锱铢必较 凸显语用
——略谈比较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2019-11-26 14:58
名师在线 2019年19期
关键词:火烧云爬山虎蟋蟀

郭 灵

(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福建福清 350300)

引 言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一种常见的方法,比较思维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策略阅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发现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言语表达规律,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一、阅读一篇文本

(一)引导学生对同一文本中结构相同或写法相似的几个片段进行比较

有些文章在表达上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它们在结构或写法上有相似的段落,针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的策略进行阅读,从而引导其发现文章的表达特点与写作规律[1]。例如,在《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文章用四、五、六三段话描写了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每段都是先写天空出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怎么变的,怎么消失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本中这三个自然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引导朗读,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这一特点所产生的结构美和韵味美。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仿写:天空中还会变出些什么?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写一段话,写出火烧云形状的神奇变化来。看谁想象丰富,描写得生动。优美片段精彩纷呈,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起,还在空中不停地舞动着,“巨龙”张着大嘴,鼻子翘得老高,一双铜铃般的圆眼,放射出紫色的光,还挺神秘呢!我还没来得及欣赏,“巨龙”就赶回“龙宫”去了……

(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或句子进行比较

1.创设矛盾进行比较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第五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第五自然段朗读,边想象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这时教师可以画出错误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对照课文,说一说老师的画错在哪里?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半掩不是全掩的隧道倾斜的方向应向上,这样,水才不会漫进洞穴,才能保持洞穴干燥。反其道而设计,让学生回归文本,寻求依据,这样一来,学生会对文本细致入微的描写有更深刻的感悟。

2.近义词替换比一比

还是在《蟋蟀的住宅》一文中,品析“那微斜的门口,经过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句话拟人化的写法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耙扫与打扫进行互换比较,引导学生联系蟋蟀是用腿扫地,通过想象感悟到蟋蟀的后腿上有锯齿,就像猪八戒的耙子,所以用“耙扫”更准确。“仔细耙扫”一词,不仅让学生更深切地感悟到蟋蟀对待平台毫不含糊,凹凸不平不可以,一定要耙扫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像是认认真真的人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严谨和生动。

二、运用比较策略阅读多篇文本——文本间的比较阅读

(一)引导学生比较“文眼”,发现文章立意之精妙

将相似的文题摆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文本立意构思的精妙之处。如《金色的鱼钩》与《金色的脚印》同样是叙事类的文章,《金色的鱼钩》的结尾“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与课题相照应,点出了文章主旨,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金色的脚印》的结尾“迎头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这是故事的结局,一个美丽的结局”中的雪地里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是人们努力创造的和谐美好的地球生活的光芒!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体现两篇文章文眼的有关语句,比较体会。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叙事文章文眼通常设置在篇尾的这一特点。

(二)引导学生比较线索安排,把握文章布局之独特

文本的谋篇布局很有特色。阅读时,将两篇或多篇文章线索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火烧云》《观潮》《雷雨》的线索进行比较。《观潮》一文以“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的时间为描写顺序,各个部分之间联系,结构严谨;《火烧云》则是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顺序为线索,写了火烧云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天空中的景色变化;《雷雨》亦是如此,围绕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展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引导学生比较语言表达,感受文章文辞之优美

有些文本文辞优美,富有文采。在教学这类文本时,教师要认真比较语言,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积极的感悟表达,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的,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例如,教师可以将《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同样描写爬山虎绿叶的片段摆在一块,引导学生阅读。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同样写爬山虎的绿叶,在不同作家的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因为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但又都很用心观察。下课后,也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一双慧眼去仔细观察爬山虎。通过这种表达方法上的比较赏析,学生不仅找到了作者言语表达的秘妙,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四)引导学生比较文本秘妙,领略文章命题之意蕴

有些文章文题意蕴深刻,感情浓烈,但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类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同一文本中进行比较阅读,再与其他文本中相似处进行拓展补充阅读,文题的意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虽然三次写到爬山虎,可文章的主要内容却是叶老先生为“我”修改习作,邀“我”前去做客。那作者为什么要以绿绿的爬山虎为题?文章有什么样的写作秘妙?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去掉三处爬山虎的描写,文章仍然很通顺。可为什么要写爬山虎呢?仔细研读后,我们发现景物中折射出了作者的心情。

第一处爬山虎描写的扑、跳跃、迷离等饱含着作者的激动、紧张、忐忑等难以抑制的情感。第二处爬山虎描写的落日的余晖、沉郁、虎虎有生气等表示出叶老先生学识渊博,令人敬佩,同时,作者也获得了写作的信心。第三处爬山虎的描写暗示着作者忘不了叶老先生的教导之情。这样抓住写景的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能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作者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让读者自由想象与品味。那课文为何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是因为作者将那份情浓缩成一份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课文以景为题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无独有偶,《在那颗星子下》是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命题方法与本文相似。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结尾处的片段——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然后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难看出,林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她是拨亮“我”心灵的引路人。所以文章以“在那颗星子下”为题。

结 语

综上所述,学生从比较阅读中不仅体会到了发现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明白了文章命题的特点,学到了读书的方法。文章提到的景物描写在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有,这些语句往往容易被忽视。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放慢阅读的脚步,学着关注叙事中写景的语段,从而拥有更深的阅读感受,享受更多的阅读乐趣。

猜你喜欢
火烧云爬山虎蟋蟀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
爬山虎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火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