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校史馆建设探析
——以浙江传媒学院校史陈列馆为例

2019-11-25 07:41浙江传媒学院周恩妮王丽
办公室业务 2019年23期
关键词:校史馆陈列馆校史

文/浙江传媒学院 周恩妮 王丽

校史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学校发展历史、彰显学校办学成果的场馆,本着承载校史、彰显成就、凝聚力量的宗旨,我校于四十周年校庆之际,新建浙江传媒学院校史陈列馆。浙江传媒学院校史陈列馆是学校办学特色与校园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平台,蕴藏着学校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自2018年开馆以来,这里已成为我校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学校开展教育文化活动、接待海内外来宾的重要场所。

一、浙江传媒学院校史陈列馆概况

浙江传媒学院建校于1978年,学校的诞生、成长、壮大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始终与时代同进步,与行业同发展。学校于2008年在图书馆九楼建成校史馆,并于2013年进行了第一次改建,2018年时值我校建校四十周年,学校对图书馆公共区域进行空间再造,新建浙江传媒学院校史陈列馆。校史陈列馆选址图书馆二楼,融于浙江传媒学院陈列厅,与广电设备陈列馆、办学成果馆共同为到馆者提供一站式、开放式、沉浸式参观体验。

校史陈列馆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浙传初创时的举步维艰、转型时的风雨兼程与开拓中的披荆斩棘,梳理了浙传砥砺奋进的发展脉络,谱写了浙传勇立潮头的厚重篇章,展示了浙传硕果累累的办学成就。众多珍贵历史照片、档案史料、实物、多媒体音视频资料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浙传建校四十年的奋斗历程,客观记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对外合作、社会服务、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取得的发展成就。

二、校史陈列馆的运营与管理

校史馆的运营与管理离不开政策、经费、制度、人才等多方支持,为确保校史馆各项工作的良性运转,需建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日常管理,保障校史陈列馆的有序运行。在实体建筑建造完成后,需要在校史馆展陈素材收集与更新、设备维护与管理、校史资料编研、讲解队伍搭建、网上校史馆平台建设等方面投入力量。

(一)素材收集与更新。一个充实完善的校史馆需要不断更新的建设过程,为保证馆内展示素材的准确性,需要安排专人及时做出调整,定期对版面内容进行修订与更新。校史馆内展陈素材的更新工作贯穿校史馆运行的整个过程。校史版面更新可先对校史馆文案脚本进行分解,将分解后的内容对应相关部门。此项工作需要全校各职能部门与学院协同配合,组成素材更新小组,对细分板块进行修订、完善,修订完成后提交牵头部门汇总整理。任务分解一方面能够减少压力,同时也将文案脚本修订工作细化,确保了数据的前沿性与准确性。除了脚本细分,收到任务的老师可借鉴学校每年编纂的年鉴内容进行资料抓取,从年鉴材料中挖掘素材,对校史馆内更新版面素材有一定指导作用。

(二)设备维护与管理。为更好地发挥校史馆文化阵地作用,需要建立专门的团队承担馆内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保证了馆内素材展示形式的多样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设备故障的情况,因此需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应急处理,保证参观活动的稳步开展。为保证馆内设备的正常运行,需与设计公司保持长期联络,安排人员定时检修。在设计初期,可在展厅内设置了专门的多媒体操作控制室,快速处理访客到馆参观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状况。

(三)参观讲解与队伍搭建。校史陈列馆不仅承担爱国荣校教育任务,同时也是接待校内外来访宾客的重要场所。校史陈列馆建成后,可开始准备解说词、招募讲解员、建立志愿讲解团队。解说词的撰写可在校史馆文案脚本的基础上进行提炼,针对不同参观群体进行相应的修改,准备多个版本,同时结合现场情况根据参观对象的停留时间把控讲解节奏。同时可以招募一批学生讲解员参与到来宾到馆的日常参观讲解中,一个优秀的讲解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有了深入理解才能更全面地将版面记叙的内容传达给参观者,给参观者带来精彩的导览和校史解说。除了前期招募,也要关注讲解队伍的搭建。关注讲解员业务能力的提升、职业素养与道德培训,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定期选派讲解员参加全国高校讲解交流论坛,创造相关高校讲解团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通过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每学期召开讲解员招募、培训、工作会议、计算志愿服务时长、优秀解说员表彰等等,形成常态机制。

