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

2019-11-27 11:44王超
智富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三三制陕甘宁边区实践

【摘 要】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扎根西北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苏维埃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政权建设作为陕甘宁边区治理中的核心,在根据地的成功实践,不仅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三三制”;实践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红军扎根西北后,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治理方面开创了新局面。特别是在1937年3月陕甘革命根据地改为陕甘宁特区,5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西北不仅成为战斗的堡垒,也成为民主的典范。

一、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的制定

(一)制定选举法律法规

1937年5月至12月,陕甘宁边区的西北办事处召开了行政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该条例对选举的制度和原则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为进行民主选举奠定了基础,使边区民主选举有了指导性的文件。该条例公布后, 5月23日,西北办事处成立了“边区选举委员会”,主要负责办理民主选举相关事宜。1937年6月9日,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委员会提出了《民主政府施政纲领》。自此之后,陕甘宁边区制定和颁布的相关选举法规还有《陕甘宁边区各级选举委员会组织规程》、《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的解释及其实施》、《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等。这一系列选举法规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不仅为选举工作依法有序地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证,也为边区确立民主法治的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三三制”选举原则

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首先带头模范地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作出了表率。1940年5月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更具体地提出: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 并在候选人名单中, 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以便各党派及无党无派人士, 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的管理。”中国共产党关于“三三制”选举原则的提出和《施政纲领》的公布, 在陕甘宁边区各阶层人民中引起巨大的关注和反响。在陕甘宁边区建立起来的历届“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中, 都有一些著名的非党人士参加领导工作。如李鼎铭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安文钦担任边区参议会副议长, 教育厅长柳湜、副厅长贺连城, 建设厅副厅长霍子東, 他们都是党外人士。中国共产党尊重党外人士, 使他们做到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才智,不是做客人而是一起做主人。毛泽东在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专门讲到: “国事是国家的公事, 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 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 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三三制”原则的制定、贯彻和实施, 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团结合作的真诚愿望, 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民主政权在各阶层人民中的威望。

二、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选举从乡级开始,自下而上有序开展。乡级选举过后,民主选举开始在县区级开始推行,最后就是对特区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中国共产党领导在陕甘宁边区领导的民主选举大致分六个步骤扎实进行。

(一)进行宣传动员工作

为了促进民主选举的顺利进行,边区政府在选举前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通过成立宣传会,开展形式各样的宣传。一方面通过书面进行宣传。当时一些报刊专门做了关于选举的专题,黑板、墙壁上也可以看到关于选举的标语、漫画和简讯等。另一方面通过口头进行宣传。针对边区大多数人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特点进行了许多口头宣传。诸如歌咏队、表演队等经常表演一些生动、通俗的节目进行选举宣传。通过进行宣传,使边区广大人民充分了解选举的意义,积极投入到选举运动中去。通过宣传激发了边区人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选民的参与率。“许多足不出户的小脚老太太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参加选举,许多妇女情愿抱着孩子跑五、六里路,赶到约定开会的地点去。”

(二)进行选民登记

对广大选民进行登记,通过审查选民资格,确定选举人资格,然后通过张榜进行公布。选民登记是选举运动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因为居民人数是确定各级代表、议员数的依据,选民资格决定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民登记、审查资格,不仅使得贫农和中农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且地主、富农等过去被排斥在外的群体也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对政府工作进行检查

选民检查政府的工作,检查各项政策的正确性及其执行的程度,检查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使选民充分了解政府的工作,提出问题。政府工作人员要向选民做工作报告,选民对政府工作进行评审、评议,以利于政府改进自己的工作,完善自己的工作。边区选民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评价,直接关系着政府负责人能否继续担任。因此,每次选举,候选人都会认真的准备工作报告。而边区选民也会对政府工作报告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实事求是地评价。让选民检查政府的工作,检查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仅使得选民检查了政府的工作,同时也使选民加深了对候选人的了解。这样,就使得选民检查政府工作,帮助政府改进工作的同时,也将自己中意的候选人选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对政府工作进行检查,也使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强化,参政议政的能力不断提高。

(四)提名并确定代表候选人

共产党支部、贫农团、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都可以提出候选人。由村干部和团体负责人进行动员,群众酝酿,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提出候选人名单,候选人要比应选人多一倍。名单提出以后,要在各级议会里进行宣传,还要深入群众中,进行张榜公布,广泛宣传,再由村民进行充分讨论,讨论无有异议,则正式确定代表候选人。代表候选人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选出来的政府成为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使得选出来的工作人员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提名与确定代表候选人的工作中,使广大人民参与其中,表达意见,这充分表明了边区政府实行的是民主政治,边区人民群众拥有广泛的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极大地提高了边区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五)正式投票选举,召开乡代表大会

正式投票选举,这是选举的核心环节。由于边区地处分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群众知识水平较低,因此投票方式也是灵活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是按乡、行政村或按自然村,召开选民大会进行集中投票。边区政府还以流动票箱的方式,深入到自然村,为因事因病因交通等原因不能到会选举的选民提供选举的方便。在选举开始前,有选举委员会工作人员讲解投票方式,注意事项,确定唱票人和监票人,然后开始正式投票。待投票结束后,当场唱票,宣布选举结果。当选代表宣誓。鉴于边区民众文化素质偏低,不识字者占多数,边区政府还想出了很多选举方式,诸如投豆法、画圈法、画杠法、烧洞法等等。这些方式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充分反映了边区选举制度的灵活性和公平性。

(六)选举总结

总结选举工作是边区选举运动中最后一个环节,由选举委员会和政府就整个选举工作做出系统的总结。选举结束后,边区工作人员对选举经过、选举结果等选举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仔细分析,认真总结,总结出整个选举工作的经验教训,然后全部上报一级选举委员会和政府。通过进行选举总结,边区政府查漏补缺,不仅改进了工作方式,而且为以后开展选举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选举总结也使边区政府充分认识到,边区人民需要民主,边区人民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边区人民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

三三制政权在革命时期的创新与运用,支持和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充分调动了各阶级各阶层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监督和指导政府的工作,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显示出中共实行各革命阶级联合执政的诚意, 成为边区政府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是团结各阶级共同抗日最好的政治形式。

作者简介:王超(1988—),男,河北沧州人,讲师,硕士,从事中共思想史及人物研究。

猜你喜欢
三三制陕甘宁边区实践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三三制”政权下陕甘宁边区基层党建与乡村民意的互动博弈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