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2019-11-26 18:26刘澄丽
小学生 2019年7期
关键词:小红数学知识数学

☉刘澄丽 彭 杏

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有机地结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是利用逻辑、推理和技能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感觉比较枯燥,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感到畏惧。从而为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焕发数学教学的生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许多从事小学数学的教师纷纷认识到要解决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困难,首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将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变成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其做法是:

一、联系实际,感受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们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油然而生。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个内容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知识和与生活联系的实际问题,创设一组生活情景,比如:有一天,妈妈带着小红到超市买学习用具,小红挑了一个文具盒,又选了一块橡皮擦,还买了一个卷笔刀,小红高兴极了,在付款的时候,妈妈要求小红说出每样文具的价钱,要求她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钱,小红看了看商品的标价,毫不犹豫地说出了每种文具的价钱,准确地计算出了一共付的钱。接着,老师提问学生,小朋友你们认识钱吗?会计算吗?钱有哪些单位?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你们敢与小红比试吗?生动的情境,趣味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习劲头非常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梁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现实作用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知“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1)看一看,让学生到超市观察一些物品的包装,记下它们的重量,初步认识千克和克;(2)掂一掂,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物品让学生掂一掂每样物品的重量,实际感知千克和克的质量;(3)猜一猜,让学生对物品的质量能有一个大概的估量;(4)称一称,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千克与克的实际问题。在交流时,同学们还提出许多现实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质疑“千克大还是克大”的问题,课堂气氛盎然。

三、借助生活,探讨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呢?其做法是在教学中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出示了这样一道情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妈妈组织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2角,请你算一算大约要付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有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讨论中,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基础教育才显得有生机,有活力。

猜你喜欢
小红数学知识数学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相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诚实的小红
小红低唱我吹箫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