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探赜

2019-11-28 15:42董祎博
成才之路 2019年33期
关键词:学困生解题家长

董祎博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由于学生在发展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产生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这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无法规避的一种客观存在。如果语文教师及时转化他们,势必可以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因此,本文对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学困生的概念

“学困生”是对“差生”的重新定义,因为他们并非是不可塑的。学困生在课堂上常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易受外界的影响,对学习不感兴趣,或犯严重错误,与同龄人相比,在品行与学业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学困生大致可分为品行端正但成绩一般、不遵守纪律且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两种。而本文所指的就是品行不良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是教师的“眼中钉”,嘴中的“刺儿头”。虽然教师没有置之不理、任其为之,但在语文教学中依旧头疼不已、费尽心思。

二、语文教学活动中学困生的成因

1.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第一,家长溺爱和纵容孩子。长辈和家长众星捧月的做法助长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使孩子自私、不顾及他人感受。例如,孩子想要达成某种目的时候经常哭闹,使家长束手无策。家长无奈顺从的做法,导致孩子任性、固执。同时家长不以身作则,导致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如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使孩子无心学习,从而影响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第二,“滥用”德西效应。著名心理学家德西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实验,他抽取一些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学生在解题后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能够完成难题的学生会得到1 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的学生继续解题;第三阶段,学生可以自由地进行休息。结果发现,无奖励的学生比有奖励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结果显示:得到奖励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削减得很快,而无奖励的学生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实验说明当一个人愉快地进行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德西效应”。“德西效应”给家长的启迪是:当孩子对学习没有内在动力时可适当地利用外在物质唤醒他们内在动力。如果一味地用这样的奖励机制,会一点点消减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不久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这就适得其反了。

第三,家长认知上的错误。由于汉语是学生的母语,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有这样的一种认知:语文成绩是靠长期积累慢慢上去的,根本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学习语文,却不知长期下来孩子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和其他孩子逐渐拉开差距。在小学阶段,部分家长也是偏重数学和英语,很少有家长愿意找真正懂语文的教师给孩子传授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学生自然也在内心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兴趣逐渐淡薄,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就会把精力放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2.教师不恰当的管理方式

第一,传统的管理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时,教师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大声呵斥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并且重复多次进行。教师以为大声斥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威严,但是一遍遍过强的刺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思想情感与心理上的对立,由此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对于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教师不能给予合理、恰当的指导。学困生得不到及时的关注与爱护,情感上逐渐呈现消极状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呵止无效时,语文教师大多数选择无视,于是学困生便成了角落里永存的“灰尘”。

3.学生自身方面

第一,难守纪律,自控能力差。在调查中,一位语文教师表示:调皮的学生上课只能专注听课15 分钟,之后就乱动,和同学聊天,影响其他学生。自控力差的学生大致有这样的特点:常说一些惹人恼怒的话,大人说话时喜欢插嘴,在同学之间喜欢争吵打骂,上课时也不能专心听讲,东张西望。

第二,自身需要关注。学困生在课堂上被教师忽视过久之后,会因为教师和同学对待自己的态度问题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感。有些学生捣乱是因为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认可,于是做出一些奇怪的事情引人注意。其实,与学优生相比,他们更需要关爱和理解。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针对家庭方面的策略

第一,以身作则,正确引导。为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家长必须自我反省,改掉坏习惯,日常生活中陪孩子一起看书,一起做作业,杜绝出现分散孩子注意力的电子产品。当孩子出现厌学的情况,家长要耐心劝导和引导,使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使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不骄纵、不矫情的性格。

第二,适度奖励,强化学习意识。适度奖励时,家长可以把玩具一类的东西换成书本或者体育器材等对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有益处的东西。如果将手机等电子产品作为奖励,会引起孩子在同学之间炫耀、攀比的行为,给学校教育带来阻碍。

第三,引导孩子均衡学习。巴金先生说:“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数学就像米一样给予孩子们生存的基础,而语文则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低,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被语文能力的缺失影响。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在过程中受益,不是单单看结果。语文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起到辅助作用,学好语文可以更好地审题,提高做题的效率和准确率。

2.针对教师方面的策略

第一,通过有效的交流,帮助孩子成长。当教师友好地与学生交流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愿意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应把注意力多放在学困生的身上,课上课下多辅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并知道自己能够被认可。当学困生愿意放下心里戒备时,教师再及时指出他们的错误,适当立规矩。这样既可以改变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不恰当行为,也可以帮助他们学会自控与合作。

第二,南风效应策略。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中讲到因为北风凛冽刺骨,行人为了抵御寒风便把身上的大衣包裹严实。而南风徐徐吹动,阳光明媚,行人觉得暖和便脱掉了身上的大衣。这则寓言对于教师的启示是:当学生调皮捣蛋时不用声嘶力竭地吼喊,不要“破罐子破摔”,而要用温柔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改掉身上的恶习,像温柔的南风徐徐吹掉他们身上的尘垢,如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把谈话变成聊天,使师生之间不再有间隙。

第三,让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既可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又可以增加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课后教师对学困生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水平布置课后作业,设置小目标等,多给予鼓励和关爱,逐渐改变学困生的坏习惯。

3.针对学生自身方面的策略

学困生在语文课上总是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主要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身的不良行为进行反省,思考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帮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困生应进行反复的自我教育,改正自身不足,逐渐缩短和同学之间的差距。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经历的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影响学困生的内外因素很多,语文课堂中的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也很多。教师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寻、创新转化学困生的方法,使他们成为后起之秀。

猜你喜欢
学困生解题家长
用“同样多”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