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酵”

2019-11-26 03:22肖雅琴
江西教育C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发酵解读密码

肖雅琴

摘要: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然而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太多人忽略阅读沉淀的过程,名著阅读被遗失,取而代之的是片段化、快餐化阅读。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浮躁的心境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名著阅读的引导将变得刻不容缓,让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酵”势在必行。

关键词:“磁场”氛围激发    诠释作品    “密码”解读

一、“磁场”氛围激发

学习的氛围可以让学习者互相影响,激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势头。语文教学的魅力就是营造这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氛围。这种类似“磁场”的影响可以从“中心磁场”塑造,具体如下:

(一)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是指鲶鱼在搅动小鱼生存环境的同时,激活了小鱼的求生能力。班集体的名著阅读需要这样一条“鲇鱼”,激起其他同学的名著阅读兴趣。

每个人的阅读喜好、习惯、速度等情况不同。对于篇幅较长的名著,许多同学阅读得较慢,复杂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特征,成为学生“嫌弃”作品的一大因素。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名著阅读是《水浒传》,班上许多女生表示阅读较慢,兴趣较低,完成阅读阻力大。然而男生却比较喜欢这些“好汉”,介绍起来滔滔不绝,这样的反差教师可以借机塑造阅读的榜样,即给阅读班集体找一条“鲇鱼”。

阅读榜样的选定可以由班上同学选出,教师时常给予榜样引领的机会,如说说自己看到第几页了,看到什么情节了;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几分钟让他复述自己今天所阅读的内容,在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复述能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督促了其他同学阅读进度。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被调动起来,班级的阅读风气将更加活跃,名著阅读得到了推进。这条榜样式的“鲇鱼”值得嘉奖。

(二)近朱者赤

“近朱者赤”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反之亦然。名著阅读的推动可以塑造这样的“朱砂环境”,营造阅读氛围,学习氛围。

以央视热播的综艺节目《朗读者》为例,朗读者声情并茂地朗读名家名篇,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和朗读者抑扬顿挫的朗读配合下,听众如痴如醉地感受作品内容。在语文课上,若能配上一支悠扬的曲子,教师朗读一篇艾青的诗,如《我爱这土地》《冬天的池沼》《树》,或者朗读冰心的《纸船》,席慕蓉的《暮歌》;或者配上一支豪情万丈的曲子,让大家读读《黄河颂》;抑或者配上一首紧张激烈的曲子,让学生读读《水浒传》好汉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片段。这样的课前三分钟,情到深处,戛然而止,引导学生课后去寻觅作品阅读,营造这样一种情境,扩大作品的“朱砂效应”,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二、诠释作品

阅读根据粗略程度可分为深阅读和浅阅读,对阅读效果的检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诠释对作品的认知。

(一)表演舞台剧

学生喜欢用表演的形式对作品进行诠释,那就可以采用舞台演绎的方式。舞台剧和课本剧等形式都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加工和创造,生动有趣。学生的关注度高,兴致也高,成果展示的同时也可以检验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如表演《骆驼祥子》舞台剧时,学生可以选一个场景展示小说的某一个片段情节。如在祥子的“三起三落”中选择“一起一落”改编舞台剧,学生可发挥自己的想象增添合理的内容。舞台剧的检验阅读效果往往给教师许多意外的收获。如扮演《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的林鑫同学,大摇大摆的形象将皇帝的地位和性格演绎得生动逼真。舞台剧的设置给学生对作品由感知理解到诠释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对作品的诠释和理解更上一层楼。

(二)設计作品思维导图

作品思维导图的设计是对作品结构框架的一种诠释,对作品复杂的内容作简单的条理性的整理。如《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列出,帮助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中的出行航线可以用地图画出,可对主要事件用简笔画画出,漫画味十足地展示故事情节。

三、作品“密码”解读

作品的“密码”解读是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升华。对作品的解读、理解内化为自身的另一种意识,是一部作品最终的归宿。

(一)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见解和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后感是较为常用的升华作品主题和内化读者感悟的方式。对某篇作品的思考感悟转化为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自省能力。教师将主题相近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感悟,如《红星照耀中国》与《红岩》的革命时期的社会环境对比,小说《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和中国古典文学《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吝啬形象对比……

学生的年龄较轻与阅历较少导致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较为浅层,教师可以展示自己对作品的解读,让班级几十个“哈姆雷特”更加成熟。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学生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举例美国的种族歧视、黑奴、德国法西斯的纳粹种族论等帮助学生理解。

(二)“桃花朵朵开”

在阅读作品之后,感受激荡的沉淀之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等实现作品的再创作。教师应抓住这样的瞬间,让创作犹如“桃花朵朵”,燃起学生文学创作的火苗。

如江杰同学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仿写——《我爱这光明》“假如我是一只蛾/我也应该用纤细的翅膀飞向光亮/这透过灯罩依然闪烁的火光/这永远燃烧着我们奋发向上的火苗/这无时无刻不在狂热中涌出的烛泪/和那来自罩间无比微弱的光明/——然后我死了,连泪水也燃烧在烛火里面/为什么我向往着火焰?/因为我对光明爱得深沉……”这首诗的仿写较合理,许多词语经过细细斟酌,除文章韵律不足外,其他地方较好,这样的仿写渐渐展露创作的天赋。在阅读完《孔乙己》后,可以设置这样的续写练习:小说的结尾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死去,你认为孔乙己用“手”走向了哪里?请以“用手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写一篇短文。在学习完《变色龙》后可以设置这样的训练:如果你是导演,你会对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巡警的衣着、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合理的编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趣味十足的改写活动增加了作品的魅力。

创作的种子从仿写中萌发,这犹如练书法的临摹,模仿基本的笔画,到达一定的境界将自成一格。对名著的仿写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对名著理解的一种升华。

现今推崇全民阅读,提倡亲子阅读的热潮影响着你我他,名著阅读的推进显得格外重要。把学生“膨化食品”的阅读内容换为经典的名著阅读也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名著阅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让名著阅读在语文课堂上“发酵”,就是还语文学科一个更大的阅读“宇宙”。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江西革命老区会昌县珠兰示范学校)

责任编辑:王锋旗

猜你喜欢
发酵解读密码
密码里的爱
密码抗倭立奇功
酵母发酵法去除魔芋飞粉中三甲胺的研究
一株放线菌蓝色素的提取及相关研究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密码藏在何处
乳酸菌的分离及酸奶制备
夺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