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1-27 09:26贾俊婉朱晓萍陈亚梅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6期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自我管理护理管理

贾俊婉 朱晓萍 陈亚梅

[摘要] 目的 探究自我管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12月首次确诊并住院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200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管理状况以及疾病知晓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生活质量、自我管理、疾病知晓率方面均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我管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得到生活质量和疾病知晓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自我管理;炎症性肠病;护理管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9(b)-0035-0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原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种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自我管理是患者在应对慢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包括对症状的控制、治疗的检测、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以及对生活防水的改变,能积极影响患者的结局[2]。IBD患者的自我管理主要通过日常饮食、运动、服药等行为来控制疾病,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带来的身心问题,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意义[3]。该研究选择2018年3—12月治疗患者200例探究自我管理模式在IB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消化内科首次确诊并住院治疗的IBD 患者200例,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对照组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5~29岁,平均(22.14±1.35)岁;UC 15例,CD 85例。实验组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15~30岁,平均(22.65±1.28)岁;UC 12例,CD 8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18)中关于炎症肠病的诊断标准[4];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该研究。排除标准:排除语言沟通、认知行为存在异常的患者,排除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IBD合并严重并发症(肠道癌变、肠梗阻等)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根据医嘱服用药物,合理饮食与运动,出院时由护理人员做好出院指导并建立健康档案,便于后期治疗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自我管理模式:①成立自我管理小组,由本科室工作年限≥3年的医生、护士长和护士组成。医生和护士长负责制定小组成员自我管理干预的内容及干预方法,并根据每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特点编制自我管理健康手册。②自我管理干预内容:强化健康教育,进行健康教育前应对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背景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强化健康教育,主要根据自我管理健康手册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主要治疗方法、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法、服用药物注意事项、饮食注意事项、鼻饲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积极的生活方式等,同时将护理手段以及自我管理方法向患者进行介绍,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方法。③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管理能力:充分告知患者准确、正确服药的重要性,做好用药指导;合理饮食,记录饮食日记,具体包括饮食时间、食物的名字、食物的烹饪方法、食用量、食用后自身有无腹痛、腹泻等不适(若有,记录食用后多久出现不适),必要时可行食物过敏原监测;戒烟戒酒;劳逸结合,避免激烈运动,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定期进行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肠镜检查等。患者应掌握炎症性肠病的发展趋势以及能够加重患者病情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通过食物以及某些行为加重患者的病情,使患者认识到行为的改变与疾病的好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能够完成自我管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自我管理情况以及疾病知晓率。生活质量评分根据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以及认知功能共计4个維度进行判断,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自我管理评分根据自我管理评分表进行评判,总共25个题目,每题4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疾病知晓率评分:分为完全知晓(患者完全熟知疾病的发病因素,自我护理方法以及影响疾病的发展因素,并能够自觉遵守)、一般知晓(患者可掌握常规的疾病的发病因素,自我护理方法以及影响疾病的发展因素,偶尔存在不遵医行为)、不知晓(患者仅掌握少部分疾病知识,不遵医行为出现较为频繁),疾病知晓率=完全知晓率+一般知晓率[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

实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研究对象的自我管理水平

实验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评分为(91.65±7.19)分,对照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评分为(83.64±2.17)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65 3,P=0.000 0)。

2.3  研究对象的疾病知晓率

实验组疾病知晓97例高于对照组的88例,见表2。

3  讨论

自我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IBD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相关研究相符。炎症性肠病作为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给患者造成身体不适的同时,还使患者面临一些情感、经济和社交的问题,需要终身治疗和管理。常规的护理模式以医务人员主动实施、患者被动接受为主。自我管理模式通过医务人员与患者共同制定管理目标,结合宣传手册,进行个性化沟通交流,结合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使患者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社会认知程度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的家人和朋友能够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帮助患者融入到社会活动中,积极与外界沟通联系,同时护理人员可教会患者如何排解自身的情绪,使患者认识到情绪对疾病康复所产生的影响。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可通过电话随访以及上门护理等方式完成自我管理将健康信息的填寫,使患者的遵医行为能够得以提高。但自我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建议今后研究中,可以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患者自身的特点,逐渐完善自我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护士在其中的作用,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的结局,对患者的康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Higgins P.The Development of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Gastroenterol Hepatol(NY),2018,14(11):658-661.

[2]  徒文静,徐桂华.自我管理理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2):220-225.

[3]  罗丹,林征,卞秋桂,等.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体验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41-47.

[4]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J].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2018,2(3):173-190.

[5]  周云仙,阮佳音,杨大干.炎症性肠病患者自我管理软件的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2):64-66.

(收稿日期:2019-06-13)

猜你喜欢
炎症性肠病自我管理护理管理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基于激励机制下销售人员业务能力提高的理论分析
信管专业生产实习过程自我管理的实现
血清抗体检测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360例炎症性肠病及缺血性肠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免疫抑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