缺乏,为避免对自身心理上的伤害和对同学的二次伤害,大学生朋辈不应贸然进行心理干预。此时应将案例移交给更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同时向老师介绍该同学的相关信息并提出自己的合理性看法,使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能更充分的了解同学情况,完善其对同学的认知,也能及时妥善的解决同学的心理问题,避免发生恶化。

三、大学生朋辈辅导的员培养策略

(一)建立培训机制。目前,我国各高校刚刚开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因此各学校的相关组织、社团大多刚刚成立,容易出现组织结构松散、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知识技能欠缺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各高校及下属各相关组织、社团应建立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培训机制,针对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生活环境等问题进行细致培训。美国学者霍夫曼(Hoffman Warn-er)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证明:非专业人员在经过大概20-40个小时的培训,其咨询效果不亚于一名专业心理咨询员,并且能够在某些方面对受助者带来积极的变化。由于我国学生义务教育阶段课业负担普遍偏重,导致学生相关领域课外知识了解较少,在选拔朋辈辅导员时可以采用“先培训,后选拔”的形式,选择那些真正热爱心理知识、愿意为同学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具有一定解决心理问题技能的同学加入大学生朋辈辅导员的行列。

(二)建立保护机制。大学生朋辈与求助者往往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虽然能拉近辅导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距离,但同时由于专业性的缺乏,再加上辅导者与求助者的思维方式和阅历都相差甚少,他们很容易将自身的实际情况代入求助者描述的情境中去,沉浸在与求助者相似的困境中。因此,对于大学生朋辈这一特殊的辅导者群体,应建立督导保护机制,建立多级的朋辈心理辅导网络,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保护大学生朋辈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如设立固定的心理辅导老师定期与大学生朋辈进行沟通,在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他们帮助,避免引起不利后果。

(三)建立监督机制。心理咨询师从业者要求咨询工作防止片面性、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注重发展性咨询、遵循坚持性原则。对于大学生朋辈辅导员,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很难做到防止片面性和发展性咨询,但对于遵循坚持性原则和严格遵守保密性制度是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完成的。对于坚持性原则的实现,可以通过督促朋辈按时撰写上交案例咨询访谈跟进报告,并由老师根据报告审查心理咨询进展来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对保密制度严格施行的把控。在实际工作中,朋辈辅导员面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容易在同学关系与咨访关系的角色转换中出现问题。对此,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应提高朋辈辅导员的职业修养,从而降低咨询者的不安感,以免导致咨询者对辅导者的信任度减弱,影响咨询效果。

(四)建立激励机制。目前,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这种心理辅导模式尚在起步阶段,各高校对于朋辈辅导员在选拔时并不严格,而且参与者大多对心理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或对同学具有服务意识。因此,在进行朋辈辅导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朋辈的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热情,推动建设更成熟的大学生朋辈群体。如鼓励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建立创新团队,推动开展系列创新实践项目和竞赛并设立相关奖项,以赛促学。或是定期召开交流分享会等,鼓励朋辈建设自己的研讨小组,加大资源投入,丰富人员配备,打造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信息互通的交流平台。

猜你喜欢
朋辈求助者辅导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拒绝的正确方式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一例关于社交恐惧症的行为矫正方案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高校朋辈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心理案例论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