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婚恋悲剧及其当代意义

2019-11-26 18:54邓娟马帅
文学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曹七巧婚恋张爱玲

邓娟 马帅

一.张爱玲小说的婚恋模式

爱情是人类最美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在其笔下,摈弃了传统爱情主题的言情范式,抛开了爱情外表的美丽光环,而是竭力书写她所熟悉的世俗世界,致力于婚恋题材的创作,用已形成的悲剧意识解构小说中的婚姻与爱情,从而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写作模式。难成眷属的无奈、金钱至上的婚姻悲剧,张爱玲用苍凉而悲悯的笔写尽了人间的婚恋传奇。

1.有情人难成眷属型

德国诗人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元代大戏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仅仅是美好的愿望而已,现实中更多的时候是倾情相待,却终究错过,留下无穷的遗憾与伤感。可是张爱玲似乎也不愿“成人之美”,在其作品中,爱情的最终结局是不完美的,爱情与婚姻是不能共存的,因此,相爱的有情人最终不能相守一生。

《半生缘》写的是顾曼桢和沈世均虽彼此倾情相恋,终究因误会而错过。曼桢的姐姐曼璐出于嫉妒,同时也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婚姻,居然下圈套设计自己的亲妹妹,任凭丈夫强暴自己的妹妹,并且囚禁她只为了给自己的丈夫生孩子。而对于曼桢的恋人世均,曼璐却告诉他一些关于曼桢另嫁他人的谎言,迫使这对真心相爱的恋人彼此分离。伤心欲绝的世均也不得已选择了和石翠芝组建新的家庭。十八年之后,曼桢与世均重逢,但此时一切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留在彼此心中的只有爱情幻灭后的悲哀与无奈。有情人难成眷属,不单单只有曼桢与世均两人,除此之外,曼璐和豫瑾之间,曼璐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心爱的豫瑾,却选择了和祝鸿才结婚,最终得来的是不幸福的婚姻。曼桢为了挽救这所谓的婚姻,一切都是建立在牺牲妹妹曼桢一生的幸福之上而换来的。还有石翠芝和叔惠之间,虽然石翠芝和沈世均结婚了,但是彼此并不相爱,两人是同床异梦,沈世均爱的是顾曼桢,而石翠芝爱的却是沈世均的朋友叔惠,碍于无法跨越的家族鸿沟,最终也无法结合在一起。

在作品中以曼桢和世均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曼璐与豫瑾、翠芝与叔惠等人的情感纠葛。张爱玲借他们之间的爱情来写时代的变迁,而时代的变迁也促成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有情人难成眷属的失落感、无奈感就构成了创作的主题,从而也表达了张爱玲在作品中所透露出的苍凉的悲剧意识。

2.婚姻金钱至上型

张爱玲在作品中,竭力塑造了一类“女结婚员”的形象,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们凭借着美丽的外表,不以爱情为基础地去获得一份婚姻,目的只是为了通过婚姻来获取一张“长期饭票”,婚姻的意义仅此是得到生存的保障。“既然婚姻只是生存的保障,那么这些‘女结婚员’的婚姻与爱情必然呈现一种断裂状态”。①与此同时,这样的婚姻带给她们的不单只有生活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她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是自己一生的幸福。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则是欲望在金钱的压制下,人性终究被泯灭的典型代表。作品是写麻油店的女儿曹七巧,地位极其低下,但凭借着美丽年轻的外表,同时因为其哥哥和嫂嫂为了攀附权贵将她卖给了姜家,姜家给了她一个“二少奶奶”的名分,与姜家患有软骨病的二少爷成了亲。原本以为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不料其实这是曹七巧噩梦的开端,也是她悲剧的一生正式拉开了序幕。曹七巧不仅是悲剧的承担者,同时又是悲剧的制造者。首先,为了金钱曹七巧走进了姜家,但是在丈夫这里得不到正常的爱情,便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了姜家三少爷季泽的身上,可季泽明白即便自己喜欢花天酒地,但也绝不可招惹家里人,更何况是牙尖嘴利的曹七巧,所以对她,季泽是避而不及。长期的欲望被压抑之后,全部转变成对金钱的疯狂追求。忍辱负重的同时为了金钱演变为人性的扭曲、为了敛财疯狂到人性的泯灭,展开毁灭性的报复,最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戴着金钱的枷锁走完一生。

二.张爱玲小说中婚恋悲剧的特征

从古至今,爱情和婚姻是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研究的永恒话题,但是在张爱玲的笔下,爱情和婚姻却是无法共存的,反而是相互背离的。即便有爱情的存在但成就不了婚姻,或有婚姻却是无爱的婚姻悲剧。

