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名伶十三绝在北京的故事(十五)

2019-11-25 02:23张永和
北京纪事 2019年11期
关键词:谭鑫培珠帘老生

张永和

谭鑫培决定谁好学谁

谭鑫培从上海回来以后逐渐增加了老生戏,减少了武生戏。他通过在上海半年的演出,思想上有很大转折。他受了海派老生的影响,不能只学一个人,要集众家之长,要谁好学谁。这种创作导向就为他创作谭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谭鑫培在上海主要是受了一个叫孙春恒的老生演员影响,这个人外号叫孙小六,也是咱们北京的角儿。孙小六由北京到上海后,广泛接受了上海观众的爱好,他对谭鑫培说:“咱们唱戏可不能光学一个人,要谁好就学谁。”谭鑫培受了他的影响,后来在北京唱戏更加学习其他优秀演员的长处,谁好学谁,但是又经过了化用,学谁像谁,又不像谁,这个就高了。要是学谁像谁,完全像了,就出不了谭派。所以当时他学四喜的名老生王九龄。王九龄《乌盆记》最好,因为这出戏里“反二簧”唱腔最多。凡是有“反调”的戏,王九龄都最擅长,因为他唱得凄凉悱恻,谭鑫培的嗓子很适合演唱这种情绪,所以他凡是有“反调”的戏,就学王九龄。

程长庚的《昭关·樊城》好,他就学程长庚。“靠把戏”余三胜的好,余三胜也教给他过《定军山》。谭鑫培身上既有程长庚的东西、又有余三胜的东西、也有王九龄的东西,也有孙春恒的东西。还有个老生叫冯瑞祥,这个老生唱的快板非常好,腔很新。当时有人说他是“贫腔”,就是因他爱运用花腔故说“贫”,但是观众很喜爱。于是谭鑫培把他唱“快板”时的淋漓尽致给学来了。您看他把这么多的好东西都拿来,集众家之长于一炉,他再根据自己本身的嗓子条件,很甜美很圆润。但他没有像老生“三鼎甲”中的程长庚、张二奎那样的高亢入云、穿云裂帛的好嗓子,于是他就想到利用自己的这条嗓子讲究韵味、讲究人物,根据不同人物唱不同的声腔,在不断磨练当中,他可就要逐渐成派了。

老生大流派谭派的形成

这时他就想到了,程大老板曾经告诫过他:将来执老生牛耳的必然是你。当时把谭鑫培吓了一跳,忙说:我可没这么大能耐,我前头还有一个孙菊仙呢,他嗓子比我好。程大老板说:孙菊仙嗓子是比你好,但是他味苦,没有你这么甜,你这么聪明别人更比不了。但是你也有一个缺点,你的嗓子太甜了,似是亡国之音,这也是你的缺陷。将来恐怕再没有黄钟大吕般的嗓子了。

我们分析一下程长庚的话,他的话也对也不对。谭鑫培确实嗓子甜润柔媚,但他是云遮月的嗓子。刚劲在柔媚当中,是刚柔并济,而且他咬字特别好,特别有穿透力,所以不能說他有亡国之音。他确实是迎合了观众对他的声腔的喜爱,他的这种声腔是容易学的,不像程长庚、张二奎那么高亢入云,一般人学不了。你没人家那条好嗓子,就唱不了。所以后来纯学程长庚程大老板的徽派,张二奎的奎派,都是微乎其微。谭鑫培的唱,一般人都能学,即使贩夫走卒也能够哼唱谭鑫培的两段《卖马》,从而让京剧得以更广泛的流传,这是谭鑫培很大的功劳。谭鑫培的唱腔这么好听,又这么容易学,有他自己独特的唱腔,有他自己独特的剧目,还有那么多学他的传人,他就成派了。当时人家管他的唱腔叫谭腔,管他的这个派就叫谭派。

谭派在清宫和民间的流传

从谭鑫培唱老生后,他可真是如日中天,已经是妇孺皆知,上至王公贵胄,下至贩夫走卒都爱听谭派。宫里也知道了,光绪十六年(1890年),谭鑫培成了宫内的内廷供奉。内廷供奉这个词语是没有的,是百姓给加的,因为在宫里演戏的这些演员,实际上他们叫民籍教习。进了宫里后,他的演唱表演深受慈禧喜爱,被点的戏也多,什么唱功戏、靠把戏、做工戏、衰派戏,什么都喜欢,他的赏银也越来越多。一般的人也就10两纹银就不错了,谭鑫培曾经收到过100两纹银。老太后是特别喜欢谭鑫培,因为他讲究味儿、讲究字、讲究人物的演唱方法,非常适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慈禧欣赏。他在宫中从光绪十六年到庚子之变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这10年都是大红大紫。他在宫中演出的戏特别多,既有靠把戏,又有程长庚的、余三胜的、王九龄的唱功戏,同时还有表演见长的衰派戏《状元谱》《清风亭》《搜孤救孤》,这些戏都是做唱相结合的。所以谭的剧目经常演出的有五六十出,据说他会的戏有300出,究竟有没有那么多还待考。经常演出的文武剧目加起来100出是有的。随着谭鑫培艺术的更加成熟,谭派在全国流传遐迩。

