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2019-11-27 05:18陈彦蓉
名师在线 2019年33期
关键词:应试规律效率

陈彦蓉

(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甘肃白银 730900)

引 言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奈瑟在《认知心理学》中提出了“认知规律”这一概念,其属于心理学内容,基本观点是把人看作信息传递器或是信息加工系统[1]。教育教学中的认知规律应用是指从研究教师“教”转向研究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进行教学方式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视觉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逐渐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中,由于其知识点较为抽象,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心理、思维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制度落后,不适合学生身心特征

应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单向知识传输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应试知识、应试技巧的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的是课程教学的进度、学生应试的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应试教学制度下,以学生成绩为评定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制约了教师多方面教学的展开。具体到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是很重视和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中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他们的学习效率低下,数学学习兴趣也不高。

(二)教学方式落后,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学习,难以提升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且内容复杂,而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弱,难以对知识点进行直观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显得尤为关键。素质教育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坚持“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进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理解。

二、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边玩边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做好一件事、学好一门学科的基础[2]。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提高主要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课程教学标准为基准,注重传授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巧,这种教育模式是枯燥乏味的,再加上数学知识本就深奥晦涩,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是灌溉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在教育中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其不应该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知识的启蒙者。教师应该结合课本知识,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探索知识的魅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了探知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特征,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边玩边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互动游戏。首先,教师收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其次,教师展开“看谁说得又多又对”游戏,让学生对各种图形进行分析,如“矿泉水瓶是由哪些立体图形组成的?”互动游戏的展开,可以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互动游戏符合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契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基于学生学习情况,展开因材施教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特征是存在一定差异的。陶行知曾说:“培养人才就像养花,首先要认识不同花朵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情况施肥、浇水,这就是常说的‘因材施教’。”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想要一对一地施教是不可能的,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和游戏活动,当学生相互讨论时,教师可以密切观察每个学生的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和测试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分析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找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三)联系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知识源于实践并最终回归实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其认知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理解就是将数学知识通过抽象、概括、符号化、对比等手段,归纳到自己的知识网络中,从而实现对新知识、新问题的理解。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知识的价值也在于实际应用。在初中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应该注重把握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同时,让数学课堂回归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生活问题:“今天小陈去超市花了158 元钱,她买了猪肉和牛肉,其中猪肉13.5 元一斤,牛肉花了121 元钱,则小陈分别买了多少斤猪肉和牛肉?”教师引入问题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进行解答。学生刚接触这类问题时会感到迷茫,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事例相结合,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问题转化为实践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思考,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基于生活实践展开数学教学,也是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体现,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契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 语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只有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从学生的性格、心理出发,创新教学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他们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应该不断地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数学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应试规律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巧解规律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