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在武汉

2019-11-28 08:27付旋
商品与质量 2019年44期
关键词:汉剧剧目京剧

付旋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89

汉剧旧称“楚曲”、“汉调”等,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明代中期即广泛传播于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云南、贵州、陕西、河南等地。其艺术体制完善,传统剧目丰富,号称“八百出”,角色体系十分成熟,有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各行有其系统规范,且范式精细分明,四功五法技艺独到,囊括各种类型人物。因人才辈出,又形成了数目较多、异彩纷呈的行当特色剧目。

1 清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的“汉调”词句,描出了汉调当年在汉口演出的生动景象

“各帮台戏早标红,探戏闲人信息通。路上更逢烟桌子,但随他去不愁空。”

“月琴弦子与胡琴,三样和成绝妙音。啼笑巧随歌舞变,十分悲切十分滛。”

“德官演戏总精良,活捉张三更擅场。行走如风身不动,鬼魂不信是人装。”

“风前弱柳舞纤腰。宛转珠喉一串调。情景逼真声泪并,《祭江》《祭塔》与《探窑》。”

“绣甲珠冠雉尾飘,弓鞋三寸月牙翘(踩蹻子)。百回舞跃氍毹上,不羡春莺织柳条。”

清朝中叶,搭徽班唱汉调——“徽汉合流”,由此结束中国戏曲“花雅之争”。汉剧为京剧的形成作出过特殊的贡献,至今还在京剧界流传着京剧的父体为“徽”(徽剧)、母体为“汉”(汉剧),客观上为中国戏曲的历史转折,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2 汉剧号称“八百出”,但是,流传至今,可以考证的实际上只有六百多出,大多已被搬上了京剧舞台,成为各行当各流派的“看家戏”

如生行之《战长沙》、《挑袍》、《古城会》、《捉放曹》、《李陵碑》、《四郎探母》、《献西川》、《斩黄袍》,全本《九更天》,全本《四进士》,全本《胭脂褶》、《辕门斩子》、《洪羊洞》、《盗案卷》等。

旦行之《贵妃醉酒》、《宇宙锋》、《祭长江》、《武家坡》、《梅龙镇》、《乌龙院》、《南天门》、《彩楼配》等;

净行之《斩雄信》、《沙陀国》(京剧余三胜改为老生演,易名《珠廉寨》),《大·叹·二》、《打龙袍》;

小生之《三国志》(京剧易名《群英会》)、《白门楼》、《打严嵩》(京剧改成老生戏)《黄鹤楼》、《凤仪亭》、《讨州战荡》等;

丑行之《蒋干盗书》、《探亲家》、《审头刺汤》、《双下山》、《秋江》等。

老旦行之《徐母骂曹》、《钓金龟》、《断太后》、《油滑山》等。

还有多行共演的公堂戏《龙凤呈祥》、《红鬃烈马》、《赵氏孤儿》等。

以上剧目,都是京汉两个剧种的常演剧目,有些唱功戏可以同台“京汉合演”,如近年在汉口与北京多次“京汉合演”的《坐宫》、《教子》等。

鉴于汉剧在中国戏曲中的特殊地位,2006年6月,汉剧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寂寞醇香韵味悠长

在湖北,在武汉,凡是听过汉剧的老人都说最喜欢的还是汉剧,说汉剧的唱,韵味更长,品之更香,老人们进剧场可以闭着眼睛听戏,边听口里边跟着哼唱,头一摇三摆,那份陶醉,那份享受,你只要看到那个姿态,就能感受到他获得的极大满足。

在这些老汉剧迷看来,汉剧,就像一井陈年老酒,甘美醇厚,滋味悠长,百品不腻,历久弥香。有了它,生活才有味道;有了它,人生才更完美。流行歌曲是甜水饮料,汉剧,才是最正宗的老酒。也许,只有他们,才真正懂得汉剧的魅力,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评说汉剧好在哪里。为了这些懂汉剧的人,汉剧院一直在努力,戏迷不放弃,戏剧人也不放弃。懂得戏剧好在哪里的那些人都不放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精神宝库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为什么能传下来,千古不绝?就在于有灵魂,有精神。一脉文心传万代,千户不绝是真魂。

对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保护,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中国有一批人在努力,用自己的辛劳与智慧,来保护国家瑰宝的传承。

4 言传身教 活态传承

汉剧,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四百年来的延续,靠的是言传身教,心领神会,从兴起到辉煌到落寞,经历过几个大的时期。由于戏剧是靠演出来体现的,所以,它的演员角色的表演,在舞台上的呈现,是十分重要的,听老一代戏剧工作者说,有了好的角,才可以撑起一个戏。如余洪元时期(1900年—1930年):余洪元是清末民初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汉剧几十年的兴旺与衰落都与他在艺术生涯中的沉浮紧密相关。

吴天保时期(1929年—1960年):吴天保是继余洪元之后的汉剧领军人物,他创立了以刻画人物和唱做并重,严谨规整的“吴派”表演艺术,为发展汉剧作了杰出贡献。

陈伯华时期(1952年至今):“京剧二百年,出了一位梅兰芳;汉剧四百年,出了一位陈伯华。他们二人代表着京、汉两个皮黄剧种的艺术高峰。”这是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生前对梅、陈二位艺术大师的定评。

汉剧队伍中,还有其他一些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他们一起活跃在共同的舞台上,彼此配合,默契创造,打造一出又一出的精彩剧目。

作为“非遗”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和颜说:“陈伯华大师是汉剧的旗帜、符号,九十多岁还在病房给演员说戏,也要要当仁不让地扛起振兴汉剧这杆大旗,让汉剧兴旺发达。”她热切希望汉剧事业有接班人,在数十年培养中青年演员中,她将汉剧艺术传承给邱玲、邓敏、李青、罗玉华、王荔等人,使汉剧陈派艺术发扬光大。

王荔已是第五代传承人,她主演的新版《宇宙锋》在武汉剧院和北京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时,陈大师坐在轮椅上观看了演出。

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剧,武汉市委市政府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资助。武汉市文化局在剧目的打造上十分慎重,专门聘请著名戏曲编剧和知名戏曲导演,为剧团在艺术上把关。汉剧院团从上到下,积极参与,全面配合,以演戏为荣,刻苦学习,狠下功夫,大家都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5 高阁苍苍 古树新芽

然而,汉剧毕竟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欣赏者,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需要年青人喜欢,如何做到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

不仅汉剧,其他剧种在多媒体时代,在涵盖大量最新最快信息的网络时代,在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互相交流、就能够欣赏大量新鲜免费的艺术大餐的信息时代,无不受到巨大冲击,汉剧,或其他戏曲,如何持续在今天保有一方自己的领地,如何长期保有自己的一批戏迷,是一个艰难的事情。

猜你喜欢
汉剧剧目京剧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广东汉剧的文化解读探讨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南国牡丹”
优秀剧目进校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