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9-11-27 07:23王海飞
人才资源开发 2019年21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专业

□王海飞

2010 年6 月23 日,国家教育部联合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 个部门和单位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决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2011 年3 月22 日,教育部成立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家工作组,并于当年7月在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二届高峰论坛上宣布将在2012 年年底正式启动。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综合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对于卓越计划和卓越人才培养的讨论和研究热情比较高涨,并纷纷主张在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类学科其他专业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推动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本文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和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基本共识,提出经济管理专业构建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紧迫性和意义,通过分析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探索在经济管理专业构建实施卓越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经济管理卓越培养计划及实施的紧迫性

“卓越”是相对概念,就是不平凡、超出一般的意思,主要强调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态度。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就是既拥有比较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能力;既有较宽广的经济管理知识视野,又有比较独特的经济管理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就是经济管理人才怎样有效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多元化要求?如何更好地迎接和驾驭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人才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这为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的教学、培养与改革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导向和新的要求。

(一)加快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特色不够突出。从国家层面讲,启动经济管理“卓越培养计划”,加快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是响应国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客观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提供深厚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管理类综合型人才。因此要以此为目标导向,转变观念,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启动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转型的客观要求。

(二)改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质量

从高校层面来讲,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是优化高校教学体系、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经济管理教学转型的契机,有利于高校结合社会和国家实际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专业设置,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调整教育和培养方案,培养和打造一批适应社会和地方需要的较高素质、较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未来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了高等院校必须进行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育模式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三)打造高校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从专业层面来讲,加强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研究是推动经济管理专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以卓越人才培养为契机,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创新性改革,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藩篱,强化综合型、实践型、研究型和事务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全面培养和深入研究,打造各高校差异化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这有利于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经济管理人才,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专业的转型与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体系。

二、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尤其是我国高校实施扩招以来,在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上很多高校追求了量的扩张,未能实施质的飞跃。从教学模式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一方面源于国家对于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有限,另一方面是由于培养单位自身对于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认知程度不到位,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一)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后于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基本上还停留在主要以传播知识这一层面上,毕业即完成学业。如何满足学生的就业成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市场和教育规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完善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塑造卓越的经济师、管理者和创业者。大多数高校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难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难以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方法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高校对各自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明确,不顾自身特色,盲目跟风,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难以与时俱进。

(二)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滞后于实践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目前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实践特征,做出切实有效的变革和创新,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创新型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形成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方面缺乏力度,培养中存在不少问题,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创业理念、动机和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专业上课程设置往往缺乏合理性、特色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学生专业面狭窄,应用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管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形成。

(三)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微弱

多数高校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仍然是以理论教育型教师为主,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和创新意识较强的科研教师。教师队伍中,普遍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手段,双师型人才很少,在方法和手段上难以给学生输入“卓越概念”,这就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形成了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元性,甚至制约或扼杀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同质性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几乎所有的“985”和“211”高校都开设了经济管理专业,甚至绝大多数专业性高校也开设了经济管理专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无论从生源数量还是毕业生人数看,都位居第一。这些庞大的“经管大军”,普遍存在质量参差不齐、专业技能特色不明显等现象,尤其在地方高校中比较严重。原因是高校往往忽视自身条件和培养能力,在人才培养上普遍不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需求等,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致使毕业生千人一面,无学校人才培养特质,无个人素质能力特质,无特色人才能力体现。

三、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明确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要考虑国家社会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还需要考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成长的客观规律。因此,其改革目标要从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和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执着的追求和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以提升和锻炼较强的业务素质为目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知识结构,注重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完善培养内容

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要实现综合型、实践型、事务型和研究型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目标,就必须借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和实施经验,同时结合经济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具体要求,不断推陈出新,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主要从培养机制、培养方案、培养基地、教学过程、实践内容和素质培养六个方面展开。

1.建构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机制。要不断结合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建构符合社会需求、推动人才培养发展科学化的培养机制;要不断完善国家扶持机制,强化国家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扶持,从经费、政策、制度和激励等层面提供有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要继续规范高校建设机制,加强高校自身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建设和支持,建构科学化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和考评体系;要有效加强校企联合机制,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建立和推动联合培养机制;要努力推动高校交流机制,实现各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交流、学习和观摩的常规化和制度化。

