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镇化视角下合肥城市风貌培育

2019-11-27 07:10陈喆叶如海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11期
关键词:风貌合肥城镇化

陈喆,叶如海

CHEN Zhe,YE Ru-hai

(南京工业大学)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态势的演进,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城市缺乏文化自信,空间个性缺失导致千城一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等。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城镇化过程中,更多关注物质空间宏中微观的美学把控,缺乏在求质的城镇化背景下文化作为引导活力空间的一种有力手段。一方面,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城市更要求有深刻的城市认同感和城市精神。笔者以文化为视角,落实文化城镇化的空间操作,优化时空关系、塑造城市风貌空间,实现古今融合的合肥。

2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诉求与空间发展模式

2.1 城镇化的空间发展

中国传统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分为政治型城市化和经济型城市化。“计划经济”是政治城市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各种资源,城市发展实质上是计划经济控制下的资源积累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在整个社会摆脱贫困和寻求财富的强烈愿望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提供了道路,直接导致了经济城市化[2]。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不同于政治型城市化和经济型城市化的文化城镇化正应运而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内在精神力量,承担着建立共识,强化认同,调节秩序,提高文化,重建价值体系的重要使命。以文化挖掘为主线,塑造风貌空间、优化时空关系,实现古今融合,创新包容的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必有之路,探索其路径与策略迫在眉睫。

2.2 文化空间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新文化地理学是文化与空间关系研究的重要理论,其将文化景观与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并分析景观的象征性(文化内涵与意义)、空间性(文化空间与空间的文化性)以及景观的作用等[4]。

从国外区域风貌的实践经验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注重城乡景观风貌保护与彰显。德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州、联邦州、地方多级城市规划许可、建筑设计控制准则和完善的农村更新规则,以保护、延续传统的城镇、历史文物和传统的习俗,使德国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不仅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地方习俗,而且也成为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注重生态文化网络的建设和串联。在英国,绿色生态网络通道是城市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它保护着国家的重要生态资源和景观。同时,英国在城乡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将国家公园、自然风景区、历史人文风景区和历史城镇有机地连接起来,在区域范围内构建了一个连续、完整的开放空间体系,形成了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绿色文化网络结构。

2.3 文化城镇化为城市风貌空间发展提供新出路

纵观目前现有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种典型的城市风貌空间设计模式,包括保护模式、标志模式、蓝图模式。

1)保护模式

城市文化空间以各大文物单位、历史街区为建设基础,通过重建、修缮、功能重构为方法,意在保护物质与非物质遗产、激活老旧空间、还原场景促进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而促进城市精神的产生、激发文化自信。这样的模式一直是城市文化城市风貌的主导模式,但文化传播、精神塑造的效果微乎其微,这样的研究会导致城市各类文化断裂,包括古今文化断裂、文化空间断裂、认知断裂等。

2)标志模式

由于城市风貌研究的背景也是针对千城一面的现象,所以普遍认为城市文化空间风貌的研究就是城市之间的区别性研究。这样的研究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强调城市之间的区别性,城市研究会仅局限于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上,而对城市内部品质提升没有帮助。二是在同质化的开发背景下,城市风貌研究会偏向于城市现有风貌丰富的地区,忽略其他地区的发展与建设。

3)蓝图模式

近年来,总体规划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后,对与城市风貌的总结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但多数成果均为城市风貌构建了一个远期的蓝图式的目标。而城市风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6],是在现状基础上不断累积整合的结果。这种静态规划往往导致目标偏离甚至背向城市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更加动态的视角。

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在城镇化背景下,以文化的视角探索空间的整体性、特异性、包容性、内涵性,在激烈的城市竞争环境中发掘城市品牌,增加本地人的文化自信与外来人的城市认同感,探索城市质量。

3 合肥城市风貌塑造

3.1 现状空间认知与评价

从自然空间、人文空间、都市空间出发,评价体系包括资源自身风貌(整体城市格局、自然山水骨架、城市功能中心、人工开放空间、建筑空间环境)、公众认可程度、与城市结构的关系、区位交通条件[10]。在上述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合肥城市现状风貌空间进行类型划分,总结各种类型风貌空间的总体特征;通过案例比较,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其发展提升的方向。

1)自然空间

根据主城区内山水风貌空间的规模及形态,可将之区分为山水面貌区与山水风貌廊道,并按重要性对其进行划分。其中主城区东南南淝河湿地以及西北水源保护区作为城区内仅存的两块山水风貌较为集中、生态品质较为优越的区域,应作为特质性的自然山水风貌区进行重点保护。

2)人文空间

根据主城区开放空间所处的空间区位、可达性、现状使用度、规模大小等要素,为现状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性进行认知评价,并为之进行风貌空间的初步分级。特质开放空间为环城绿带、南淝河及十五里河。可游憩性最强,同时具有城市文化的展示性,在总体空间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点开放空间为公园及广场。人群活动参与度较高,具有较为集中的游憩活动。一般开放空间为滨河开放空间。

