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前置性作业”之学习策略

2019-11-26 14:58
名师在线 2019年19期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前置母爱

王 斌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浙江杭州 310007)

引 言

略读课文是教师指导阅读向学生自我阅读的过渡,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比例越来越高,切实提高略读课文前置性作业学习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一、略读课文“前置性作业”的内涵要义

(一)操作定义

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研讨交流,并进行点拨指导,让师生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真正落实以学定教[1]。

(二)设计要义

前置性作业内容:适度超前的发展性。以发展的眼光和适度超前的规划设计前置性作业,才能保证导学课堂样式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有效性。

前置性作业形式:分门别类的趣味性。前置性作业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始终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并获得新知。根据略读课文的不同要求设计前置性作业。

前置性作业运用:学为中心的导向性。基于前置性学习以学为中心为导向,满足学习者环境、目标、方式、评价、管理等各方面需求,变革学教方式。

二、略读课文“前置性作业”的学习策略

(一)三连环:开宗明义,感知整体

1.抓题眼,追根溯源明思路

借助课题的关键词帮助学生以轻松的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捕捉文本关键信息,并以简洁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课文的整体思路在前置性作业时就能被绝大部分学生清晰地捕捉到。

【案例1】《索溪峪的“野”》:课题中的“野”是( )意思。课文围绕课题写了索溪峪( )野、( )野、( )野和( )野。由此,本文采用的是( )结构。

这一前置性作业抓住了题眼“野”,很自然地让学生发现索溪峪的特点,引导他们在感知体验中找到了“山、水、动物和游人的野”,并厘清了本文“总分”的结构特点。

2.作类注,借助提示探整体

在预习中思考提示语中的问题,并在原文中圈画批注,同样可以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教师也能从学生在文本的批注“痕迹”中,了解其前置性学习的成效。

【案例2】《慈母情深》:阅读课文《慈母情深》,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外貌用“——”,语言用“∽∽∽”,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

学生按提示要求,在文中做了简单的画找,能比较轻松地找到母亲的外貌、语言,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印象,为课堂中的多元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写感悟,基于自学话感受

有些略读课文的情节非常打动人,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通读后用几句话写出自己读后的收获,可以是内容上的理解,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共鸣。

【案例3】《别饿坏了那匹马》:《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是一个有关“欺骗”的故事,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试写感受,不但在整体感知上事半功倍,而且为本单元后两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更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打下了基础。

(二)三步走:深度阅读,质疑问难

1.真实存疑,自我化解

“学贵有疑”,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在自己独立思考和反复研究后依然存在的困惑,那便是真实不二的疑难。明确了学生的疑难,教师再以疑导学,就能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案例4】《桂花雨》中“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句,这原本不是本课重点,但在前置性作业中7位学生关注到这一内容,所以,课堂上教师有意识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来感受这意境美。

个人的学习感悟与教学对接,易于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不断吸取他人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感悟,推进自身思维层次,提升理解能力。

2.聚集问题,引发讨论

“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获得解答。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知识深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内容的深化上。

【案例5】《景阳冈》:小王同学在《景阳冈》这篇课文的前置性作业中,对武松喝了十八碗酒这一细节做了点评:“绿林好汉都是这样性格豪爽,这也为他之后上山打虎、进梁山埋下伏笔。”

在课堂上,学生思辨地讨论了关于绿林好汉的问题,激起了他们再次阅读《水浒传》的热情。在课堂中展示这样的观点,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深度。

3.以疑促教,质疑深入

在谈自己的阅读困惑时,不少学生可能关注了相同的内容,而这样的关注点往往不是教学重点,这时,教师应灵动地加以处理,使之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亮点。

【案例6】《有趣的姓氏》:在《百家姓》这篇课文前置性作业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赵钱孙李排在最前面?”赵排在第一位不是姓赵的人数最多,而是当时的皇帝姓赵,百家姓的排列受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其实所有的姓氏都是平等的……

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问题,并用现代的理念去解读百家姓的排序:所有的姓氏都是不分贵贱的。这是一种国际视野,能让学生的感悟走向更深入的层次。

(三)三合拳:开疆拓土,巩固提高

1.一篇带一本,拓展文本“宽度”

把同一作者的作品进行重组,通过一篇课文了解一位作家,一篇变多篇,让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立体,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2]。

【案例7】《学会看病》:作者毕淑敏,读了课文后,推荐阅读同样都是关于母爱的文章,如《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女儿,你是在织布吗?》《母爱的级别》《爱怕什么》《孝心无价》。

让学生进行对比、讨论、辨析地阅读。这一组文章的“相似处”和“不同点”都显而易见,虽然都是讲“母爱”的,但文章分别叙述了母爱的不同表现,丰富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

2.一篇带一组,拉升文本“长度”

略读课文中有很多是名著的节选,同体裁、同作者、同写作对象、同表现主题、同写作风格、同写作手法文章都可以作为略读课文教材补充,以起到这种指导和引领作用。

【案例8】《凡卡》:是一篇著名外国短篇小说,教师课前推荐学生阅读马克·吐温的《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海明威的《印第安人营地》等,学生读到不同国家作者的作品,丰富了阅读经历。

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再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整本书籍和作品,他们阅读封面、目录、序言、封底等信息,同时对某一段、某一章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其看整本书或其他书籍的欲望。

3.教材带“同步”,丰盈文本“厚度”

有些略读课文和同步阅读中的一些文章在主题和体裁上有关联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选择地纳入前置性学习,采用“一篇带一本”和“一篇带一组”的方式组合阅读材料。

【案例9】主题“感受自然”:课内略读课文《山雨》《索溪峪的“野”》与同步阅读文《半晴半雨》《鱼塘晚霞》相关语用提升点,展现情感的多样修辞,想象丰富、动静交融。

结 语

略读课文承载着从半独立阅读向独立阅读过渡的重要使命,只有根据人文主题与语用能力的关联点引领学生进行多样阅读,才能快速促成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设计前置性作业,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

猜你喜欢
前置性作业前置母爱
核磁共振对妊娠晚期子宫后壁前置胎盘的诊断效果分析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阅读母爱这本书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自媒体,高中生物前置性学习的“好帮手”
母爱的另一面
高效课堂视角下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设计浅析
中职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类型及其设计要求
探析语文前置性作业设计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