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 铸就制造文化

2019-11-28 03:03郝路平
各界·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劳模文化企业

郝路平

摘要:劳模是一面旗帜,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需要孕育好劳模和工匠产生的土壤环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并且建立健全劳模、工匠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将劳模和工匠精神发展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助力企业发展。本文以中铁装备盾构公司为例,探索通过建立劳模工匠工作室等办法,真正将劳模精神真正融入企业制造文化之中。

关键词:企业;劳模;文化

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作为一线生产制造单位,立足盾构制造工艺、制造质量、制造效率的提升,充分发挥劳模先进人物的传帮带作用,在选树先进、尊重劳模、服务工匠的不断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提炼,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车间劳模制造文化。这种车间劳模制造文化的载体就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运营。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支撑劳模这面旗帜的旗杆,在先进模范人物不断涌现的新时代,及时为劳模作用的发挥搭建载体、提供平台是充分践行劳模精神的重要渠道。

一、车间劳模制造文化诞生背景

(一)时代所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要为劳动模范更好施展才华、展现精神品格提供全方位支持,使他们的劳动技能、创新方法、管理经验能广泛传播,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企业所需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目标的指引,员工的成长同样离不开梦想的掌舵。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中铁装备盾构总装车间,提出了引领国家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这一论述成了企业的使命、员工的责任。践行这一使命就需要每位员工,特别是每一位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的劳模工匠,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的群体效应。

(三)劳模所需

劳动模范是各行业的工匠,经过实践的磨炼,在自身专业领域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作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先行军,劳模迫切需要专业化的平台,将生产技术工艺的研究继续向纵深处推进,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

(四)员工所需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推力,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每一个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员工都迫切希望自己成为劳模、成为先进,但由于自身工作经验、能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先进的典型性注定了劳模只能是部分人的荣誉。这就需要企业有关组织充分认识到员工的这一诉求,并想方设法满足员工的求知欲望。借助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普通员工可以与劳模先进面对面交流,通过零距离的对接,使员工对自身的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达到弄懂弄通的效果,同时也有效保障了劳模先进作用的发挥。

二、车间劳模制造文化创建机制

凝聚车间劳模制造文化精髓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充分结合劳模自身的特点及劳模自身对工作室建设的一些思考,同时还要从企业发展大局这个宏观角度进行把控。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目前已经建立了李刚大国工匠工作室等三个工作室。通过这三个工作室的创建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创建机制。

1.组织保障。为先进人物作用发挥提供条件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不是一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临时机动工作小组的突击任务,需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领导工作小组,全面把控工作室创新的各项细则。为此企业成立了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统筹工作室创建运行整体工作,形成了“党政支持、部门配合、先进挂帅、职工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让车间劳模制造文化具有了组织性。

2.条件保障。工作室的建立是前期一系列构思的落地,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支撑,其中工作室的运营资金、办公场所和研讨活动场地是必须要配备的资源。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将工作室运营的经费分为两大部分——运营管理费和科研创新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了企业管理费用的范围,设立了工作室运营年度考核奖励,让车间劳模制造文化更具激励性。

3.制度保障。除了工作室的硬性保障外,中鐵装备集团盾构公司车间劳模制造文化的推进离不开制度这一软性支撑。2017年,《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建、运营、管理、考核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确保工作室管理规范,运行有序,让车间劳模制造文化具有了规范性。

三、车间劳模制造文化实践成果

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车间劳模制造文化的提炼来自于不断的实践。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通过不断丰富劳模创新工作室这一载体的功能,不仅将其作为劳模先进个人的荣誉殿堂,更将其当作技术革新、人才培育、工艺传承的平台,逐步形成了具有盾构公司车间劳模制造文化特色的“四大阵地”。

1.创新阵地。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方能制胜市场,而创新的载体便是每位员工。劳模工作室要打造自己的创新团队,制定创新目标,拟定创新方案,按节点进行创新项目的申报、立项、研究、总结等各项工作,通过工艺的优化和技术的创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2.传承阵地。劳模工作室是人才的集散地,每一个融入其中的人员要通过科研项目的参与和实践的磨炼,逐步成长为行业内的技术能手。每一个劳模先进人物也要摒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和“留一手”的错误思想,及时对团队成员进行技术工艺的讲授。要将工作室当作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化平台,新进人员针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积极向劳模探讨,通过一对一指导,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帮助其尽快融入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

3.学习阵地。企业的发展、员工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劳模工作室的一切活动也都要围绕学习开展。科研攻关、工艺革新是专业领域的深度学习,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广泛学,扩充知识面、提升见识。在工作室创立前期,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是企业一直推行的员工学习载体,伴随着工作室的建立,学习型班组创建的特色活动班组长大讲堂、每周一课被引入工作室,劳模创新团队走上讲台授课,实现员工与劳模的零距离接触。

4.人才培育阵地。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流动是发展所需,但流动的前提是员工要具备特定方面的能力或者潜力。当员工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如果自身具备适应该环境的能力,则会迅速成长为骨干;如果自身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会快速适应新环境并成长。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汇聚人才、输送人才的阵地,要借助“人才委培”等模式,通过创造各种学习实践机会,提升学习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四、车间劳模制造文化发展之路

目前,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车间劳模制造文化拥有较为成熟的载体,实现该文化永葆生机,必须进一步做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运营。结合目前实践反映出来的问题,完善劳模创新工作室运营机制,推动车间劳模制造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1.建立权责分明的奖惩激励机制。工作室是企业一线员工的创新阵地,要紧紧围绕这一定位,不仅为工作室团队压担子,更要细化到为团队每一个成员压担子,实现目标任务的层层分解,确保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有目标;在此基础上,做好过程和成员个人的考核工作,确保共同携手创造团队荣誉的同时,及时对贡献力度大、创新成果优的成员个人进行奖励,提升积极性。

2.提升创新创效成果理论化水平,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结合。从工作室成员大部分为车间一线生产员工,理论素养相对较低的实际出发,在鼓励其自身不断通过自学方式提升理论的同时,积极做好配套资源的配置工作,邀请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系列性和成套化的培训,实现工作室团队成员逐步成为讲师、成为专家的目标。

3.企业要提升对劳模工匠工作室的宣传推广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宣传是确保劳模精神这面旗帜始终飘扬的风,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作为企业的一张名牌,是展现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宣传部门要与各工作室建立密切联系,及时针对工作室的创新创效的最新进展情况推出专题报道,形成工作室的品牌效应。以此也对工作室形成鞭策激励,让其产生不断创新、勇于创造的压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吕守军,代政,徐海霞.论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J].中州学刊,2018(05).

[2]陈杰平.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J].工会信息,2019(07).

猜你喜欢
劳模文化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劳模没来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2018上海企业100强
谁远谁近?
为劳模“SPA”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