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桃树》教学实录与评析

2019-11-26 13:59谢雪岭陆其勇
教育界·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贾平凹桃树风雨

谢雪岭 陆其勇

一、怀念旧物,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成长的经历中,总有一些物件曾深深地触动你的内心,让你常常念想。谁来说说那曾经触动你的内心的物件。

生:我家有张桌子,爸爸小时候在上面写作业,我小时候也在上面写作业,这张桌子是70年代的产物。

师:是啊,有些事,有些人,有些物件,原以为我们早已忘记,然而,蓦然回首时却发现他们从未随风消散,而是一直深藏于我们内心,给我们回忆、感悟和激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一棵小桃树》。他的作者是?(板书标题)

生齐说:贾平凹。(师板书作者)

二、梳理结构,整体感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篇文章,并划出相关内容,从小桃树的出生,外形,成长经历,性格和品质这些方面说一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回答

生:我找到是倒数第二段,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

师:来,抓住关键的词语。

生:这里有两个千百次,(师提示:两个千百次是什么?)反复,表现了小桃树的顽强。

师:你说的没错,表现了小桃树的顽强不屈。(板书:顽强不屈)

生:第二自然段,我总结了下,这棵桃树遭人鄙视,长相猥琐,又遭到风雨摧残。

生:第四自然段,它长得很委屈,是弯弯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

师:这里有一个词用得很特别?哪个词?

生:委屈

师:这里的委屈是什么意思?注意是长得委屈。

生抢答:是说长得不好看。

师:对了,是说小桃树长得丑陋、瘦弱,不是太好看,精神状态不好。我们继续读。

生:第九自然段用了比喻写出小桃树的瘦弱。

师:这句话我也找到了。(ppt出示。)我将这句话修改了下。(出示对比段落。)一起来比较着读读看。有什么区别。

生:修改后的句子没有了少女的比喻,读起来不生动。少女、苍白白、苦涩涩更让我感觉心酸,干巴巴的。

师:少女给人什么感受呢?

生:柔弱的、娇美的。

师:青春的、阳光的、美丽的、漂亮的,这些词语都是用来形容少女的。介于这么一个美好形象,小桃树却像一个患了重病的少女,更加让人感到怎样?

生:更加感到可怜、更加感到悲伤。

师:苦涩涩地笑,又偏苦涩涩地笑。这样含泪的微笑更能触动人的内心。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生:苦涩涩地笑更能看出小桃树的坚强,乐观。并没有苦涩涩地哭着。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这段话,读的时候,体会其中的情感。

生:齐读“可我的小桃树……又偏苦涩涩地笑”(第9小节)

三、一词一句,深入研读

师:读完后,联系上下文谈谈看给你感觉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生:这是一棵生命力极其顽强的小桃树。

师:小桃树不受人關注,谁也不理会小桃树,但爷爷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去服侍他的盆景。若干年过去了,现在这些盆景没人打理了,只剩下一个个花盆。而小桃树却依然在生长着,请问作者是写小桃树,却在两处都写到了盆景,有什么作用呢?

生:对比、衬托。

师:作者已经跳出了直接描写,从写法上面,让我们感受小桃树,爷爷都不再服侍这些花的前面,又直接描写小桃树的语句,来齐声朗读。

师:这句话是直接描写小桃树的,那请问这些句子中有没有哪些词语能看出小桃树在生长?

生:我从“努力撑着”努力这个词能看出小桃树在顽强地生长。

生:“撑!”

生:“竟然”。

师:竟然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能找出来吗?(教师协助学生已找好相关语句)

生:四处。

师: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读出“竟”是什么意思呀?

生:竟然,表示吃惊、惊讶,表示出乎意料。

四、激荡情感,领会主题

师:种下的一颗桃核,当“我”遗忘的时候,它竟然还在长着。一夜之间,花全开了,风雨之后,竟还保留着一个绽放的花苞。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这些意料之外恰恰表现了小桃树有着怎样的精神?

