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谟拉比法典》到底有何用

2019-11-27 03:42X调查处
百家讲坛 2019年19期
关键词:法典奴隶普通人

X调查处

古代两河流域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早在5000年前左右,这里就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而人们对楔形文字的研究,离不开一部刻在玄武岩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0世纪初,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发掘出了《汉谟拉比法典》,然后运回法国,现收藏于巴黎罗浮宫,是罗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令人奇怪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名片,怎么会在伊朗出土呢?

《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于古巴比伦王朝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公元前1750年在位)统治的末期,距今有3700多年。法典全文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的石碑上,高约2.25米,最大直径为1米。

公元前12世纪末,埃兰古国(埃兰是伊朗的最早文明)从东面入侵两河流域,然后将《汉谟拉比法典》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埃兰首都苏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汉谟拉比法典》是在伊朗境内出土,就是这个原因。

埃兰文明是从伊朗高原以外的埃兰地区发展起来的,拥有很高且悠久灿烂的文明,完全可以称得上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埃兰文明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楔形文字,语言为埃兰语。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埃兰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化、商贸的交流很频繁,同时又冲突不断,其间都互有胜负,但谁都不能灭掉谁。直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新亚述帝国崛起,才彻底征服了埃兰古国。这为后来在伊朗地区崛起的波斯文明创造了条件。

人们对《汉谟拉比法典》最为熟悉的莫过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看似是一个公平的复仇概念的法律。在法典的第196条和第200条写道:“如果一个自由民弄瞎了另一个自由民的一只左眼,那么他的左眼也应该被弄瞎。如果一个自由民打落另一个自由民的牙齿,那么他的牙齿也应该被打落。”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法律的公平复仇概念仅仅限于自由民。何为自由民呢?现在并没有确切的说法。但是,从史料中大致可以知道,古巴比伦的社会分为三个等级:自由民、普通人、奴隶。

現在人们普遍认为,古巴比伦的自由民首先是具有公民权的成年男子,而且大多数是贵族阶层,可能也有一部分普通的城市公民。而普通人则是没有公民权的人,比如那些农民和大多数妇女。奴隶就很好理解了,他们被认为是财产,不存在自由,也不可能享有公民权。

既然分为三个社会等级,那么跨等级的伤害,则不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公平复仇概念了。《汉谟拉比法典》中就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弄瞎了一个普通人的眼睛或打断了他的骨头,只需要赔偿450克白银。如果一个自由民弄瞎了奴隶的眼睛或打断了奴隶的骨头,那么他应该赔偿这个奴隶价格的一半,给奴隶的拥有者。”也就是说,在《汉谟拉比法典》中,自由民“降维打击”普通人和奴隶,他根本不需要付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代价,而是用钱即可解决。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普通人或奴隶“升维打击”自由民会如何呢?《汉谟拉比法典》中没有说该如何处理。可能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自由民打死、打伤普通人或奴隶是常有的事,所以需要用法律条款规定赔偿数额,以免引起纷争。而普通人或奴隶“升维打击”自由民发生的概率小到不需要写在法典上,而且社会的共识已经知道该如何做,一旦发生,估计打人者就是直接被处死……

据说《汉谟拉比法典》中本来有300余条法规,但由于石碑表面有一些毁损,现在保存下来的有282条。在法典的序言中,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国王汉谟拉比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为什么会成为神选择的对象。这很重要,神的选择使国王地位有了正当性,他立的法典也才有正当性。

《汉谟拉比法典》涵盖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司法程序、刑事犯罪、婚姻家庭、经济活动。考虑到这是一部3700多年前的法典,应该说在法律法规上还是比较详细的,对后世影响颇大。

《圣经旧约·出埃及记》就引用了《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很多法律法规。比如,《圣经旧约·出埃及记》说:“如果一头牛撞死一名奴隶,牛主人需赔偿奴隶主225克白银,并用石头打死这头牛。”这就是从《汉谟拉比法典》中演变而来的法规。

不过,现在有研究表明,《汉谟拉比法典》政治宣传大于实用性。也就是说,在当时古巴比伦社会实际的判案中,并不常常按照法典有关条款作为判决依据。

在《汉谟拉比法典》颁布之后,从两河流域出土的法律判决文书中,却没有任何一份援引了法典的条款——《汉谟拉比法典》其实就是一个摆设。在实际判决中,相关人员可能还是会看对方的身份、社会阶级或人际关系等因素。

总之,有钱有势的古巴比伦人根本不需要在乎这部法典,即便如此,它对后世法律的影响力还是不能被抹杀。

编辑/羽川

猜你喜欢
法典奴隶普通人
普通人的梦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蚂蚁奴隶的反抗
普通人拜登
My First Sea Journey
手机奴隶
浅谈罪刑法定原则与刑法司法解释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初探
《撒里克法典》:最著名的日耳曼法典
Mac 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