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让语文课堂彰显本色

2019-11-27 09:58龚建忠
教育界·下旬 2019年8期
关键词:本色原生态教学策略

龚建忠

【摘要】原生态教学策略,可以释放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文章结合笔者教学经验,探索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教学策略,期望可以为实现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目标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原生态;本色;教学策略

所谓原生态教育,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发挥生命活力,主动探索知识,激发原始表达欲望的学习状态,它是学生原始生命活力的自然释放。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尊重了学生主体思维,还丰富了教学手段,增添了教学魅力,从而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可借助原生态教育的优势,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构建魅力语文课堂。那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利用原生态教学策略,彰显语文课堂本色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挖掘教法,依托原生态

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应主动更新教学观念,运用新式教学观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是成功的教学方法。原生态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通过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现原生态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这一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要想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的内涵,教师就必须采用生活化的谈话法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同身受。教师可从生活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姥姥(或奶奶)相处的场景。比如,有的学生回忆了姥姥一针一线地为自己做布鞋的场景;有的学生回想了姥姥和自己一起辛勤种菜的场景;有的学生回想了自己的姥姥不辞辛劳照顾生病的“我”的场景;等等。这些生活化的感悟,是学生对亲情的切实感悟,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又如苏教版语文《家》一文,一开始用“你喜欢自己的家吗,你喜欢在家里干什么”,用小朋友熟知的事物引入课题,接着出示小朋友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原生态事物白云、小鸟、鱼儿、种子,让学生讨论它们的家在哪里,它们在家里生活得好吗,生活得快乐吗,从而引出诗歌内容“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片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教学内容,在愉快的积极的情绪下,感知生活的美好。在重点环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用隐喻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在祖国的大花园中,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在清新雨露的滋潤下,花朵(小朋友们)茁壮成长。小朋友们都生活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所以才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教师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讲述,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采用生活化的谈话法让学生回想了自己的现实生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还可以让学生深入体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挖掘学情,发现原生态

学情,就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情况,简单来说,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学情,是语文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原生态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知识,让学生学有所得,促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丰富视野,拓展见识,提升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课文中,主要展现了林冲的谦卑忍让和洪教头的粗鲁傲慢。但是,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原始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一部分学生从“柴进赐银”这一角度出发,认为林冲是一个贪财的人。针对这个错误观念,笔者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播放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前因后果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生动地认识了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全面地解读林冲这个人物。

又如在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秦兵马俑》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与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华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先贤们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词语理解环节,孩子们结合画面与课文内容,用原生态的语言讲出自己对于汉语字词的理解。比如在理解“举世无双”时,佳佳小朋友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举世无双是不是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就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孩子的语言质朴,很原生态。在理解“所向披靡”时,孩子们仔细观察秦兵马俑战士,琪琪小朋友说:“所向披靡是不是打仗总是胜利,你看兵马俑战士昂首挺胸,士气很高的样子。”琪琪的话激发了大家欣赏兵马俑的好奇心,大家更加仔细观察兵马俑的形态。乐乐小朋友发现了兵马俑中,有写将军姿态的,有写武士模样的,有写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姿态的,由于职位不同,模样姿态各有不同,最后大家发出感叹,每一件兵马俑都是精美珍贵的艺术品啊。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思维缺陷,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学生的不足,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认识了文章内容,如此可以补偿学生原生态思维缺陷,引导学生更好地释放原始生命活力。

三、挖掘迁移,感悟原生态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可知,学习迁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求异思维、增强思维活力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多是直观的直觉思维。在原生态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直觉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实现融会贯通,如此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惊鸟》中,作者写灰椋鸟开始归林、灰椋鸟归林与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各不相同,从一开始的“一小群一小群”,到后面的“排空而至”,再到“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作者用诗意的语言,用寥寥数语描绘出了灰惊鸟夕阳归巢的原生态景象,给人以美的震撼。孩子们欣赏课文后,有的结合自己旅游讲述在溱湖游览时,站在船上发现那儿的鸟归巢就是这样的;有的说不但是鸟,农村里放养的鸡鸭羊,夕阳中回家时也是吵吵嚷嚷的,好不热闹。孩子们由灰惊鸟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学有所用,经验得到了迁移,思维得到了拓展,在迁移中,他们感悟到了原生态的美。

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一课文,主要描写了九寨沟“童话般的世界”,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如此展示課文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原生态感悟。首先,展示视频。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直接展示九寨沟的自然美景,并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沉浸在九寨沟的美景中,不假思索就可以得出“美丽”“优美”“绚丽”等答案。然后,反衬对比。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人们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环境污染、动物灭绝、土地沙化等真实场景,并提出问题:“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面对这种环境污染的画面,脱口而出“丑陋”“恶心”“难看”等答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迁移,通过环境破坏前后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激发保护自然的原始欲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具有强烈视觉冲突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产生了思维迁移,让学生通过自身原始感悟获得深层次的阅读感悟,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从而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四、创造想象,升华原生态

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正确运用语言,去表述自己内心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苏教版五年级《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中,作者用充满激情、活泼欢快的语文表述,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享受。孩子们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朗读诗歌,欣赏诗歌中拟人化的语言。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在引发思考环节,教师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植树经历。自己怎么挖坑,怎么扛树苗,树苗重不重,怎么放苗,怎么浇水。在当天的日记中,孩子们有的写道:“我踏着春风,托着小树苗,将小树苗轻轻放在挖好的坑里,再填上土,细细地浇水,生怕把土冲散掉。”有的这样写:“春风拂面,我和好朋友一人扶住树苗,一人赶紧回土,配合默契,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呢。”孩子们将亲历的事情,用语言表述,升华了原生态,表达了学生以实际行动改造大自然的决心。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原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只有有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开展有的放矢的原生态教育,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建构“原生态”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4(23):45.

[2]毛敏.还学生以“原生态”——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149,151.

猜你喜欢
本色原生态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原生态静宁苹果
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探讨
《诗经·国风》 中弃妇诗的 “本色” 味道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