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

2019-11-27 19:49
名师在线 2019年34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案例法治

吕 强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教育辅导站,甘肃武威 733202)

引 言

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列举一些相应的生活事例,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健全小学生的人格。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的想象力及感知力极为活跃,并且其道德思想观念也正由他律阶段逐步转变为自律阶段。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身心发展非常不成熟,在思想观念方面也很容易被误导。因此,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需要借助相应的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以此加深小学生的理解。另外,小学教师还需要摒弃传统说教方式,以免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厌烦情绪。

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是将相关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事例,从而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1]。小学教师将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融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对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情感有更深刻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将教材中的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使其牢固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效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教学素材缺乏合理性

当前,部分小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没有正确认识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地位及作用,以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有些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时,并没有利用先进的生活化教学理论,创新符合教学内容的方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生活案例的堆砌上,他们认为,只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大量的生活案例,就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就能让学生学会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上这样的想法不仅无法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2]。

在此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没有对相关生活素材与实际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了解,导致一些生活案例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不相符,而且教师在讲述相关生活案例的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具体的生活案例进行独立思考,这也让小学生难以正确理解其中所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不仅如此,一些小学教师竟然编造一些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背离的案例,这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而言,只会以好奇、新鲜的态度了解这些案例,却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案例中所包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这些都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心态,使道德与法治教学难以顺利开展。

(二)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应用

近年来,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理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应试教育观念还是深入人心,这也使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过程中,依然只注重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这种情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不例外。虽然部分小学教师已将合理的生活案例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并没有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致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意识,这也是生活化教学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3]。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创新应用的有效方法

(一)增加生活案例的筛选渠道

要想将生活案例有效地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保证生活案例符合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生活案例的数量,从而加深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基于此,教师要拓展生活案例的收集途径及筛选渠道,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收集所需的生活案例。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运用多种方式开展社会调查,对社会上发生的相关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挖掘出其中包含的道德知识。另外,教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从中发现符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及小学生自身生活认知的相关案例,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案例,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提高小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上,进而优化小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

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祖国》这一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为了能让学生对祖国疆域有正确的认识,并感知祖国的幅员辽阔,教师可以将自己去过的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向学生介绍这些地方的具体情况,以及去这些地方所要花费的时间,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大物博,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到过的国内最远的地方,让学生提供相应的生活案例,从而使其他学生感受祖国辽阔的疆域,以此激发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丰富生活案例的解读途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相关的生活案例时,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解读,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正确地理解相关的道德知识。而在解读生活案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认知基础,低、中、高各个年级的学生其自身有着不同程度的生活阅历。基于此,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案例的解读时,不仅需要利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还要保证解读的知识或者道理与小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相符,进而提高生活案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使小学生能够通过对生活案例的理解,牢固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幸福生活在一起”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调查,明确班级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同时也可以让少数民族的学生现身说法,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及特色,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少数民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道理;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接触到的少数民族,进而拉近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大家庭中的幸福与快乐,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 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案例应用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教师在应用生活案例的过程中,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生活案例应用的有效性,使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案例法治
教师作品
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