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一百年”目标下建设体育强国的理论逻辑、战略意义及路径选择*

2019-11-25 13:06李晓霞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竞技强国

李晓霞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基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部署。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时强调,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必须把体育事业放在“两个一百年”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1]。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而且深刻揭示了体育强国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内在关系。基于“两个一百年”目标,深刻把握建设体育强国的理论逻辑、战略意义,明确建设体育强国现实路径,对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使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理论逻辑

1.1 “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坐标

“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蕴含着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国人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逻辑、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逻辑[2]。这既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亦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坐标。这是因为,体育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关乎国民健康和民族未来,体育的发展与国家的荣辱兴衰息息相关,正所谓“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强,则中国强”。找准时代坐标,与时代同频共振,助力时代发展,始终是我国体育的文化基因与发展动力。在中国近代史上,体育被视为救国自强之策,以“振兴中华”为时代坐标,强调“鼓民力”“习勇力”“整军经武”“强国先强种,强种先强身”;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改变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历史面貌,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为重任,体育成为全民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体育以“三步走战略”为时代坐标,获得全面发展与进步。进入新时代以来,“两个一百年”目标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新的时代坐标,需要广泛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奥运争光战略、体育产业战略、体育科教战略、体育文化战略”[3],推动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成体育强国。

1.2 体育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支撑

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建设体育强国以来, 学界对这一概念的探讨似乎从未停止。田雨普认为,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比较的概念,是指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达到公认的世界较高水平”[4]。戴剑认为,其权衡指标主要有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经济、体育文化等[5]。常建平认为,国民体育认知程度、体育人口比重、竞技体育水平、体育场馆人均占有率、体育产业水平是衡量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6]。汲智勇认为,建设体育强国,扩大竞技体育优势是前提,普及群众体育是基础,发展体育产业是保障[7]。鲍明晓认为,以“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强国体育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是其基本内涵[8]。陈华认为,体育强国即是通过发展体育来强国,其实质是“强国体育”,探讨体育强国的内涵,目的在于思考如何促进体育全面发展、如何发挥体育的特有功能,推动和实现国家强大[9]。由此可以看出,体育强国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把体育与强国联系在一起,既表明体育在实现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也明确了我国体育事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时也对此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四个就要”,即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围绕“两个一百年”目标,谋划和推动体育全面发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发展体育文化;就要高质量筹办第24届冬奥会,为现代奥运乃至世界体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重要论述,既赋予了体育强国新的时代内涵,又明确了体育强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的战略地位。

2 战略意义

2.1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健康保障

“两个一百年”目标,其价值追求在于满足国人美好生活需求,提高国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国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获得全面发展;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全体国人的戮力同心、共同奋斗。健康既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基石。换言之,人人身心健康、人人全面发展,是“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价值体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人之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而促进人身心健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的基本功能。正因如此,近代以来,体育不仅与人的进步与发展紧密相连,而且也与国家振兴与民族复兴紧密连在一起。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为之觉醒,开始解读体育、引入体育、传播体育、发展体育。严复认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甚”,倡导“练民筋骸,鼓民血气”[10]。梁启超认为,“尚武者,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提倡广泛开展体操、击剑、习射等体育项目,以使全体国人“皆具有军国民之资格”[11]。孙中山认为,“体育为民族健康之本,应视为教育之先”[12],提倡“尚武精神”和体育锻炼。健体强国由此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特征与价值目标[1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颁布和实施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广播体操制度等,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展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以“举国体制”全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颁布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群众体育;颁布了《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一系列的规律法规,推动体育法治化、规范化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奥运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双轮驱动,推动体育全面发展、全面繁荣。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较2003年增加99.34%;场地面积19.92亿m2,增加49.77%;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增加89.2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 m2,增加41.75%[14]。《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体育人口比重达到33.9%,较2007年增加了5.7%,其中,城镇增加48.0%,乡村增加了154.0%[15]。体育场地、体育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全民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国民体质达到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比重为89.6%,较2010年增长0.7%;“综合指数”为100.54,较2010年增长0.15[16]。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人口资源的优化,培育了人力资源优势,这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2.2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之上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要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客观需求。其内涵不仅包括产品服务供给的高质量,亦包括人的高质量及环境的高质量。而作为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体育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经济看,体育是优化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培育经济新业态的新动能。比如,北京奥运会的筹办,有力拉动了北京市经济发展,2001—2007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GDP比重,从67%增至72%;2002—2007年,该市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2.4%,较前5年平均增速提高1.9%[17]。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已达1.9万亿元,较2014年增加0.54万亿元,年均增幅18.2%;产业增加值较2015年增长17.8%,占同期GDP的比重0.9%[18]。从社会看,体育是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民生的助推器。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体育健身每投入1美元,医疗支出将减少3.2美元;有研究发现,上海市参与体育健身的老年人,年均医疗支出625元,较未参与体育健身的平均低437元[19]。在就业方面,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吸纳社会就业能力日益增强,目前体育产业机构以21.7%的年增长率增加,吸纳了440余万人就业,仅北京冬奥会就将拉动京张地区体育文化旅游业新增6万个就业岗位。从环境看,体育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城乡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十分钟健身圈的打造等,既美化了环境,又满足了公众体育需求,拉动了体育消费,并在亲近和享受自然中培育珍爱自然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带动了筹办地生态文明建设,2013—2017年,仅北京市财政就直接投资400多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7600亿元来治理大气,2017年,PM2.5下降15μg/m2[20],“APEC蓝”正在成为生活常态。由此可见,体育既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引擎。