2.制订有效的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方案制订要体现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国际性。为此,要改变传统培养方案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和局面,积极制订和推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基础理论教育为支撑、以专业知识教育为重点、以综合素质教育为辅助、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提升、以科学研究教育为依托的全方位、综合性培养方案,实现提升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目的。

3.设立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基地。综合型人才培养必须克服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和参与的协同培养机制,要处理好高校与社会其他实体的协作关系和利益,拓宽培养实践渠道。教学计划的制定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要闭门造车,使人才需求类型有针对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结合用人单位实际在实用、实训、实效性上下功夫,通过认识实习、结合社会实践等形式,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最著名的带薪实习项目使学生得以利用部分大学时间进行全职工作,这种项目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前,不但能够自己赚取收入,而且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工作能力,加深了对社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认知程度。

4.规范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要不断规范和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基础理论知识,淘汰一批已经过时和落伍的理论知识,积极引进新理论和扩大新理论的教学范围;同时强化教学考核机制,推动教学有效发展。在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改革传授式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为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发展,推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5.提升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实践内容。实践是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步骤,要通过实践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具体事务。社会实践功能主要是训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要优化实践内容,强化实践过程,建立合理的实践考评机制;同时,设立形式多样的实践形式和实践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优化培养方案

1.创新观念,重视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我国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共性,如何在坚持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实现有效的交流和结合,是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要从国家、高校、学院和教师四个层次统一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认识,推动重视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力度。

2.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学,重在实践,支撑在财力。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和强大的物质保障,任何美好的教学改革、实践和培养方案都将会因为缺乏有力的支持而失败。因此,要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资金投入制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项目支持、国家扶持、政府奖励、学校鼓励、校企联合等方式扩大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资金的来源方式,增加资金投入比重;二是强化资金管理,通过预算审核、决算监督、分类管理、绩效考核等方式强化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实现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提升教师素质,促进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强化和改进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提升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要在创新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有效吸收和汲取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成果和合理经验,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又要认识到提升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要不断提升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聘请著名企业管理人士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引进科研人才,并推动教师教学的多元化、层次化和科学化。

(四)创新培养模式

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甚至国家需求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在原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提炼培养思想,优化培养理念,创新培养模式,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研究。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必须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鉴于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仍处于探讨和摸索阶段,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将借助于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1.综合培养模式。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既是经济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又是社会经济建设的急需型人才,更是具备综合素质的建设型人才。经济管理卓越人才的培养需要建构综合培养模式,通过开设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自选课程,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通过加强课堂情景模拟和案列教学,借助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平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加强科研合作、论文撰写、项目规划等具体业务,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综合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通用型、综合型、全面型的经济管理人才。

2.实践塑造模式。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突出培养和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必须具备超强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才能在以后的具体工作过程中,展现出非同寻常的优势和特征。因此,人才培养需要建构实践塑造模式,突出强调实践环节的决定意义。实践塑造过程中要以实践训练环节设计科学化、实践基地资源多元化、实践案例资料生动化、实践环境场景真实化、实践管理机制规范化、实践效果评估合理化为基本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学研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等方式,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科研推动模式。未来的经济管理人才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综合的事务型人才,更应该是思维缜密、善于超越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要以科研为手段促进创新。因此,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建构科研推动模式,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潜力。要通过经济管理相关前沿问题研究、经济管理实践内容研究、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研究等内容增强学生的前瞻意识和问题意识,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课程研究、实践研究、案例研究等途径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

4.自我教育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原有的传授教育为主逐渐转变为自我教育为主。因此,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建构自我教育模式,通过增强经济管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层次和高度。自我教育是人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幅度提升的集中和突出变现,要通过课堂经典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项目申报、结题增强学生的自我研究能力,通过团队组织管理增强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

四、结语

启动经济管理“卓越培养计划”,加快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是国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难以将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存在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后于社会实践、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滞后于实践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微弱、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因而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和实施创新综合培养模式、实践塑造模式、科研推动模式和自我教育模式,是推动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培养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措施。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
专业降噪很简单!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