表1 空间风貌资源综合评价

3)都市空间

综合功能中心的分布现状与已有规划,综合评价认为城市各功能中心在区域分布比较均值。主城区的功能中心包括生活服务中心、生产服务中心、行政文化中心、城市门户中心等。应当作为重点风貌区域进行控制。这些功能中心具体包括老城中心、市级政务文化中、高铁南站战区门户中心、滨湖新区行政商务游憩中心、高新科研中心、肥西县城中心和肥东县城中心。

3.2 运用风貌要素的矩阵比较方法推导合肥风貌空间优势

在城市空间风貌的发掘过程中,建立风貌要素比较矩阵的方法,从不同尺度探求合肥城市空间风貌的独特性。模型根据城市空间风貌的相对独特性原则,采取抽取城市空间的关键词的方法,通过关键词类型案例之间比较,推导城市空间风貌的独特性。针对合肥城市空间风貌,提取三个关键词: 江淮、 大湖、 省会。 以此采用三个尺度风貌矩阵比较——分别是江淮城市、 大湖城市比较、省会城市比较。 在每个比较尺度下,纵坐标选取比较尺度下的城市,横坐标是由城市空间风貌的九个分项要素构成的固定标杆,针对每个城市分析其各项要素的优势。通过风貌要素矩阵比较方法,推导出合肥城市空间风貌的优势项目,进而加以总结归纳出合肥城市风貌特征:大湖风貌、山水风貌、庐州风貌、示范风貌。

3.3 合肥城市风貌空间体系建构

基于文化认知与空间风貌定位,对城市风貌空间塑造提出结构性的发展措施。从功能与结构、历史与特色、景观与活动、生态与环境四个要素建构城市美丽风貌空间体系。

1)功能与结构

功能与结构系统从城市空间形态、城市空间结构两大方面展开,通过历史线、生态线、创智线等统筹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发展等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12],使城市各片区都能够形成以环境为核心、以特有文化为风貌内涵的空间风貌,并与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公共管理相对应。整体层面以环城河为主城区的核心,奠定合肥城湖共森的城市基底;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发展需求与文化底蕴等因素的影响下,对合肥城区进行文化片区划分,每个分区形成文化主题鲜明、风貌空间明确的风貌。

2)历史与特色

历史与特色体系遵照城市风貌形成与发展的规律规划城市风貌地区。城市景观区依托于城市现状的背景和发展前景,规划趋于生态化、传统化、现代化和活跃化。它已成为展示合肥城市空间的主要窗口。以城市主干道网为骨架,形成紧密联系的景观区域体系。

3)景观与活动

景观与活动系统主要结合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塑造城市空间风貌的展示系统。以主要交通道路、城市功能街道、城市水网和绿色走廊为依托,形成以景观路径、景观街道、景观带为核心内容的景观展示框架。在交通便利、景观环境优良的地区,应建立城市标志和节点体系。

4)生态与环境

生态环境系统规划主要从多方面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开放式系统规划分为城市景区规划、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和城市广场布点规划三个层次。结合城市水网结构,形成合肥独特的慢行水环体系,加强滨水地区的施工控制,处理滨水岸线与生态岸线之间的关系,恢复滨水生态功能空间,避免过度开采带来的滨水环境的私有化,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真实性和公共性。

3.4 合肥城市风貌空间引导

城市空间风貌管理条目除了结构控制外,还细化为面元、线元和点元,可以简单明了地控制城市项目。形成风貌区引导、风貌走廊引导、风貌示范点引导。

表2 城市空间风貌管理的点线面控制要素

4 合肥城市风貌空间提升策略

4.1 实施文化传承计划,留住城市的美好记忆

加强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加强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建设中国历史文化街、文化精品街区、传统文化商务区、历史风貌区等品牌街区。加强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健全文物资源管理利用机制,实施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3435 件,推进文物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推进文物单位对活文物资源的利用。

4.2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开放面积不少于90%,建成中心城区10min、郊区15min 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圈。继续推进新建街道、大房子、基层管理单位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 年新建或扩建超过40 个。鼓励各地区开展文化广场、博物馆和美术馆建设,把私人博物馆和私人美术馆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 结语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城镇化的空间本质就是实现空间正义,其核心是重塑空间尺度,其关键是优化时空关系。在文化视角空间操作的作用下,城镇化开始从以广阔的视角、全球化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规划文化发展路径[11],设计文化产业成长模式的“文化规约”,转向在传承城市记忆、绵延城市文脉、永续城市基因、发掘城市性格、重塑城市品质的基础上,有序更新城市以实现整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自觉”。

猜你喜欢
风貌合肥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