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分析

2019-11-27 01:47孔庆富丁运孟静赵泉崔太昌
蚕桑茶叶通讯 2019年5期
关键词:蚕沙蚕茧桑园

孔庆富 丁运 孟静 赵泉 崔太昌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 250100)

1 引言

蚕丝业起源于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的蚕茧和生丝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虽然桑蚕养殖的主要产物是蚕茧,目的产品是生丝,但古代的蚕农早就了解了桑、蚕、茧、丝的其他用途,尤其是近代在食品和药品方面的研发利用,为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少数科研人员开始比较系统地进行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而近30年来已引起大家的普遍重视[1]。

2 蚕桑业发展历史

为真实反映我国蚕桑生产发展的历程,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组织编写了《新中国60年蚕桑生产情况资料汇编》。书中对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1950—2010年蚕桑生产数据进行统计,总结分析我国自1950以来60年间的蚕桑产业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1 桑园面积逐步扩大后保持稳定

由图1可看出,1950—2010年我国桑园面积经历两个阶段的明显变化:1995年以前,桑园面积略有起伏但总体上呈持续增大趋势,具体来说,桑园面积由1950年的14.91万hm2增加到1995年的126.91万hm2,年均增长2.22%;由于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国内蚕茧收购价格下跌,1996年桑园面积骤减34.8万hm2,降至92.11万hm2,后逐年递减,2000年桑园面积为72.14万hm2,年均减少20%,之后开始缓慢增加,2002—2010年基本稳定在80万~90万hm2[2]。

图1 桑园面积变动

2.2 蚕茧产量经历3次波动后持续发展

从图2看,我国蚕茧产量从1950年的3.90万t增到2010年的66.14万t,年均增加1.67%,期间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变化:第一次,蚕茧产量由1958年的7.25万t下降到1962年的3.69万t,下降幅度达49.10%;第二次,蚕茧产量由1994年的73.10万t下降到1996年的43.29万t,下降幅度达40.78%;第三次,蚕茧产量从2007年的82.23万t下降到2009年的58.63万t,下降幅度达28.70%[2]。周期变短,下降幅度变小,但总体上呈波动增加趋势。

图2 蚕茧产量变化

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形式

新时期发展蚕桑产业,既要保留“栽桑-养蚕-采茧-缫丝-织绸”的传统出路,又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拓宽资源利用途径,设法延伸产业链条。

3.1 桑的综合利用

3.1.1 利用桑叶制作饲料

桑树可多次采伐、产量高,桑叶营养价值高,动物采食后可提高其抗病能力,因此,桑叶及其嫩枝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动物饲料;桑叶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黄酮、多糖、生物碱等,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血脂、血糖,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等作用。

3.1.2 利用桑葚制作果酒等饮品

新鲜桑葚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及色素,还含有挥发性风味物质,是酿造果酒的优良原料;桑葚中含有花青素、白芦藜醇等活性成分,可作为酸奶发酵的优良添加原料;以桑葚或桑葚果酒加工的下脚料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可酿制成桑葚果醋。

3.1.3 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

将采伐下来的桑枝经粉碎发酵后可用作基料栽培食用菌,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不仅能增加蚕农的收入,还减少了环境污染。目前,广西、重庆、四川、山东等蚕区,桑枝食用菌栽培已成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3.1.4 桑园间作

桑园内可根据季节套种蔬菜、西瓜、花生等,提高复种指数;也可栽培见效快的木耳、香菇等;还可饲养鸡、鸭、鹅等,去虫除草,有利于桑树生长发育。

3.2 蚕的综合利用

3.2.1 蚕茧的多元化开发利用

蚕茧缫丝的副产物主要有下茧和下脚丝、丝胶等,传统的短纤维除生产绢纺原料外,编织丝质地毯日益受到重视。丝素粉、可溶性丝肽可作为日用化妆品。丝胶也是一种蛋白质,有很好的胶凝能力,可开发新型胶凝剂和乳化剂。