生:(教师引导)有着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

师:这棵小桃树被猪拱过也好,遭受风雨也好,它都顽强地生长。就是这样一棵外形丑陋,出身卑微的小桃树在孤独地生长,遭嫌弃而又瘦弱的小桃树,它却坚强不屈、百折不挠。这样的小桃树,作者在文中也多次写到了,请同学们反复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情感上有何不同?(教师呈现PPT,已找好的相关语句。)

生:作者的情感对小桃树充满了忏悔和喜爱。在第11小节“我不禁有些颤抖了”,从颤抖这个词看出来。

师:作者为什么颤抖呢?

生:因为这么多年我没有好好照料小桃树,所以作者感到忏悔。

师:联系上下文再想想。

生:是因为没有蜜蜂蝴蝶去陪伴它。孤独。因为在之前,奶奶让我们含着桃核做梦,把这个核桃种下去,后来开花了,所以这里的“颤抖”体现了作者内心是激动的。

师:再读读,这是个比较难理解的地方。

生:我觉得作者这里的“颤抖”是体现作者有失望的情感在里面。

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在风雨中的小桃树,与我当年的梦是有落差的,对眼前的小桃树是有着怜惜、悲痛、怜爱的情感在里面的。

生: “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

师:“没有立即谢去”,这里刚才讲了这花有些孤独,没有蝴蝶飞过去,那这个时候的花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激动。因为她颤抖着,这是动作描写,因为激动而颤抖,而且还有个词语“梦的精灵”,之前也提过在第三自然段,“含着核桃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他本来是想留在梦里面,但是他现在却真实地看到了。

师:仔细想想这里是激动吗?抓住梦的精灵这四个字。

生:我觉得是失望。因为他之前对那个花报了希望,现在一场雨一下,因为花的花瓣都被吹走了,所以希望几乎是没有了,所以感到失望。

师:注意一句话,我儿时我把桃核种了下去,续着我的梦。但我依然,能看到我种的桃核,长成了桃树,她是我的梦中长的,这个梦是怎么样的梦?书上有没有讲?

生:这个梦是绿色的梦,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师:我种下去的梦,小桃树续着的梦 ,幼时的我,对那棵桃树是一种希望,是一种期待。长大后,在风雨中,我看到了桃树。她孤孤的开在墙角,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猎捕她,一只蝴蝶去飞过她,可怜的小桃树,作者此时对桃树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看见风雨中的桃树心情是怎样的?

生:怜惜,悲痛,心疼,是一种怜爱。

五、写法点拨,总结提升

师:我看到这样的桃树,跟我当时小时候梦中期待的是不一样的,这是我当年种下去的桃树吗?我有些失落,把三句话串起来看,感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感情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作者对桃树充满了希望,充满信心。

师:还有吗?我们一再强调要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是在什么情景下产生的心情,特别重要。

生:作者看见在风雨中的小桃树,作者觉得那颗小桃树是多么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所以他又对小桃树充满希望。

生:感激。

师:你在风雨中一路坎坷,却仍然坚强不屈,我该怎么感激你呢,我看到了眼前的小桃树,不再是怜爱之心,这颗小桃树虽然丑陋却依然百折不挠,这样的精神触动了我,我该如何感激呢?

生:这种感激其实不仅仅是感激,从内心对小桃树还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

师:那么这颗小桃树为什么让作者产生了这么深刻又复杂的感情呢?我和小桃树有着怎么样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作者写小桃树实际上是为了写他自己,表现作者在生活中的弱,但被风雨中的小桃树所感染,想要向他学习。

师:其实贾平凹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里人口众多,后来他出去上学,他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亲遇到文革,被打击,后来他上了大学,去了出版社工作,工作之后的他又不顺利,遇到了挫折,这样的经历似乎就跟小桃树一样,虽然成长很可怕,但是他依然有着自己的目标,这里写小桃树的经历实际就是写自己的经历,小桃树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实际上是作者个人的奋斗理想,作者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通过一棵树的经历来表现,这是什么样的写法?