(四)网上平台开发与建设。实体馆建成后,可着手搭建校史馆网上平台拓宽展示渠道。校史馆网上平台的开发与搭建主要包括校史馆网站、三维虚拟校史馆以及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网上校史馆是实体馆的拓展和延伸,通过将实物资源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等手段实现更便捷的参观。借助网上平台了解校史馆的相关动态,上级领导来校考察、兄弟院校来校参观等等日常活动的新闻稿在此平台得到发布,校史资料捐赠、校史馆开闭馆通知、校史陈列厅参观预约等等栏目均可在网站上找到通道。我校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提高工作效率,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已在手机客户端启用浙传校史陈列厅参观预约系统。线上虚拟校史馆是1:1实体展馆的复制,校外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虚拟参观。3D校史馆提供的足不出户的云参观模式,给无法亲临的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参观途径。新媒体平台的搭建是指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此类账号的开发与运营能够为校史馆宣传与传播提供新的路径,是校史陈列馆的另一个窗口。社交媒体与校史馆工作结合能够产生积极效应,也是新时代校史馆发展新趋势。

三、基于浙江传媒学院校史陈列馆建设的工作启示

(一)重视档案积累,抓住校史馆建设核心。校史馆收藏、展示学校办学历程中保留下来的各种史料,是学校精神与文化的摇篮。校史馆与档案馆既相互连通,又各有侧重,校史馆建设依托档案室馆藏资源,并丰富其馆藏。校史馆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源的全面收集、充分利用、双向转换,是丰富并完善档案室馆藏资源的有效途径,将校史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机结合,校史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校史馆建设也是档案工作的彰显。我校校史馆建设得益于学校综合档案室多年积累的宝贵素材,包括各类文书档案、实物资料、历史照片等等,学校经历了校址变迁、本科升格、校区新建等等历史阶段,档案室保留了学校建校以来珍贵的历史实物,印章、校徽、奖状、各类文件批复等在校史馆中得到展示。档案是校史馆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需要长期准备才能将一所高校的文化积淀、历史脉络进行展示,我校校史陈列馆建设得益于学校档案室的大力支持,校史馆建设离不开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注重参观体验,彰显专业特色。艺术院校在学科布局、师生结构、学生个性等方面均有显著特点,艺术类高校在校史馆建设时需要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制定设计风格。浙江传媒学院校史陈列馆深度结合学校特色专业与办学成果,在校史馆展陈设计中融入了丰富的互动交流元素,集实用性、艺术性、互动性于一体,整体设计融合艺术美感、强调互动元素、彰显学校特色。馆内采用多点触控技术、互动投影系统、电子红外感应翻书、电子签名平台、多媒体触控一体机等,实现动静结合的参观体验。在展示形式上,我校告别传统主题墙的静态模式,在校史陈列馆入口处设置大屏投影仪,循环播放学校专题形象片、原创音乐电视等多部原创作品。馆内引入仿真模型书,将学校教师编撰的书籍通过红外感应动作捕捉,实现虚拟翻书效果。尾厅安装了校友查询系统以及历届毕业照查询系统,让参观者在离馆前重温大学情结并可在电子触控签名平台合影留念。安装了投影仪循环播放学生制作的影片。在空间利用上增加互动元素,设置抽屉式、推拉柜式展板,实现灵活的收纳空间,可由参观者主动选择浏览版面。

(三)关注校史功能挖掘。校史馆是一个集收藏、科研、教育、宣传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机构,校史馆建成后,要对校史馆功能进行多角度挖掘。艺术类高校应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专业优势,提炼和培育与学科专业紧密相关的校园文化品牌,将一系列办学成果通过校史馆平台进行展示。校史馆留存历史、传承文脉,在爱国荣校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参观校史馆是新生始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生打开认识学校的大门,也是爱国荣校教育的最佳平台。以校史为依托,通过校史校情教育活动激发爱校荣校之情,增强师生员工对本校历史发展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真实、生动、潜移默化的形式发挥独特的教育作用,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同时,校史馆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与展示窗口,校史馆全方位展示学校的发展历史与办学成就,在弘扬学校精神、传承文化、提高学校声望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仅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也有效汇聚了新时代学校事业发展再出发的强大力量。

四、结语

校史馆是学校校庆的献礼,也是丰富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实践,更是发扬与传播学校精神与风采的重要窗口。艺术院校校史馆建设并非一劳永逸,史料征集、版面更新、网站建设等工作贯穿始终,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稳步推进。校史馆建设团队可赴外校参观交流,学习优秀经验,引进好的理念,结合本校特色建立特色鲜明的校史馆。

猜你喜欢
校史馆陈列馆校史
发挥学校档案资源 提升校史馆建设水平
某陈列馆鉴定与改造加固研究
郁南康家大屋红色之魂陈列馆开馆
新时代高校校史馆发挥的文化宣传作用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档案在传承高校特色文化中的实践与研究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最好的“地质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