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2019-11-28 20:43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财会学习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内审独立性审计工作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审计监督面临着新任务和新挑战。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位内部处于信息中枢的地位,既要直接与领导层沟通,又要与单位各个部门交流协作,应充分履行独立、客观、全面地评价并改善单位内部管理,为单位防范风险、增加价值、提高管理而服务。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如何重新审视单位内部审计,科学定位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重要性和价值的提升,转型势在必行。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现状

(一)对内部审计认识不够明确

随着发展,单位管理层次不断复杂,管理难度逐渐加大,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单位通过加强内部审计对下属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内部审计已不再局限于财务审计,逐步把重心扩大到经济责任审计及各类专项审计,但由于对审计定位不准确,当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部分员工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想着如何应付审计,导致个别项目流于形式、缺乏效率。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和员工逐渐认为内部审计对单位发展无明显作用,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相应审计任务,因此单位不重视内部审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随着单位管理日益提升,已建立贯穿于单位各个层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由于职责分工的不断细化调整,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更加深入,以适应管理要求,更好地体现内部审计对单位的价值。当前形势下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来内外部的多方面挑战,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内部审计不能只局限于事后审计,而应将工作贯穿于单位管理的全过程,使内部审计可以实时、动态地对单位管理实施审计。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转型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全覆盖,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统筹整个审计资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明确要求“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各有关部门陆续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定,要求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体系。以上文件都对加强对国有资产监督,加强内审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创新审计理念,完善审计监督体制机制,改进审计方式方法,集约资源,增强独立性,实现全覆盖,提高审计效能。

(二)新旧内部审计制度转变

2003年3月4日,审计署发布第4号令《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于2003年5月1日期施行。该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是内部审计职责范围需要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做相应调整;内部审计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就账查账的审计。现在的内部审计规范管理,防范风险。

二是内部审计独立性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工作中内部审计独立性存在弱化,例如:单位审计职能未设立独立的部门,如存在纪检监察审计处,审计法务处等合署办公的情况。单位审计人员紧缺,一个部门只有1至2名审计人员,同时承担着审计、风险、内控评价工作。无法全面的深入的开展审计工作。

三是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明确规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发现在发现问题方面很矛盾。例如:内部审计反映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国家审计或上级监督机关采用而加大追责处理力度,内部审计揭示的问题,会不会给单位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是导致内部内审工作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主要顾虑。

四是审计机关指导监督的职责范围和方式方法等缺乏明确规范,影响了指导监督力度。

时隔15年,2018年1月12日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1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该规定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审计署法规司负责人就修订出台该规定答记者问中提到:《规定》的出台实施,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和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规定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是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领导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约束和保护制度。制度明确以规范明确了内部审计结果运用。专设一章对如何加强运用内部审计结果做了明确规定,一方面单位内部应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内部审计与其他内部监督力量协作配合机制等机制,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应加强内部审计结果运用,在审计中特别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三级以下单位审计中,应当有限利用内部审计力量和成果。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转型的方向

在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的审计职能要由监督、评价向确认、咨询服务转变;审计理念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向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管理审计转变。审计目标从查账纠弊向在进一步强化监督职能的基础上拓展增值审计业务,实现审计全覆盖转变;审计关口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审计方法从传统的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在线审计相结合转变。

(一)转变审计理念,强化责任意识

审计工作理念体现对审计本质的认识,决定审计质量。审计工作理念的转变,直接影响审计业务类型的转变。审计工作理念与单位战略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审计工作不再是内审的角度查问题,而是站在管理层的角度、外部监管机构的角度、上级单位的角度来查问题。

审计项目类型以从传统的财务类审计为主,逐步向管理效益类审计、风险内控类审计转变,审计关口由原来的事后审计变成事中、事前,提高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提质增效。

(二)“内部审计”与“审计外包”相结合

审计外包主要指单位聘请中介开展的审计项目。随着审计业务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单位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认可,审计工作的繁杂性和专业性给审计人员带来更多的挑战。审计部门可结合单位的需求,开展审计外包需求规划,可以聘请专业中介事务所组织或参与审计项目。审计外包服务有利于内审人员与某一领域有专长的外审人员充分接触,开展协同审计,弥补内部审计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的某些不足;有利于内审人员聚焦公司管理活动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关注核心业务,集中优势资源,实施精准审计,提高审计服务效率与水平。

(三)“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

事后审计主要指各类业务事项发生以后才进行的审计,仅能够起到客观反映真实情况和揭示存在问题,并对不合规行为进行审查的作用。事中审计主要指各类业务发生时进行的审计,可以及时揭示问题立即整改,对不合规的行为进行防范的作用。为了提高单位在各类经济活动中依法依规运行,促进单位健康、有序运行,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实施事后审计,还需要把端口适当前移,将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审计中期对发现的问题“边审边改”、“即审即改”与“持续整改”,切实有效的防范风险。

(四)建立审计检索库,完善审计标准

按照审计类别建立审计检索库,每个审计类别设有制度依据库、常见问题库、典型案例库。搜集每类项目涉及到的国家制度、上级制度、单位制度形成制度依据库;每类项目完成后,对发现问题进行总结、分类,并搜集网络或集团此类项目的常见问题,形成常见问题库;收集外部内部典型审计案例,建立典型案例库。规范单位统一的审计标准,建立健全审计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提供审计效率和效果。

新的形势,对科研事业单位审计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的审计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转型,强化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效能,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内审独立性审计工作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独立品格培养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效策略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