1.虽有爱情,却与婚姻无关

张爱玲在其散文《爱》中,将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悲剧意识描摹得真真切切,并说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碰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②遇见是最美爱情的开端,但往往事与愿违。

《封锁》中的吴翠远与吕宗桢原本是互不相识的两人,只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封锁期间同坐一部电车,由于侄子的出现使得这两人坐在了一起,两人很有缘地开始攀谈起来,闲聊之余居然两人相恋了,甚至还畅谈到了婚姻大事。其实宗桢是已有妻室之人,就在这样荒谬的相识聊天之下,和一面之缘的翠远相爱了,但当封锁解锁之后,电车继续前行,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宗桢回到了最初的位置,翠远似乎明白了一切,“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③,一个不真实的梦,梦里发生的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即便他们之间有过瞬间爱情的冲动,一旦回到现实,一切都不复存在,更何况婚姻无从谈起,爱情和婚姻二者始终背离,无法结合。

2.爱情与婚姻是错位的矛盾体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婚姻本美好,但婚姻不再是爱情和幸福的保证,相反,婚姻和爱情无关,在其笔下大多是无爱的婚姻,因而,婚姻和爱情严重错位,导致婚姻无法成为爱情的保障,反而变成了一道枷锁。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佟振保,在他的生命中出现了两个女人,一个是白玫瑰——他圣洁的妻子孟烟鹂;另一个是红玫瑰——他热烈的情人王娇蕊。佟振保本想做一个循规蹈矩之人,但在朋友的妻子娇蕊的诱惑之下,与娇蕊发生了婚外恋,但当娇蕊准备离婚后要嫁给他时,振保却碍于社会地位和名誉,不敢接受这份爱,继而在母亲的撮合之下,与烟鹂结成了连理,但是婚后不久,因为这与爱无关的婚姻最终也消耗了他最初的一点好感。最后,振保认为做情人的娇蕊到后来成为了别人的贤妻良母,而认为适合做妻子的烟鹂却变成了别人的情妇,这样的婚姻悲剧不在少数,《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也是一样,她所喜欢的是姜家三少爷季泽,但是却与二少爷仲泽结婚。其实,这些女性并不是没有爱,只是她们爱错了人,导致了她们的爱情和婚姻成为了错位的矛盾体,最终使她们成为了婚恋错位的牺牲品。

3.婚姻是女人求生的筹码

“在张爱玲悲怆的笔下,婚姻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男女之间始终脱离不了物质利益关系的权衡,人生的残缺和不幸都由此而生。”④因此,婚姻不是爱情的保护伞,反而是女性为了生活获得保障和成全自己的物质欲望,为了生存所寻求的筹码。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是为了寻求一张长期饭票的典范。起初,白流苏和丈夫离婚后,准备回到娘家。但是回到娘家后,却遭到哥嫂的排挤,又不甘心如此生活下去,于是乎,她逃离娘家,试图去找一个男人来依靠,以此给自己找一份生活的保障。因此,当她遇到这个风流成性的范柳原,虽然知道对方无心成家,但她还是心甘情愿地赌上自己余生的幸福在这个不靠谱的男人身上,费尽心机地耍手段要成为他合法的妻子。在香港的时候,两人若即若离,彼此游戏爱情,白流苏还是一步步地进入了范柳原的圈套,差点成为了他的情妇,直至香港沦陷,回到上海后才成全了她,他们之间成为了一段传奇式的婚姻。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像这样女性因为物质利益而出卖自我的绝非个例,《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同样是为了金钱、为了生存,用自己一生的青春换来的是一把黄金的枷锁,全部葬送在婚姻的悲剧里。可以说在这些女性的眼中看来,“婚姻”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不惜背水一战,典当爱情只为换取一张“生存抵押单”,能为给自己找到生活的依靠和生存的保障罢了。

三.张爱玲笔下婚恋悲剧的根源

张爱玲笔下的婚恋故事大多以悲剧告终,女性往往是附属于男性而存在,是悲剧故事的载体。张爱玲通过对一个个婚恋悲剧故事的诠释,可见张爱玲内心深处对婚恋状态的失望和悲观。

