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奶奶”用画温暖世界

2019-11-25 08:48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秀峰画里小孙女

事件概述

常秀峰,一位目不識丁的农村老人,晚年偶然作画,受人喜爱,被称为“梵高奶奶”,作品被名人收藏。8月1日,“梵高奶奶”去世,享年83岁。她的儿子江华说,母亲用笔描绘了这个消失的村庄的碎片,“她的画,是她的私人生活史”,寄托了她的乡思。

常秀峰生于河南方城县农村,自幼吃苦。2003年,常秀峰离开村子,第一次来到广州生活。在广州,她大部分时间都在照顾小孙女。因为要告诉小孙女山楂树长什么样,她拿起了小孙女的蜡笔,从此与画结缘。

常秀峰画画的方法是“长啥样,就画啥样”。笔法毫不讲究,什么材料都敢用,蜡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一画就画一周甚至数月。

画中多是对住了一辈子的农村的回忆,包括村里的风景、村民的起居劳作。她画家里的老屋、画秋天麦田的收割、画自己以前带知青学插秧的场景,画法拙朴。

她的笔触浓烈,很少出现黑色笔触。秋天的树叶黄澄澄、树上的花红彤彤、叶子绿油油,南瓜是饱满的黄色,草莓是鲜艳的红色……

2006年,江华将画传到博客上,迅速红遍网络,常秀峰被称为“梵高奶奶”。多家媒体相继进行报道,还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义卖,她的作品被马英九、世界著名摄影师斯鲁本等人收藏。

画家陈丹青曾评,画中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斯鲁本说:“‘梵高奶奶和我一样,不是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是用心。”画展展出时有人评价,“看到的是孤独、乡愁”。

2009年,《梵高奶奶的世界》画册出版,画册里都是关于家乡的画,拿到书时,常秀峰说眼睛有点酸。

多维解读

角度一:“梵高奶奶”用画留下乡愁

这位农村的普通老太从未上过学,年过古稀才拿起画笔。许多都市人深深爱上了她笔下的向日葵、山楂树和乡村田野,她的画风颇有“后印象派”风韵,被人称为“梵高奶奶”。“梵高奶奶”之所以把画留下来,是给儿孙后代看的,希望他们不忘以前农村的苦日子。“梵高奶奶”走了,但她的画里却留住了乡愁。

角度二:“梵高奶奶”用画温暖人们

“梵高奶奶”用朴实画笔勾勒、涂绘出的乡村风貌,给无数人带去了温暖与质朴的感动。她的画自成一格,朴素中带着稚气,自然中透着清新。她的画淳朴、清新、简单,在她的画里,人们可以嗅到泥土的芬芳,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朴质与明亮,可以体验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近,体验生命的平和与喜悦。她的画里总是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热爱,温暖着人们。

角度三:无欲则刚,大器晚成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梵高奶奶”七十岁开始画画,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增进祖孙感情,为一解思乡之愁。如此高龄又有这样的成就,可谓大器晚成。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享有世界声誉的摩西奶奶,她76岁开始作画,80岁举办个展,100岁启蒙了渡边淳一。姜淑梅奶奶60岁学写字,75岁学写作,从文盲成长为作家。这些大器晚成的励志传奇人物令人惊叹。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年代,“梵高奶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器晚成,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

角度四:自然本真,勿忘根本

农村老太常秀峰,七十岁始学画,目不识丁,竟成了画家。她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民间的活气;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她笔下的向日葵有阳光爱抚,有土地滋养,有水滋润。她那温暖的画风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让城市打拼者感受到温暖和自然的力量。她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人们。

猜你喜欢
秀峰画里小孙女
微信在小儿普外科护理单元管理中的应用
除非在小朋友的监护下
扫帚维修公司董事长
废墟之舞等
我家有个小精灵
童心童画
新水乡歌
我的祝福在我的画里
蹭饭
陪小孙女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