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三大数量关系

2019-11-26 21:54
读与写 2019年22期
关键词:车次大数倍数

唐 莉

(重庆市九龙坡区和平小学校 重庆 九龙坡 4000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学做了定义:“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有效的训练呢?我想,从入学开始,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三大数量关系的思维训练。这三大数量关系就是“总数和部分数的关系”“大数小数相差数的关系”以及“一倍数,倍数,几倍数”的关系,这三种数量关系,是小学阶段所有数量关系的核心,对许多题型的结构分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总数和部分数关系

比如:把一个西瓜分成2半边获3大块,这个大西瓜就是“整体”,被分成的2大块就叫做“部分”,所以:整体=部分+部分,把这种经验抽象成数量关系,就是“总数=部分数+部分数”。在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如果学生有“总数和部分数”的思想,很容易就能够把“和”与“被减数”看作“总数”,而把“加数”与“减数”和“差”都看作“部分数”,反之,如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乏这种上位知识,那么理解起这部分知识,就显得比较吃力。对于这种情况,老师最好能给学生补上这部分缺失的知识。例题:小明有50元钱,用了一些后,还剩下34元,请问小明用了多少钱?这道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一共的钱-剩下的钱=用了的钱,但是,如果让学生明白钱的数量就是“总数”,而用掉的钱和剩下的钱都是“部分数”,依据“部分书=总数-另一部分数”,学生就可以很快理解和解决这类题型。又如:小明原来有20元,后来妈妈又给了他30元,现在小明一共有多少钱?这类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很容易知道“加数+加数=和”,老师最好在这类应用题中对学生进行“总数和部分数”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明白:第一个加数20元和第2个加数30元,都是小明总钱数的“部分数”,学生就能彻底明白为什么求总数用加法。坚持用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从而准确解答这类问题。

2.大数小数相差数关系

在生活中,大的就称为大的数量,小的就称为小的量,两个量之间相差的部分,就叫做相差的量。在数学中,这三种量分别叫做,大数、小数和相差数。根据经验:大数-小数=相差数,小数=大数-相差数,大数=小数+相差数。这种思想在数学中属于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解决许多问题的基础。例题:超市里有矿泉水20件,有苏打水90件,苏打水比矿泉水多多少件?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分析出这三个不同的量,然后再思考所求的量应当怎样求出来?通过多次的引导和练习,学生逐渐熟练的掌握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方法的训练,实际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首先要有“大数”、“小数”、“相差数”的概念,并且能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准确的判断,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推理,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再如:重庆西站每天发出长途汽车150车次,但比发出的高铁少60车次,问重庆西站每天发出高铁多少车次?学生首先要判断出长途汽车150车次是“小数”,而这个“60车次”则是相差数,而这个“高铁的车次数量”就是大数了,再根据“大数=小数+相差数”,就可以求出高铁的车次数量了。在清楚理解了这两种数量关系之后,学生就能够轻易地分析出应用题中相应的结构,从而很容易的解答出来。

3.一倍数、倍数和几倍数的关系

这种思想方法,对于解答诸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购物问题”很有帮助,甚至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学习,也很有帮助。生活中的倍数问题很常见,如:山上有柏树20棵,松树是柏树的10倍,松树有多少棵?这个例子中,柏树的量就是“一倍数”,那个“10倍”就是“倍数”,松树的棵树就是“几倍数”了,松树棵树=20X10=200(棵),也即“一倍数X倍数=几倍数”,关键在于判断哪个是“一倍数”,哪个是“倍数”,哪个是“几倍数”?一倍数=几倍数÷倍数,几倍数=一倍数X倍数,倍数=几倍数÷一倍数,掌握了这个数量关系蕴含的数学思想,理解其他类似问题就简单多了。在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和购物问题中,总路程、总工程量和总价就是“几倍数”,而速度、工作效率和单价,则属于“一倍数”,而行驶时间、工作时间以及购买物品的数量则就是“倍数”。我们实例理解:行程问题:一辆车每小时行驶98千米,从重庆行驶到贵州需要4个小时,重庆到贵州的距离是多远?工程问题:工程队每天修路98米,一条路工程队修了4天,这条路公多长?购物问题:每个书包售98元,老师要买4个书包,需要准备多少钱?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3道题的算式都是98X4=392,这里的98代表的都是“一倍数”,4都是代表的“倍数”,求得的结果392则是“几倍数”。读到这里,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复杂的数量关系都有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起基础作用的数量关系,只要找到这个数量关系,很多问题将变得简单。

这个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例如,“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如果把“单位1”看作“一倍数”,把“分率”看作“倍数”,再把对应的“量”看作“几倍数”,根据“一倍数=几倍数÷倍数”和“一倍数X倍数=几倍数”的数量关系,就可以很好的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理了。这里面的关键点,就在于把“倍”和“分率”统一起来,这就是“倍率”。又如:一只松树身体长2.1分米,它的尾巴长度占身体长度的,这只松鼠尾巴多长?这道题中,如果把“2.1分米”看作“一倍数”,把“”当做“倍数”的话,这个尾巴的长度实际就是“几倍数”了,于是,用旧知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用“2.1X=1.8分米”。再如: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它的体重是爸爸体重的,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中,小明爸爸的体重就是“一倍数”,“”是“倍数”,小明体重“35千克”就是“几倍数”的量了,所以,我们根据“一倍数=几倍数÷倍数”就能够很快列出算式解决这种问题。现在,亲爱的读者,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常说的“量率对应”中的“量”实际就是“一倍数”,而这个“率”实际就是“倍数”这一内涵呢?

总之,这三种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数量关系的基础,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希望数学教师从低年级起,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的把这三中数量关系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车次大数倍数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调度集中系统车次号技术的研究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动车所车次号处理逻辑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
Folic acid attenuates high-fat diet-induced steatohepatitis via deacetylase SlRT1-dependent restoration of PPARα
弱大数定律分析与研究
决策大数据
倍数魔法
八月一日夜车次徐州口占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