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视角下广州地区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的研究

2019-11-25 03:20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体育类运动队生源

浑 涛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1 高职院校在运动队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广州地区作为一线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因此该地区的高职类院校更多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教育,以提高自身就业率来获取更多生源,大多数院校自身并不重视校运动队的建设和发展。少数体育类院校为了能够提高自身知名度,更偏重于在某些地区优势的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上定向培养竞技类人才。因此广州地区的高职类院校运动队建设整体呈现出制度不完善、建设力度差、经费短缺、运动员整体素质低、缺乏专业教练员、项目建设不均衡等方面劣势。

2 影响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的因素

2.1 政策支持

一所高职院校的校运动队能否建设到可以为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规模,院校的政策与支持力度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校方制定政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笔者曾对区内二十余所高职院校进行走访调研,但仅有一成院校给校运动队制定了相对合理的政策,并由体育部和体育教研组专职负责校运动队的建设和训练安排以及运动员的管理。其余九成院校并不重视校运动队建设,甚至没有管理校运动队的专职人员,也没有固定的运动队,出赛阵容基本都是赛前一个月临时召集,临时训练,运动员竞技水平普遍不高,根本达不到输送标准。

2.2 经费保障

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充足的训练经费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笔者走访的二十余所高职院校中,仅两所体育类院校能够保证充足的训练经费和全年不间断训练,其余非体育类高职院校该方面经费都存在严重短缺的问题。由于地处省会,训练经费较昂贵,多数院校选择了赛前临时集训和减少参赛。经费的严重不足使这些院校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训练,校运动队发展完全受阻,一直停滞在非常业余的竞技水平。

2.3 运动员综合素质

在整个广州地区,体育类高职院校仅有两所,而综合素质较高的生源多数选择了综合水平更好的本科院校进行深造学习,还有一部分成绩突出的优秀生源很早就被省队或体工大队等部门收入。其余一部分具有一定训练经历但成绩不理想的生源进入了体育类高职院校,其余进入非体育类院校的生源,基本上不具备专业竞技水平。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低,竞技水平差,无法在赛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这也给很多非体育类高职院校的运动队建设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2.4 教练团队水平

要建设一支专业的高水平校运动队,具有一个高水平执教团队也是非常关键的内在因素。但笔者调研的这二十余所高职院校中,仅两所体育类院校具有专业的执教团队,能够保证队员不间断进行专业的训练。其余十八所非体育类院校,教练的角色多数由体育教师兼任,甚至还有两所院校直接由校体育部部长直接兼任队长和教练。由于执教水平有限,缺乏高水平大赛经验,很多非体育类院校的运动队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

2.5 项目建设

由于经费、教练执教水平分布等一些原因,高职类院校的校运动队在项目建设方面都存在着严重不均衡的问题。体育类院校为了能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竞技成绩和人才的培养输送,会优先选择地方区域优势或院校自身执教团队擅长的项目进行重点建设。而非体育类院校则选择把重点放在田径、篮球等一些相对训练基础条件要求不高的项目上。经统计,在笔者调研的二十余所高职类院校中,省大运会田径项目的参加率为百分之百。体育类院校注重竞技成绩,非体育类院校则是为了减少相应费用支出,导致了该地区高职院校在运动项目建设方面呈现出严重失衡和发展不全面状态。

3 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发展机遇和挑战

广州历年来举办过大运会、全运会、亚运会、世锦赛等数项大型综合赛事,这为区内各高职院校运动队提供了非常好的现场观摩学习机会。与此同时还有广州龙狮篮球俱乐部、广州恒大女排、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等国内知名职业俱乐部。这些俱乐部的发展壮大,也为广州地区高职院校运动队提供了人才输送机遇。但相较于高职院校,本科类院校具有整体素质更高的生源和更为全面的项目建设和更专业的教练团队,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方面优势更明显。这对高职院校运动队发展和人才输送方面,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4 广州地区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发展策略

4.1 科学调整政策,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这项对策主要针对非体育类院校,虽然这类院校的教学重点是职业教育,但科学建设校运动队,通过以点带面,起到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与此同时还可以将竞技体育的拼搏精神和团队精神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更有利于全面培养综合素质人才。非体育类院校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院校现有体育资源,适当淡化竞技色彩,以普及体育运动、传播体育精神、营造健康活跃校园为建设方向。

4.2 努力提升成绩,增加经费来源

这项对策主要针对体育类院校,尤其是非重点项目的运动队。体育类院校主要以培养输送人才和取得成绩为考评指标,相对于非体育类院校具有更强的目标性和专业性。因此要想增加队伍建设训练的经费来源,成绩的提升比任何指标都更具有说服力,无论是争取校方拨付的资金还是争取赞助企业的投资,因为重大赛事的名次和荣誉都是非常具有商业价值的。另外,将院校现有的场馆在非训练时间内对外开放,收取一定的费用,也是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

4.3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执教水平

对于非体育类院校,院校运动队至少要保证执教教练为高素质的专业体育教师,能够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每个项目的训练。对于体育类院校,在积极培养提升有执教团队水平的同时,还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可聘请一些有大赛经验的优秀退役运动员来校执教,双管齐下,从而提升院校整体教练团队的执教水平。

4.4 拓宽生源培养途径,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高职院校自身分数线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因此在生源选拔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而优质生源也多数流向本科类院校。针对这一情况,高职院校可采取联合办学、交流学习等途径,利用本科院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自身生源进行再培养和深造。此举不但可以有效降低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成本,同时还拓宽了人才培养的途径,有利于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养成。

5 结语

笔者以二十余座区域内院校为研究对象,在基于SWOT视角对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情况进行逐一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广州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校运动队建设主要在政策、运动员素质、教练团队水平、项目建设以及经费等存在明显劣势,尤其是非体育类院校,劣势更加明显。广州地区自身的职业运动俱乐部的蓬勃发展和频繁举办大型赛事等条件都为这些高职院校提供了机遇,本科院校相对优越的条件则是该地区高职院校主要的挑战。高职类院校要想做好校运动队建设工作,必须将自身存在的劣势逐一完善,提高自身竞争力。

猜你喜欢
体育类运动队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运动队建设问题与对策探究
合理确定文化课成绩最低要求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过招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