1.家族、家庭和求学的失落原因

虽然张爱玲出身于贵族家庭,但遗憾的是在父亲这里,家族开始逐渐衰落,致使张爱玲的童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父亲是一位接受传统中式教育的纨绔弟子,母亲则是一位受新思潮影响的新式女性,母亲无法接受父亲的所作所为,父母两人之间争吵不断,最终分道扬镳,母亲出走,父亲再娶,父亲和继母的暴力给张爱玲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缺乏父母双亲的温暖亲情,致使张爱玲的童年生活是阴暗的,而这一切童年不快乐的经历都对张爱玲悲观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爱玲与胡兰成、与赖雅的两次婚姻同样也是失败与不幸的,胡兰成的背离,赖雅的离世都使得张爱玲不再有爱的勇气,这给她沉重的一击。另外,两次战争的爆发都摧毁了张爱玲的两次求学之路,而这两次的求学经历同样也让她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张爱玲的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战争的关系,使得她无法远渡重洋去英国伦敦大学就读,第一次求学失败,还好的是入学考试成绩对香港大学同样有效,所以不得不转入香港大学学习。在香港的三年学习期,给予张爱玲的东西很多,这对于她日后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幸的是因为战争的再次来袭,她志存高远的学习计划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第二次求学同样以失败告终,张爱玲优异的成绩最终毁于一旦。

家族的衰落、家庭的失落和求学的失败三者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这种严重的错位感和失落感铸就了她创作中悲剧观的主题。

2.社会与时代的原因

首先张爱玲处于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时代,灾难的频繁发生,死亡随处可见,使得张爱玲有些恐惧,生命的脆弱更是让张爱玲感到悲观,这就铸就了张爱玲为我们演绎了一首首支离破碎的爱情、颠沛流离的婚姻之歌。

其次,其笔下的作品大多是发生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和香港,是中西文化碰撞最为剧烈的地方。长期的封建礼教深入人心,尽管受到“五四”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女性想要冲破旧社会的樊笼,但是仍旧摆脱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尊女卑”这些根深蒂固的旧思想,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只想嫁个有钱人成为了她们生存的基本法则,而这样的婚恋是一场带有功利性的交易,无疑这是一场无爱的婚恋悲剧。

3.女性的自奴意识

“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⑤由此可见,张爱玲对于千百年来女性依附于男性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作了深刻的思考。女性总会要么为了生存,要么为了金钱,选择走向婚姻的道路,但是她们的这种婚姻并不是以一定的感情作为基础的,最终的婚姻都是以悲剧告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男性的践踏和不珍惜、不重视这份情感所致,但是另一方面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女性自身的自甘堕落、自我放弃所为,或女性的软弱向残酷的现实妥协导致,这一切终究也无法改变她们内心甘愿为奴的灵魂。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就是一个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的典型。原本是一个聪颖、上进的女孩,为了求学不得不投靠自己的亲姑妈梁太太,可是梁太太善于交际,擅于在男性之间周旋。起初葛微龙认为只要行得正坐得直就没有什么可怕,但没多久,在姑妈的安排下,葛微龙因自身意志的薄弱,逐渐开始堕落,迷上了灯红酒绿的生活。虽然她也曾想过放弃,想过逃离,但是因为传统的依附思想使她认为“一个新的生命,就是一个新的男子”⑥,慢慢地适应了这种“如鱼得水”的生活,但最后无法抽身,成为了亲人的寄生工具,甚至沉沦到成为了妓女。葛微龙就是一位虚荣心作祟,物质欲望膨胀下甘于堕落、甘心毁掉自己一生的悲剧女性。

四.“张氏”婚恋悲剧的当代意义

张爱玲用苍凉的笔调书写的有情人难成眷属和以金钱至上的婚姻比起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浪漫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以自己的悲剧意识构建了一个世俗而又深刻的婚恋世界,通过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以婚恋生活为视角引发了社会对生存现状和女性可悲命运的思考。她敢于正视女性的弱点,表现出一种强烈而自觉的自审意识,这对于建构女性健康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里,男女双方需要各自独立,婚姻不是要以物质为基础,而是要以爱情为基础,两情相悦,彼此了解,彼此包容,才是对幸福婚姻的保证,这样的情感才能长久,这对于我们当代青年人建构正确的婚恋观具有积极地意义。

注 释

①胡志辉.无处突围:“女结婚员”的悲剧——张爱玲笔下都市女性的情爱困境[J].文史博览(理论),2009(06)

②张爱玲.爱[M]//张爱玲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10)

③张爱玲.封锁[M]//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6)

④马冬艳.悲剧的人生铸就了悲剧的创作意识——张爱玲悲剧意识探索[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⑤张爱玲.谈女人[M]//张爱玲散文.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10)

⑥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M]//倾城之恋.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6)

猜你喜欢
曹七巧婚恋张爱玲
半辈子抱金如命,空荡荡饮恨而终
九月雨
青年婚恋现状数据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
人性、神性和魔性的同构
——曹七巧形象的另一种解读
婚恋心理探秘
婚恋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