3.2.2 蚕蛹的药品开发

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可用于提取治疗艾滋病的有效药物成份A.Z.T.及脱氧核苷酸钠、维生素B2等。国内已有企业以蚕蛹为原料生产出治疗高血脂症、慢性肝炎的药物。用蚕蛹提纯品制成丸剂治疗高胆固醇症,疗效显著。

3.2.3 利用蚕蛾制作保健品

雄蚕蛾体内富含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如细胞色素C、拟胰岛素等,是开发抗疲劳和调节生理平衡保健品的原料。雄蚕蛾制品有利于调节人体内分泌,增强人体免疫力,对人体有很强的滋补作用,能延缓衰老。

3.2.4 蚕沙的资源化利用

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华南蚕区,大多数养蚕户规模小且分散,环保意识弱,蚕沙往往被丢弃在蚕室周边,浪费了蚕沙资源,并使其成为蚕病原物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研究蚕沙沼气能源技术、堆沤肥料化技术等[1],还可将蚕沙与其他材料配合栽培食用菌。

3.3 蚕桑的综合利用

3.3.1 蚕桑循环经济

针对沿海、沿湖或河滩地势低洼易遭海潮或洪水漫浸的地区,可把发展蚕桑产业和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桑、蚕、鱼良性循环。浙江、广东等地利用有利地势构建一条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生物链: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沙蚕蛹喂鱼,塘泥肥桑,创立了一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生态模式。

3.3.2 蚕桑生态文化旅游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各地要充分利用历史积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蚕桑文化,树立蚕桑生态环保理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认识不够

人们的惯性思维:栽桑为了养蚕,养蚕为了结茧,产茧为了缫丝、织绸,而对桑树的根、茎、叶、花、果和养蚕过程中产生的蚕沙、蚕蛹、蚕蛾的利用关注度不够,导致对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与资源数量不匹配[3]。

4.2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科技投入偏少

蚕桑产业与主要农业产业相比,由于产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差距,其获得的科技投入偏少。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带领的蚕、桑基因组研究的突破带动[3],国家相关部门对蚕桑产业技术升级的投入迅速增加,极大地促进了蚕桑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但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偏少,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制约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4.3 龙头企业参与度较低

目前,在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方面,大多数是小农作坊式生产,生产和加工设施简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由于参与的龙头企业产业规模小,生产水平低,深度加工能力不强,无法形成拳头产品和著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也不高。

5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建议

5.1 提高认识,制定发展规划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涉及种、养、加、储、运、销等方方面面,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因此,各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分工合作,分步实施。为此,首先要进行调研,摸清本地区蚕桑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需要哪些技术设备和政策支持,适合采取哪种生产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地蚕桑资源利用的发展规划,以此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3]。

5.2 争取资金支持

发展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研发,需要增大科技资金投入,政产学研协同联合,促进科研、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全面进步,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各级蚕桑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在政策、科研、金融等多方面的扶持力度,通过大项目的支撑引领,推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更快、更好地发展[3]。

5.3 加强技术指导

我国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虽然起步较早,但推广较慢,缺乏配套技术。因此,各地要加大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加强宣传报道,创新推广模式,及时把新的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到生产中去,提升生产加工水平,增加蚕农收入。

5.4 示范引领,组织更多农业经营主体参与

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利用蚕沙生产叶绿素铜钠盐,广西宜州市的桑枝生产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料,都很有示范作用。各地应因地制宜,先办好示范样板,再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有序参与进来,防止一哄而起,冲击市场。

5.5 组织产品营销

随着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广泛开展,产品必然越来越丰富多彩,迟早会带来“卖难”问题。因此,有关部门要超前谋划,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将当地

生产的产品组织起来,利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农业合作组织、线上线下电商平台等快速开拓市场,及时销售出去,防止物贱伤农。

5.6 统筹蚕桑产业

发展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是针对蚕桑产业链各环节相关的多种资源,通过提升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高效地开发利用,从而延长产业链,提高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增强蚕农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实现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目的。因此,要在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同时,抓好栽桑养蚕,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蚕沙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探究蚕沙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蚕沙真好吃
蚕沙处理资源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