当时民间留下了这样的谚语:“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这个垿是指王垿,当时前门大街的匾都请王垿来书写。无腔不学谭,当然指的是谭鑫培。还有一句“满城争说叫天儿”,“叫天”是谭老板的艺名。可见谭派之流行,谭鑫培唱腔之绝妙。

谭鑫培上海之行

谭鑫培老爷子的晚年,也就是从光绪五年(1879年)起,他就去上海演出。当时上海也在约京角,一般人不敢去,要说谭老爷子的胆识那可真比不了,他一共去上海演出6次。重点说说第五第六次上海之行。第五次他先是大红大紫,后来差点没栽在上海。当时他大红大紫,观众踊跃至极,可以说一票难求。别的戏园子便心生嫉妒,所以请出上海当时最红的一个老生杨四立,他是海派老生,也是文武兼备,可是玩意儿不太讲究,这很符合海派观众的审美需求。他当时贴出来《盗魂铃》这出滑稽戏,他扮演猪八戒。在这出戏里,猪八戒不但要学各个行当的演唱,同时他演的这个猪八戒还要从一个三张半高的桌上翻下来。当时戏馆就跟谭老板商量,您能不能也贴一出《盗魂铃》,我们知道您当初在宫里唱过。谭老爷子盛情难却,同时心里也有把握,也贴了《盗魂铃》。观众当然如潮,卖了一个满堂。前面都很好,到后面大伙就要看这65岁的老爷子上不上这高,从不从这个高桌上翻下来,下场门三张桌子立起来了。大伙把眼睛瞪圆了看这个,就看谭鑫培慢慢爬上去了,大伙的心可就提起来了,看他65岁的人翻不翻。只见谭鑫培扮演的这个猪八戒先向台底下一望两望,然后做出挠耳朵、摇脑袋的身段动作,后来叹了口气,慢慢又爬下来了,底下一看这个,大失所望,于是倒好就上来了,里面还有一个小报的记者,带头在台下起哄。这个事怎么评论呢?后来很多人就觉得这是从人物出发,猪八戒本领本就稀松平常,从这么高的桌上翻下来,那不是猪八戒,那是孙悟空,那是捉妖降怪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个吃货就是这样,一看这个太高了我就爬下来,所以这是塑造人物的独特表现。后来这个事还惊官动府,谭老爷子还经过了法院,最后是打赢了官司。他们不应该起哄,他的演出是符合这个人物的,所以这里面还有这么一个故事。

第六次上海之行还有一个故事,谭老爷子又到上海,其实他是去普陀山烧香还愿。他路过上海的时候,接他来上海的下家,也就是他的姑爷夏月润,要他一定演出几场。于是他又在上海演出了10场,应观众要求他唱了一出新戏,前5次来上海都没唱过的《珠帘寨》。《珠帘寨》原来是一出花脸戏叫《沙陀国》,主演李克用由花脸扮演。当初在三庆班的时候,这出戏可是有人唱过。程长庚就唱过这出《沙陀国》,程大老板是反串,他扮演的李克用,是用老生反串花脸。谭鑫培怎样移植《珠帘寨》为老生的呢?这又要提到一个人,一个后进的老生叫刘鸿声。刘鸿声的嗓子那是“没跑”,高音低音中音都非常之好,人非常红,有后来居上之势,甚至要超过谭老板。谭鑫培心里就说:不行,我要研究一出新戏,是他刘鸿声唱不了的。谭先生的脑子太聪明了,他想到他是武生出身,他能扎靠,能开打。《珠帘寨》他过去又经常看程大老板演,心里有底。所以他用了半年时间,没怎么演出就琢磨这出戏,前面加了收山寨王周德威的武打戏。这出戏可以说是文武并重,另外这出戏前面还加了诙谐的台词语言,很生活化、喜剧化。老百姓在当时很喜欢看,所以上海人要求他唱这出《珠帘寨》。谭老板也弄了个噱头,来了个临别纪念演唱《珠帘寨》。不要说一票难求,上场门下场门都摆了许多小凳子,台上看戏可见之火,当然票价也不菲。谭老板最后离开上海是满盘子满碗,圆满结束6次上海之行。为京剧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谭鑫培之死

