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法治意识教育的比较研究

2019-11-25 03:25沈蓓蓓
成才之路 2019年29期
关键词: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法治意识

沈蓓蓓

摘 要: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初、高中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做好初、高中法治教育比較,对培养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现实出发,对初高中法治意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等进行比较。

关键词:法治意识;初中政治;高中政治;比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9-0020-0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因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让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必须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旨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课程,理应成为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阵地。

肖海军在《论法治意识》中指出现代法治意识是“是一国国民在对法律和法律之效用、功能有充分、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对正义之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的认同、确信、服从与依赖的国民精神和价值取向。”柯卫在《法治与法治意识》中指出,法治意识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的某种特殊的理性品质,它作为构建法治国家与社会的最深刻的精神底蕴,含有法律制度层面的使人们行为与思想趋于规范化的范畴,是人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对普法行动的支持与配合,是法治能够得以顺利运行的思想基础与法治社会实践的不竭精神动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认为,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笔者认为,法治意识应该具体包括公民对法律的认知与认同、信任与服从、崇尚与捍卫。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工作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只有依据初中生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不同层次的法治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法治教育事半功倍。本文从现实出发,对初高中法治意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标进行比较。

一、初、高中法治意识教育内容比较

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教师应侧重于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而对于高中生,教师则应强调对其进行宪法、法律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捍卫法律、运用法律的能力。

例如,在初中“做守法的公民”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问题: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材设计者用“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做铺垫,让学生容易从情感上对小勤产生同情。然后,激发学生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由此,学生深刻领悟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遵守法律,提高守法的自觉性。“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这一设问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接受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中“企业与劳动者”一课中有如下情境:小张的母亲病了。小张四年未休过探亲假,这次他向单位提出休假探亲,单位以他已在本地结婚为由,不批准他休探亲假。小张工作的工厂既有刺耳的噪声,也有刺眼的电焊强光。工人向厂长要求发放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改善劳动条件,遭到厂长拒绝。单位只给部分资格老的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小张等人不在其中。问题:小张的哪些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小张应该怎么办?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高中生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学习已明白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采用合法途径来维权,但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权才是合法的呢?这需要高中生进一步探究。因此,教材设计了“相关链接”,列举出我国为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已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可见,高中法治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该比初中更具法律专业性。

二、初、高中法治意识教育方法比较

初中法治教育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身边案例,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与生活的互动中提高法治意识。而高中法治教育应该立意高远,选择社会热点话题、重大时事政治作为情境材料,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初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这样一段材料: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但拥挤的车辆和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问题: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教材选择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热烈讨论,引导他们意识到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和社会,那么自身权利的实现也会受到影响。只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则、法律规范,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为自己和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里对中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就是法治教育。

在高中“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国家层面理解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笔者设计如下情境:2018年1月福建省福安市两名“95后”青年入伍后因怕苦怕累,无正当理由强烈拒绝服兵役,被部队退回原籍,并受到了“处以一次性经济罚款3万元”等6项处罚。同年5月宁德市政府对4名拒服兵役的青年做出处罚:对4人分别处以5万元罚款;依法对其出境、就学、应聘相关权利给予限制;在其户籍信息系统“兵役状况”栏注明“拒服兵役”。问题:有网友认为,对拒服兵役的处罚过严。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学生们从公民的政治性义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等角度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相对初中生而言,高中生更能从国家、社会的需要角度思考自己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三、初、高中法治意识教育目标比较

对于初中生,教师应该培养其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以及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公共意识,让他们感受法律的尊严,远离违法行为,心中有法,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青年。对于高中生,教师则应让其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在高中阶段,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教师可以举例:我国自1954年宪法通过至今,共五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了修改。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从以上事实中能感悟到什么”,让学生通过探究宪法的诞生和修改程序归纳出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来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这样,就能让学生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理解法治建设的必要性,进而提高法治意识。

《韩非子·有度》中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基石。法治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做好初、高中法治教育的比较与衔接,循序渐进,让中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并成长为社会主义法律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参考文献:

[1]肖海军.论法治意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2]顾润生.教材建设视角下青少年法治意识的培养——以苏教版小学、初中法治教育读本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6(03).

[3]胡丽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4]王德明.以案例为素材 以教材为载体——谈高中政治课“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2019(03).

[5]陈哲远.高中政治课渗透法治意识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9).

猜你喜欢
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法治意识
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
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
刍议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基于高校教育改革的教学实践探析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