2.3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孕育出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根脉所在,是全体国人的精神家园及灵魂之所在。中华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不仅浓缩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而且吸收了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营养,逐步形成了以“人本主义、公平竞争、英雄主义、团队协作、拼搏进取、开拓创新”为内核的中华体育精神[21],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注入了强大动力。上世纪50年代,在奥运赛场上获得首枚金牌的乒乓球健儿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铮铮誓言,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成为国人凝心聚力建设祖国的“集结号”。70年代,中国登山队9名健将成功登上珠峰之顶,以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解读中华体育精神,鼓舞着每一位国人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80年代,中国女排以顽强拼搏精神,拼得了“五连冠”战绩,让全体国人为之振奋、扬眉吐气;时隔12年后,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再次折冠,其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精诚团结、开放创新的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时,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语言,体育又是促进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密切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纽带, 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窗口,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

3 路径选择

3.1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

全民健身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权衡指标之一,它是促进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必由路径,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基础性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了以《宪法》为龙头、《体育法》为核心、《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主干、国家与地方行政部门政策性文件为保障的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政策法规体系[22]。近年来,我国又颁布了诸多政策性文件:2014年10月,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要求;2016年6月,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明确了过来5年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全民健身作出了新的定位、部署和要求等。这些为实施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但从实践看,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有效实施,还面临诸多困境,比如,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其一,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且分布较不均衡,《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分布,教育系统占比38.98%,而体育系统则为1.43%;事业单位占比41.81,而行政、企业单位则分别为5.11%、8.38%;东部地区占比43.29%,而中、西部、东北地区分别为24.59%、25.96%、6.16%;城镇占比58.62%,而乡村则为41.38%。其二,体育社会组织总量不足,且整体质量不高。截至2015年底,全国注册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为3.7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3.7个,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50多个社会体育组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3]。加之政府与其关系尚未彻底理顺,自身治理机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导致其服务与发展能力较弱。其三,公众健身目标不够明确,科学健身意识淡薄,科学健身知识缺乏,加之体医融合度较低、专业化服务缺失,导致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不高。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首先,应着力完善体育公共设施,夯实全民健身物质基础。一方面,应有效扩大增量资源,以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为准则,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另一方面,应注重盘活存量资源。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地,特别是大中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较低,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应制定或完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促进包括学校在内的企事业单位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2018年5月,中央财政下达9.3亿元场馆开放补助资金,而且将以往根据场馆座位数确定补助标准,改为以场馆服务全民健身绩效为依据进行补助,确立了场馆有效服务全民健身的价值导向。其次,应大力培育体育社会组织。目前,制约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恐怕在于管理体制尚未彻底理顺、法治体系不够完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24]。为此,应加快推进政社分开、厘清权责界限,降低准入门槛、强化法律认同,同时,还应通过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构资金保障机制、专业人才培训和资格认证等措施,培育和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再次,应提升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这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必由路径。政府应当通过媒体宣传、专业培训、专家讲座等形式向国人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理念、知识的宣传,引导国人树立科学健身理念,明确科学健身目标,掌握科学健身方法,提高体育健身的科学性、有效性。

