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2019-11-27 19:49张银花
名师在线 2019年34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思维能力过程

张银花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关小学,甘肃武威 733300)

引 言

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使其能主动思考,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讨论引进语文课堂,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其辩论潜能的机会,并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以推动班级的整体进步。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不能过分参与学生的讨论,而应在促使学生讨论过程顺利进行的同时,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1]。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加上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的讲课方式,致使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同时,使其敢于参与和乐于参与[2]。首先,教师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上课时应根据课本内容使用趣味性的语言进行教学,同时要面带笑容,举止有度,带给学生亲切感。为有效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引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增强其参与意识。其次,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找一些感兴趣的话题,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引导其根据话题逐渐延伸到课堂内容。同时,教师要注意话题的选取要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等。

例如,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教师要先调节课堂气氛,可先讲述和树相关的故事,和学生讨论现实中树的作用,如隋炀帝与杨柳、楚霸王与桂树等。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导出课文内容——爷爷和小树的故事,并设计一些富有层次性的问题,如“爷爷给小树穿衣裳是出于什么心理?小树给爷爷遮蔽太阳说明了什么?”同时教师也可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并以故事和提问的形式导入课堂内容,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

二、把握讨论时机,高效展开课堂内容

高效讨论课堂的展开不仅需要学生主体的参与,而且需要教师把握住让学生讨论的时机,即不能让学生随意地讨论交流,而是在遇到对学生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疑惑时再让其进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提升其整体意识。一方面,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解决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每节课必须要有学习重点。教师在给学生讲清楚基础知识后,可引领学生讨论课堂学习重点,这既能突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其在学习课堂内容时容易出现水平偏差,这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注重对学生有疑惑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既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其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通过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促使学生整体进步。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讨论地位,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又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及时把握讨论时机,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讨论地位,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效率,还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从而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教学节奏。

三、丰富讨论形式,促进学生思想交流

相关调研表明,长期单一的讨论形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容易导致其丧失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讨论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从而提升其课堂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合作讨论,还要通过询问、交流、记录、总结、整理等方式深入剖析问题,从而使讨论更热烈、更有效率。其次,在同一节课上教师让学生进行第二次讨论时,可让其以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对此,教师要先给出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和小组内学生进行交流,小组内学生的意见要统一,然后让各小组代表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可予以补充,通过这样的审辩式思维的碰撞,可以促使学生的个性思维闪光点被放大[3]。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可先将学生分组,让小组内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翻译。在学生对文章框架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后,教师可根据文章内容提出问题,如“早上的太阳为什么比中午的大?中午的太阳为什么比早上的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各小组学生也可根据此问题进行延伸,如夕阳也比中午的太阳大,但是却不热。在学生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尽力帮学生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拓展其思维空间,从而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讨论形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在思想上的交流,还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潜能。

四、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讨论课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组织一些创新性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并根据其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讨论信心,还能提升其辩证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在上课时要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段落进行总结、针对文章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学生表述时,教师要注重其逻辑思维框架的建立,即学生说的话要符合逻辑和切合主题,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师也可以在班里举办一些有关语言应用的教学活动,如辩论赛、讲故事、寓言复述比赛等,让学生将文章内容提炼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促进其辩证思维的深入发展。

例如,在《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将文章分成四段,让学生根据这四个段落概括文章要点。之后教师可提问学生:“一到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经过短时间的讨论后,教师可给出一些启示,如季节变化、自然的变化等,逐步引导学生说出前三段的要点——作者通过对事物变化的描述引出了物候和物候学;然后依此类推,引导学生概括全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同时为有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可举办相应的与自然科学有关的辩论赛来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组织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呈现工作,利用形式多样的讨论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思维能力过程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