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吃出来的“凌霜侯”

2019-11-28 20:48管弦
畅谈 2019年21期
关键词:流鼻涕柿树霜降

管弦

“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

霜降时节成熟的柿,早就伴着这生动诙谐的句子,红在人们眼中,甜在人们心里了。

柿出道很早。中国发现的250万年前新生代野柿叶化石,以及分别在浙江省浦江上山、田螺山出土的距今1万年和6500年前的柿核,都证明了野生柿子被食用的事实。进入夏朝、商朝,人们在野外采集过程中摸索出柿子脱涩方法,发现脱涩后的柿子风味颇佳,便开始向帝王和奴隶主进献。成书于西汉的《礼记》记载,柿是国君日常食用的31种美味食品之一。为采摘方便,人们还将柿树栽植在庭园之中。“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将柿树栽培嫁接技术记录在《齐民要术》中。到了唐代、宋代,柿更为大家所熟知和喜爱。

柿的味道,被晋太宗简文帝司马昱在《谢东宫赐柿启》中作了令人向往的描绘:“悬霜照采,凌冬挺润,甘清玉露,味重金液。”在简文帝眼里,柿子光彩夺目,皮薄汁丰,味如琼浆,独享美名。

柿的功效,更是获得人们广泛认同。古人对柿的认可主要源于其养生疗疾之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当然,柿也有食用禁忌,宋代医药学家寇宗奭说:“凡柿皆凉,不至大寒。食之引痰,为其味甘也。日干者食多动风。凡柿同蟹食,令人腹痛作泻,二物俱寒也。”

最讓柿子具备朴素和原始意义的,是它代粮充饥的本领,对这一点有深刻理解的人,应该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幼时饱受贫穷之苦,做过小和尚、行过乞。而且,元末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更让他觉得那时候的人生仿佛只有一个字:饿。某一年霜降时节,又遇饥荒,朱元璋几乎陷入绝境。就在他摇晃在一个破败的村子边觉得自己快要饿死了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棵结满了红柿子的柿树。朱元璋便拼着力气爬上树,一口气狂吞了好几个柿子,终于填饱了肚子,感觉活了过来,还在接下来的冬天里,连原有的流鼻涕、嘴唇干裂的毛病也没有了。谚语“霜降吃柿子,不会流鼻涕”“霜降食杮,嘴不开裂”,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效果。

朱元璋没有忘怀那救他于危难的柿,发迹后,带兵途经那村子,见那柿还在,连忙下马,解下身上红袍,给那棵柿树披上,封其为“凌霜侯”。明代学者赵善政在《宾退录》中有所记载。

民以食为天,“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板栗柿子是铁树,稳收稳打度荒年”,都闪着柿的荣光。柿还与“事”“世”谐音,人们便用它来表达万事如意、世代幸福的祝福。旧时婚俗和过年,柿子都是必备祥果之一。(资料来源:《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流鼻涕柿树霜降
这些谣言不可信
流鼻涕
手足口病我不怕
食在霜降
霜降(新韵)
霜降
母爱哪有多余的
一棵树一个旅店
枯草初白化霜降
美丽的土楼红柿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