一代名优谭鑫培去世的时候是很悲惨的。1917年初,谭鑫培已经得了病,病病歪歪,可广西的军阀叫陆荣廷的到了北京,当时北洋政府要拍陆荣廷的马屁,举行了一个盛大的京剧演出招待陆荣廷。既然是盛大,必须得有伶界大王之称的谭鑫培参加,当时他病得演不了了,就说你看我正闹病呢。来人严厉地说,那不成!你必須演!还点了一出戏《珠帘寨》。后来好说歹说,不演是不成的,改了一出戏,唱《洪羊洞》,这回没商量。他没有办法带病唱了《洪羊洞》。据说当时效果别提有多好,虽然他有病,但想到自己的遭遇,自己这种悲惨的命运,真的跟病中的杨延昭一样。他把自己本身的遭遇和角色当时的处境结合在一起,因此唱得是悲悲切切,缠绵凄美,达到了最高的水平,然而也就是因为他含着这口气唱完了这出戏,所以一病不起,与世长辞。谭鑫培最后如果不带病唱《洪羊洞》,不生这口气,71岁的谭鑫培还不致病入膏肓,这就是旧社会对名艺人的摧残。

谭鑫培身后事

谭鑫培虽然与世长辞,但是谭派余音不绝。谭鑫培收徒不是很多,早期有这么几位——王月芳、刘春喜、李鑫甫、贾洪林,就这么四位,学生里最有成就的是后期的徒弟余叔岩。余叔岩是谭鑫培的师父余三胜的孙子,四喜班当家旦角余紫云的儿子,小时候唱戏的艺名叫小小余三胜。所以当时余叔岩拜了谭鑫培以后,谭老爷子也很高兴,他说我的很多能耐是你爷爷传给我的,我现在把你爷爷的东西还回去。所以他亲自实授了《太平桥》,还有半出《空城计》里的王平。不要小瞧这个王平,又有文又有武,还有起霸,同时还要塑造人物,这是很难演好的一个角色,很锻炼演员。谭派的技艺到了余叔岩的手里便成为一个顶峰。谭鑫培的5个儿子里最有成就的是第5个儿子谭小培,还有他的姑爷王幼宸,也是非常有成就的谭派老生。不仅是这样,很多后起之秀的老生伶人,在谭派集众家之长、开自己新路的创新精神鼓舞下,创出了好几个流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以及后来杨宝森的杨派,都是在谭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不断加工创造,出现了诸多的老生流派。当然,还包括在谭派、言派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奚啸伯的奚派。可以说,后四大须生的马、谭、杨、奚都是在谭派这个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不必说谭派本门本派自己的子嗣了。

说到谭鑫培的子嗣,现在一般说谭门七代,是从哪儿说起呢?是从谭志道那儿说起,他主工老旦,但也兼唱老生。我们说他一门七代都工老生也可以,但是应该更正确地说,一门七代,六代专工老生,也就是从谭鑫培那儿起,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都工老生,而且都是响当当的著名老生艺术家,或著名演员,这不仅在京剧史上,就是在世界戏剧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典型,令人念念不忘的梨园佳话。

谭鑫培不仅在北方衍生了很多流派,就是在南方,在有海派京剧之称的上海,最著名的老生周信芳,也是在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麒派的。受谭鑫培的影响,当时有一个旦角改革家叫王瑶卿,后人常常把谭鑫培和王瑶卿比喻为梨园汤武。王瑶卿由于和谭鑫培同台演出,他吸收了谭鑫培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精神,当然王瑶卿也有很深的功底,他也是在老一辈的皮黄旦角艺术家陈德林、田桂凤、路三宝的基础上转化、创新,因此王瑶卿创始了王派。王瑶卿又在他的创新发展精神下,因材施教,教出来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四大名旦。这都是在谭派勇于改革的精神影响下产生的。

总结谭鑫培的成功,就因为谭鑫培不但忠实地继承老师们的本领,又大胆地转化、发展和创新前辈们的艺术,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所以称谭鑫培为京剧发展的大功臣,说谭鑫培为伶界大王并非过誉,真的是名实相符的伶界圣人。

(编辑·韩旭)

猜你喜欢
谭鑫培珠帘老生
谭鑫培的“妙招”
Songs from the Past
谭鑫培的“妙招”
京剧行当——老生
珠帘卷起,只为等你
卷珠帘主题变奏曲
卷珠帘:美人潋滟
卷上珠帘 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