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一)

2019-11-26 12:00马晓茹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长笛人物形象答题

马晓茹

文学作品阅读一般包括两大类七个考点:第一类,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情节内容、鉴赏环境描写等;第二类,赏析标题作用,分析写作手法,分析词语、句、段的含义及作用,探究作品主题等。

一、分析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人物形象分析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必考考点。常见的考查题型有:

1.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2015年河南省卷《滴水之恩》阅读题)

2孔乙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课后练习题)

答题思路:对上述题型,可以先认真阅读原文,在原文中圈点勾画㈩相关内容,比如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等的描写,或者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言行或细节等描写间接描写有关人物、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的内容;然后归纳总结。分条写出。根据文本内容,有时也要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如上述第2题,在阅读原文过程中,先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动作、语言、肖像等的语句,关注到“站着喝酒”、“排”、“摸”、“满口之乎者也”、“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等词句,可以概括出:孔乙已是一个失败的读书人形象,是众人眼中的笑料;他好喝懒做,又迂腐可笑。再联系孔乙己所生活的那个寡情与冷漠的社会环境,可以这样概括:孔乙己挣扎在社会底层,但他打心眼里又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他是咸亨酒店所有人嘲弄的对象,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把这些综合起来,可概括为:孔乙已是一个失败的读书人形象。好喝懒做,又迂腐可笑;挣扎在社会底层,但打心眼里又不认同短衣帮,不肯与他们为伍。他是咸亨酒店所有人嘲弄的对象,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分析人物形象类试题。分值多为4分,答题时应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一般要答出人物两个方面的性格特点,每个方面都要联系文本具体内容来答。

如上述第1题,答案可表述为: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评分标准为: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

二、概括情节内容

概括情节内容。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二要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三要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四要赏析写作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匠心。

概括情节类考点。在设置问题时有多种变式,或要求概括事件,或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或要求补充六要素或者情节,或要求概括段落内容等。但无论如何变化,都需要考生读懂原文,理清叙述顺序。

常见题型如下: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2015年河南省卷《滴水之恩》阅读题)

2.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2018年河南省卷《父亲的长笛》阅读题)

3.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4分)(2019年河南省卷《给母亲梳头发》阅读题)

4.阅读课文,梳理小说情节,完成下面的图表,并据此简要复述课文。(九年级语文下册《变色龙》课后练习题)

以上面第2题为例。答题时可分下面三步:

1.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从题干中寻找关键词“四件事”“4分”,可以明确答案为四点。

2.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比如关键要求“从父亲的角度”,说明答案要求叙述的主体是“父亲”,范围涉及全文。组织答案时,要以“父亲”为主体概括情節、组织句子:

3.按照题干要求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答题。比如关键要求“以长笛为线索”,答案应表述为“父亲+做了什么”。最后整理答案: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需要注意的是:在概括一件事时,个别要素若文中没有提到,概括时可忽略,还需删减次要情节,避免重述原文内容等过长的答案。

根据设问方式和阅读材料的不同,可以考虑采用以下答题格式:

1.多个事件:人物+事件(多个事件主语一致,并且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如上例)

2.概括一件事:谁(何时何地)干了何事,结果怎样。

这类有角度限制的概括情节内容题,其实融入了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考点。需要指出的是,在中考试题中,概括情节内容常常有某种限制或要求,或要求从某种角度概括,或要求按某种顺序概括等。答题时要审清题意,严格按要求答题。比如上面的题型中第1、2、3题,都指定了概括情节的角度:第1题要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括,第2题要求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第3题要求从母亲的角度概括。

三、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对作品氛围的渲染和情节的推动等。很少有直接在题干中就点明环境描写的,多是通过赏析有关环境描写的句段来体现,有时也和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在一起。常见的题型有:

1.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课后练习题)

2.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体现或衬托人物性格;⑤推动情节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②渲染环境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文章主题。

上述第1题,侧重赏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很多。如由闰土引出少年回忆时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一段环境描写,充满画意。色彩极为鲜明、纯净,生机勃勃,由此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印象。

根据不同的问题,答题格式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指出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分析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分析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答题思路仅仅是方法。在组织答案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文本内容,切不可生搬答题格式只写框架。不联系原文。

猜你喜欢
长笛人物形象答题
长笛与圆号的咏叹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论长笛在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