生:托物言志。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贾平凹也曾经说过,小说不过是编个故事,散文却是写自己,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写散文,贾平凹历经坎坷,但一棵小桃树让他追求了梦的信念,为之斗志昂扬,最后让我们齐声诵读尼采的一句话。

生:他渴求眺望到遥远的地方,他要求向上。

师: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无论顺境逆境,都应该要求向上,无论出身如何,我们人要向上。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老师再见。

六、总评

一词一句 总关情

近日,谢雪岭老师在省“蓝天杯”会课活动中执教了《一棵小桃树》,谢老师发挥自身优势,运用关键词品味法,紧扣文本,激发情感。整节课师生活动充分,思维活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好的散文教学的研究样本。

课堂应该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而语文课堂同其他学科课堂相比较而言,又应当多一些热烈的成分,这份热烈有一份来自“灵”。灵在于教师思维灵活变幻,课堂中教师提问的灵活多变,引出学生的灵气;灵还在于教师语言灵动,引发学生的灵感。谢老师的这节课无疑体现了这个“灵”。有趣的提问,勾勒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进而走入贾平凹的情感世界;自由的阅读,感受词句的丰富韵味,从中感悟人生。

1.找到情感共鸣点,凸显“散文”特点

散文的特点之一在于“以情感人”。让学生回归生活,是学习散文的前提条件,散文是原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但却不是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在教学中找到共通处,引起共鸣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谢老师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成长的经历中,总有一些物件曾深深地触动你的内心,让你常常念想。谁来说说那曾经触动你的内心的物件。”开篇的提问,唤醒了孩子们的回忆,紧接着的提问:“对于触动内心的物件你现在是什么情感?”孩子们的情感丰富,后悔、惋惜……一系列的情感词喷涌而出。教师自然地引入课题,引出课文,贾平凹对于童年的小桃树的情感又是如何?接下来的环节便显得情理之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再找出词语体会一层层丰富的意味。能够让学生自主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存在意义。谢老师放手让孩子不受拘泥的自主读书,利用课文中的一词一句,引导孩子本身去探索章法之妙,发现语言之趣,体悟意义之深。

2.寻觅词句细节点,由点及面的深刻领会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找到聚焦点,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就能够感受到散文的生命力。就这篇文章而言:“小桃树”明线,而“我”是暗线。两线合一,便能够注意到作者潜伏的感情。将潜伏的情感挖出来,则需要关注细节,大凡名家的经典散文,细节总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词语的层层堆叠,一波三折,為情感做好蓄势。

谢老师这节课,为学生找到聚焦点,利用词语挖掘出作者潜伏的情感。“委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少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竟然”在文章中出现了多少次?每一次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你从“颤抖”中读出了贾平凹什么样的情感?谢老师并不停留于词义的表面,还会深入的追问:比如“少女”一词,如果换一个词会怎么样?追问的过程是深思的过程。还有谢老师对于“颤抖”一词的引导教学,从开始时学生说的“激动”,通过不断的读、联系上下文、抓住蜜蜂蝴蝶的存在,一场雨的到来体会颤抖,明白这份情感是怜惜、心痛。词语中包含作者的情感,寻找有价值的词语,谢老师无疑是成功的。

这节课,谢老师的处理无疑是出色的,但在此之余我有两点思考。

1.文本教学的落地——渗透散文教学的技巧

散文教学的形散无疑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没有脉络,思路不够清晰。谢老师的这节课对语言的分析很到位,遗憾之处在于没有利用文章的构思焦点,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并且利用关键词来构造层次,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散文的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散文的重要特点,了解文章的构思,为日后的散文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譬如一颗小核桃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谢老师将此放在课堂结束之时,依我之见,如果放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通过一次次词语的品读、反复的咀嚼中明白这样的方法是托物言志,那么在以后的散文阅读中遇见类似的形式,学生便可以知道这是托物言志。将课堂延伸到日常,无疑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了解散文的魅力。

2.建立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深入感悟作者情感

阅读教学的“这一篇”课文,包括了对特定文字所传递的人文精神的感悟,是对表达独特思想感情的感悟。简而言之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是“这一篇”独特文本。谢老师在课堂的最后出示了贾平凹的生平,告诉学生们他坎坷的一生,没有能够完整地建立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如果谢老师能适当将贾平凹的生平穿插在课堂教学的理解的难点上,交代其生平,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比或互通,相信在关键词的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会更加轻松自如。

猜你喜欢
贾平凹桃树风雨
风雨不动安如山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风雨面前我们一起扛
河边的桃树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四十载风雨人大路
going Coastal
西安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