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证研究

2019-11-24 06:55周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小学教师黑龙江省

周勇

摘要:以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黑龙江省参赛的课例为研究对象,对参赛作品进行抽样调查、统计,进一步研究、分析和整理、归纳总,了解目前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应用現状,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梳理,掌握当前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思路和方法,挖掘小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黑龙江省;小学教师;优课课例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80 03

一、情况综述

当前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已是史无前例的深度融合。国家教育部门从标准和规范的角度,不断出台相关文件,如《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中央电化教育馆从技术角度,逐渐下发实施信息化系统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求,比如村村通、校校通、人人通、农村远程教育计划等,为促进“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全面实施提供指导和硬件支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初步建立和构建全国范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教学案例优质优课资源,从2014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使每位中小学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1]。

黑龙江地区参赛的课节数逐步增长:2014—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总数为24 485节;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总数为30 911节。课节品质逐年提高:2015—2016年度,参与活动的18 034堂实录课,被评为县级优课10 405人,市级优课3 957人,省级优课1 754人,部级优课594人。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获奖数量就达到4 668节。其中,省一等奖545节、省二等奖1 966节、省三等奖257节、省优秀奖1 900节,有530节“优课”获得部级奖励[2]。

本研究以2016—2017年度黑龙江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参赛课例为研究对象,真实反映目前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和现状[3]。在2016—2017年参赛的小学课例中,为了避免学科导致的偏差,用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每个学科的20节参赛课节,以点带面归纳黑龙江地区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评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建议和意见。

二、总体特点

(一)深入教学设计始终,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有了科学合理的针对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效地驱动教师良好地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要素的催化下,在教学设计中植入、发挥信息技术的点,充分挖掘信息技术方法与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借用与整合的点,能使教学过程发挥信息技术独有的作用,使教学效果具有时效性。从研究的抽样课例看,教师普遍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恰当、适时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课程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从导入环节的情景设计,到活动环节的引导设计;从重、难点的剖析设计,到梳理作业的拓展知识设计等,各个环节都能体现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特点开展教学设计的意识。

对抽样的课例进行数据统计发现,有86%的教学设计都利用了视频、图片或者动画开展导入,有79%的教学设计在学生的学习活动、探究活动中会利用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设计,比如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归纳答案类别、判断对错等。

(二)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课堂实录是教师从头至尾的课堂教学过程,能体现出教师整个教学设计的落实和课堂生成内容,也能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学的状态。

从研究的课例中发现,教师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能够保持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实施的顺畅进行,能够让信息技术自然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比如:教师能够随时利用信息检索功能、能够充分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操作。有的教师还能熟练地利用多媒体互动系统,完成复杂的互动教学,比如:教师能在教学环节中,将教师的屏幕与学生的屏幕熟练地相互切换到大屏幕上;或者在教学前,利用复杂的编程和设计,针对性地开发应用安装在iPad等终端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能结合教学内容像玩游戏一样,掌握教学的内容。比如:学生在终端上完成关于图形归类的游戏。还有的教师能够利用大型软件,完成教学内容的立体展示,比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自由地旋转三维立体图形,向学生立体动态地展示人体的外部和内部结构。

总体上来说,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各有自己的特点,还会有突出的亮点,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开发是无限的,越来越多的虚拟现实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将逐步走入课堂,被教师充分利用。

教师教学特点如下:

1. 教师能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普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有的能熟练使用电子白板,见表1:

从表1可见,覆盖11个学科的抽样课例中,利用电子白板或者投影仪开展教学的占比已达97.3%。除了如体育学科教学中不需要利用投影设备外,其他学科几乎全用到了投影仪。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殊性,研究对象中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教学的课例已全覆盖。

2. 教师能充分利用资源制作课件

研究对象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利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课件设计的整体感觉是布局合理、美观、观赏性强。

表2可见,教师都能充分利用数字教学资源、多媒体素材制作精美课件,比如:能够充分、适当地利用文字、图片等静态资源制作课件的比例为100%,利用动画、视频等动态数字资源的比例达到了75.9%。

(三)拥有专业技术支持,课堂实录效果良好

1. 录制画面全面完整

优质的课堂实录视频,原则上应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摄像机机位,这样能保证一台摄像机录制教师的教学过程,另一台摄像机录制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者更多,经过后期剪辑后,可从多角度切换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内容。研究对象中,一个机位的仍然较多,但多会顾及学生的学,两个机位的经过后期剪辑合并,都能充分展现教学实际。

2. 视频后期剪辑美观

大多数视频资源质量良好,开始都会有字幕和开篇导语,用以展示教材版本、课名、地市以及执教教师等,有的视频在制作中会呈现出画中画的视觉效果,既能看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又能同时在小屏幕上看到学生的活动,体现出全面、完整、同步的效果。