3.2 持续提升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

如果说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在于夯实体育强国的根基与深度,那么,实施奥运战略则在于提高体育强国的力量与高度。竞技体育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体育水平,更多的充当加强与世界交流、展示中华文化、反映中华精神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已跻身于世界竞技体育“第一集团”,但与西方体育强国相比还存在诸多短板。以里约奥运会和平昌冬奥会为例,我国除了在乒乓球、跳水等传统强项中保持领先水平以外,在关注度较高的足球、篮球项目,以及产生金牌数较多的田径和水上项目较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中国奥运代表团取得一金六银两铜的成绩,在男子短道速滑和单板滑雪等项目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是与挪威、德国等世界领先国家仍存在不小差距,仅位列奖牌榜14位,这些都表明了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同时,从事竞技体育的专业教练、运动员,以及相关人才相对我国的人口基数,占比较低。专门从事科学训练以及高科技运动装备研究的人才较少,这些都制约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平衡充分发展。为此,我们应以问题为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发展竞技体育。一是提高竞技体育整体水平。针对我国竞技体育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保持优势项目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统筹发展薄弱项目或者尚未涉及的项目,争取在三大球、田径等项目中取得更多突破,以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积极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发挥优势项目的同时,加大推进其他项目的统筹发展,实现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升。二是提高体育人才福利待遇。竞技体育的发展除了需要大量勇于拼搏的运动员投身竞技体育事业外,还需要大批优秀的教练为运动员找到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有序培养国际裁判员、营养师、体能训练师,以及一些体育科学技术人员等,实现竞技体育的健康长效发展。然而,除了一些知名运动员的收入较为可观以外,大多数从业人员福利待遇不高,各类体育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应提高体育人才的福利待遇,激励他们为祖国荣誉拼搏奋进。三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使用率。先进的科技成果是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的助推器。虽然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高,应当积极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转移、转让,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从而提高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

3.3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经济基础,它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加快经济强国建设。作为助推经济强国建设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体育产业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实现从传统粗放式发展转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着力将体育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其高速增长的势头展现出作为国民经济朝阳产业的巨大潜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长期高位增长的红利,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和产业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成绩,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经济贡献度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较低。如,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0.9%,而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3%。除此之外,我国体育产业还在品牌竞争力及体育产业融合方面,与体育强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应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着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一,应加快融合发展,扩大体育产业链。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扩大体育产业链,而且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国人对健康休闲的需求。应积极探索体育与健身休闲、养老、旅游、科技等方面融合的新途径,例如打造集运动健身、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指导为一体的特色健康服务产业;打造运动主题乐园,将体育项目融入到旅游休闲中,让人们在放松心情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目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风口”,应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国和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创新发展适合国人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体育产业,例如体育健身、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娱乐等体育产业,形成庞大的经济产业链,加大拉动内需,提高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其二,创建知名体育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而且以传统粗放扩张型发展为主,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很多民族体育品牌逐渐发展起来并出现在国际赛场上,但是相比较国际知名体育品牌,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缺乏一定竞争力,积极创新管理方法、改进生产工艺,将科技成果运用到实体经济中,通过打造高质量产品及优质服务体验,提升民族体育品牌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其三,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增加吸引力。应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具有特色的体育休闲项目,例如利用东北等地区冰雪天气的优势,打造以冰雪旅游为主题、功能设施齐全、运动项目丰富、服务体系完善的冰雪旅游业,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参与到冰雪项目中,切身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也可以通过推广帆船、皮划艇、水球等国人关注度比较低的水上项目,不仅可以增加体育项目的多样性,而且可以提升小众项目的关注度。

3.4 繁荣和发展中华体育文化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国际影响力、外交关系、文化传播等软实力。建设体育强国,不仅要从提高全民健身整体实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推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等方面提升体育硬实力,还要着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通过繁荣和发展中华体育文化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体育文化受到了国外体育文化的冲击,在与体育强国交流与碰撞过程中,中华体育文化的辐射力还不强,创新力还不够,影响力还不广。因此,建设体育强国,应该而且必须繁荣和发展中华体育文化。

首先,创新中国特色体育文化。一方面,应积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符合新时代国情的中华体育文化;另一方面,应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体育文化,丰富中华体育文化内涵,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其次,加强中华体育文化传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进程不断的推进,中华体育文化要积极促进与国外体育文化的交流,学习并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实现与中国优秀文化的融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体育文化,并且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对中华体育文化的传播,以其鲜明的特征提高中华体育文化的辐射力,从而提升中国体育软实力。其次,提升中华体育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体育文化的影响力是我国实现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的精神支撑。应积极承办和参加各类国际体育赛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明星和国际竞争力的体育品牌,不断加强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目前,要紧紧抓住筹办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机遇,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优秀的中华体育文化。同时,应积极“走出去”,展示中华体育文化魅力。如2018年俄罗斯足球世界杯,虽然中国队无缘此赛,但赛场内外无处不有“中国元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体育产品到体育产业,从中国球迷到中国护旗手,让全球球迷领略到中国智慧和中华文化魅力。

4 小结

“两个一百年”目标是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坐标,建设体育强国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战略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体育强国还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在:全民健身体系还不够完善,经常参与体育健身的人口相对较少,国民健身意识、健康水平亟待提升;竞技体育存在项目结构不够均衡、专业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力支撑力不够强,特别冰雪竞技运动,还存在较多短板和瓶颈;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联赛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体育品牌培育不足,之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体育文化软实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强化等,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制约或削弱了体育之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作用力、支撑力。为此,应深入而广泛地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奥运战略,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繁荣和发展中华体育文化,加快全面建成体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劲的动力支撑。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竞技强国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秦晋争霸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