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策略探究

2019-11-27 19:49蒋圣艳
名师在线 2019年34期
关键词:教师应小学生情感

蒋圣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江苏扬州 225000)

引 言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一些教师未能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导致对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一、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激发小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有助于使小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小学生将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语文教材,选择一些趣味性十足的文章,引导小学生开展自主朗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小学生感知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为其后续学习奠定基础[1]。

例如,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感受春天的景物,激发小学生对《孔子游春》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带着饱满的学习激情沉浸到课文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文章。

二、科学引导小学生的朗读方式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有限,并存在很多不足,如在朗读时停顿位置有误、找不到发音的重点、语速快慢把握不准等。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让学生具备更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断句,让学生明白朗读短句时应一气呵成,朗读长句时应在适当的位置停顿,换气后再继续朗读,从而清晰地表达句子的含义。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课文时,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用重音朗读,并让学生准确把握阅读的语速,让朗读充满情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发音,做到不漏字、不加字、不重复读,提高学生朗读的熟练程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最后,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开展学生轮读、讨论、比较、评价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聆听同学对文章的感悟,教师再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具体。这样,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主动、认真地表达,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三、运用多种朗读方式

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应适当插入朗读,以朗读代替讲解,运用多样化、立体化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师指导学生大量朗读,也可以避免重复朗读的枯燥,采用新型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代入自己朗读的角色思考人物的心理、情感等。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凸显学生的个性活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习环境非常重要,要想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就要时刻关注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多媒体为主要载体开展教学,从而避免单一的教学形式造成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教学《爱之链》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爱的奉献》和《让世界充满爱》,选择朗读能力较高的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也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温暖和谐的乐曲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入地领会文章《爱之链》的中心感情。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朗读的音韵美和节奏美,进而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美和人情美。

五、制订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学语文教师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朗读个性和共性,优化教学结构,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保证学生充分学习,领悟新知识,使学生获得朗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这些都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发展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的养成。

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要研究教材,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帮助小学生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多阅读课文,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现阶段很多课文都有自学安排和计划,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朗读前,教师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并加强对学生朗读中抑扬顿挫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适时运用科学的朗读来代替死板的知识讲解,让小学生学会自主合理地规划学习。

教师在引导小学生朗读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朗读的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可采取小组朗读模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朗读小组,确保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在朗读中掌握语文知识。例如,教师指导小学生分组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时,将学生分成6~8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表演朗读。再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开展小组朗读竞赛,在比赛的激烈氛围中让学生领悟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七、教师加强朗读示范引导

在朗读教学中,流利的普通话发音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教师可指导学生收集一些精美文章,通过朗读训练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朗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章情感。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具备优秀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生做好朗读示范。教师应先让学生流畅地朗读文章,然后让学生带着饱满的情感朗读。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情感感知能力不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体悟文章内涵。因此,教师要进行配乐朗读示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悟能力,让小学生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结 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朗读,将授课过程转换成艺术的形式,创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参与朗读活动,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让小学生驰骋在朗读的世界里,充分感受朗读的魅力。

猜你喜欢
教师应小学生情感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我是小学生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