综上,无论从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理念,教师教学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利用,还是视频的后期处理和制作,都充分反映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实证说明

课例中抽取《三角形的分类》一课进行详尽分析,《三角形的分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课标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图形的认识内容,教学目标是试图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及关系。

(一)導入部分:声像结合全方位激发兴趣,重点突出

教师利用学生个人空间的图片,编辑成电子相册播放,播放时对图片中建筑物、景观中出现的三角形做了重点红色边框的描画。这样能引发学生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在图形的认识上,重点突出。

(二)讲授部分:教师引导为辅,教学设备充分开发利用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学生为主,环节如下:

1.通过电子相册的赏析,让学生猜想三角形的特征。解析: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善于利用动态的图片和文字做以展示,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分类后,教师引入边的概念,让学生从边的角度来总结三角形的分类。解析:通过课件中大量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图形的认识。

3.引导学生猜测被信封遮住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解析:在充分激发学生思考和猜测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教师善于利用编程软件,使教学目标和软件编程充分结合。

(三)活动部分:软件游戏丰富多彩,学生积极自主学习

1.学生利用iPad对软件中显示的三角形进行分类。比如按角分类、按边分类等。解析:教师通过分类游戏形式编制成软件安装到iPad上,学生在分类游戏的过程中能逐渐在头脑中建立起三角形的概念。

2.学生将软件中显示的三角形集中按边分类并总结类别以及特点。解析:教师集中属性,继续巩固认识,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学生完成“小蚂蚁搬家”的游戏。解析:“蚂蚁搬家”是根据三角形的分类编制好的游戏软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小蚂蚁身上可见的三角形特性,归类到蚂蚁家里,即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还是直角三角形。既巩固了三角形的类别,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参与度极高。

四、突出问题

(一)课程录制缺乏专业环境

课例中大部分课堂实录地点选择在大教室,也有一部分是在会议室,多半是某次赛课或者某次教研活动。这样的录制方法,虽然看起来能够提高参赛效率、节省资源,但不可忽略的是这样会非常影响课堂录制的整体效果。比如:课堂实录中,学生在回答问题的环节,视频听起来声音都很小,很难听清楚,有的因为大教室空旷,声音嘈杂。另外,因为掺杂其他活动,有的视频画面杂乱,有教师在镜头前来回走动,十分影响录制效果。

(二)技术人员缺乏专业指导

大多数视频的后期制作是由电教机构人员参与支持,但由于电教机构人员的水平和技术良莠不齐,显示出技术水平的差距也相对较大[4],比如:课件资源的链接不顺畅、视频格式不符合总体研究等。另外,课堂实录的录制水平也参差不齐,突出的问题是录制时镜头不稳定、镜头切换突兀、后期制作编辑缺乏整体美观度。

五、改善建议

(一)加大力度建设专业录播教室

各级政府要在经费上向各地、市学校的硬件基础建设倾斜,加大各地、市、学校录播教室的建设力度[5]。录播教室的搭建如若经费紧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简约的方式,这样既易于建设也方便普及,搭建后各地、市、校可以充分利用录播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利用录播教室录制当地学校或者区域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长期持续不断地积累优师、优课资源,供区域内同行借鉴和学习分享,还可以利用录播教室创新教研形式,不断生成教研成果。

(二)继续配备信息化教学专业设备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建设了大量的电子白板教室,但还未达到全面覆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继续升级其硬件环境,只有硬件条件提升到位,才能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才有基础。

(三)加强电教机构人员和教师的技术培训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电教机构尽量争取经费,组织地、市、县、乡电教机构人员开展全方面的技术应用培训,提高电教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各、地、市层面也要积极组织小型的信息化应用培训,针对教师平时经常出现的软、硬件问题开展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必定带动教育领域的全面革新,甚至是革命,线上培训、线上一对一指导的市场化教学模式越来越得到家长的认可,更多“互联网+教育”形式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课堂如何变迁,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和社会的焦点。所有的变革唯一不变的就是教师,因此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未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会成为重中之重[6—7]。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03 30.

[2]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教基二厅函〔2014〕13 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07 01.

[3]2015—201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国家培训会暨2016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召开[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8).

[4]郝雷.“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堂实录片拍摄规范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4):64—67.

[5]焦建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随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Z1):30—31.

[6]Bereiter C. & Scardamalia M. Surpassing ourselves: An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expertise[M].La Salle, IL: Open Court, 1993.

[7]Chi.M.T.H.R. Glaser and M. J. Farr, (Eds), The nature of expertise[M].Hill sdale, NJ: Erlbaum, 1988.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小学教师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校级标准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