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运用方法研究

2019-11-28 15:42
成才之路 2019年33期
关键词:物理探究生活

曹 俊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江苏 苏州 215228)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照本宣科,过分关注知识讲解,忽略了学生能力培养,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结合生活开展物理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分析物理问题,以此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实现能力的提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生活化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寻找模型,深化知识理解

物理学科的大多数知识都来自生活,与生活联系密切。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相关模型,借助更科学、理性的方法分析物理问题,以促进知识内化,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物理教师如果一味讲解,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借助生活中的物理模型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化,以完善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其在学习中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现象,解释物理原理。例如,高层楼房的二次增压供水一般需要借助高位水箱,即要将储水箱安置在高楼顶部。对此,教师就可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展开小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处于二次增压供水系统中的住户,楼层越低,水龙头出水就越急。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压力和压强”内容时,就能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对相关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再如,2012 年7 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艇“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3 米,创造了世界记录。其中,潜艇的外壳必须要用厚度大、硬度高的金属。教师可就此提问:为什么潜水艇对材质要求这么高?这不仅能让学生以生活促思考,还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逐步深入探究中完善认知网络,实现素养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寻找模型的过程中加深对要点的理解,在逐步深入中完善认知结构,以此提高思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缺乏认知经验时,可借助视频引导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灵活度。

二、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知识迁移,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问题引导,为学生设计适合的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贯穿教学的线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积极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合适的问题,以此优化训练,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掌握要点。例如,在教学“液体压强”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典型问题启发学生:孔鳐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深处的鱼类,其身体又扁又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对于这一问题,学生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就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班级讨论,逐步得出结论。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孔鳐有这样的外形特征是因为其在进化过程中要不断适应环境,而海洋深处压强大,其身体扁平的特点有利于适应高水压的环境。这样,学生就能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现知识迁移,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落实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要不断增强其学习信心,让其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提升,促进学科素养发展。

这样的设计,能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分析思考中深化知识理解,以此夯实学习基础,达到预期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让课堂得以延伸、拓展。

三、借助任务,培养探究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也不能忽略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设计任务引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有限空间内无限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使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可结合实际给学生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目标与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参与,深入展开,最终实现探究活动的外延,推进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切实为学生能力发展考虑,借助实践活动发散其思维,让其获得突破性提升;一方面要结合实际,立足生活,基于学生兴趣展开,让其在自主参与中获得能力提升。具体实施时,教师可让学生合作调查高层住宅的供水情况,并撰写调查报告。在学生合作调查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督促学生充分调查,并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得出结论。另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小制作,让学生自主制作压强计,并以科学论文的形式编写设计原理及操作方法。这样,教师借助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逐步深入探究中培养学科思维,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在关键处点拨引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使有限空间无限延伸,最终实现学生素养的不断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深刻体会物理学科的特点,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实践细节要注意,切不可操之过急,务必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四、组织实验,提升探究素养

物理学习离不开实验,两者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密不可分。教师要深刻领会物理学科的特点,将实验视作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的结合点,以此优化教学,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兴趣激发,却忽视了知识构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活动经验,难以支撑理论学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最终落实教学,使课堂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提高实验有效性,教师不妨将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例如,教师可将饮料瓶中装满清水,之后用橡皮膜封住瓶口并扎紧,随后将瓶口倒转过来,使学生观察到橡皮膜向下鼓起。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就能清楚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教师再将瓶子转过90°,使瓶身水平放置,瓶口朝向侧边,这时学生就能发现橡皮膜向外鼓起,得出不仅是瓶内,就连容器侧壁也存在压强。教师还在饮料瓶侧壁等高的不同方向钻出小孔,之后将瓶子注满清水,随即盖紧,挤压瓶身。这时,学生就能发现:挤压力度越大,水从小孔中喷射出的速度就越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实践探究的乐趣,还能深刻感悟到实验原理,提高课堂参与度,在主动参与过程中系统学习,促进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升对物理定律的理解。

这样的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在参与中培养探究兴趣。由此,就能激活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生活化物理课堂的构建能将生活元素有效融入到科学探究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兴趣,还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构建生活化物理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能力提升,发展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物理探究生活
只因是物理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