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研究

2019-11-28 03:03王丹
各界·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

王丹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了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天然感受器,网络舆情也会随之产生,但是大学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容易被不良的舆论误导,产生网络舆情危机。针对网络舆情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突发性强等特点,高校应该利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以服务高校决策为导向;在舆情管理方面应该转变高校管理理念,正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同时建立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制度,进而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

关键词:“微时代”;舆情危机;大学生;舆情管理机制

一、 我国网络以及大学生网民特征

网络作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标志,虽兴起时间较短,但是影响广泛深远,特别是对接收信息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群体,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世界,同时也将不良讯息毫无保留的暴露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在大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2018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到8亿人,随着网名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民最大的用户群体。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网络行为展开研究尤为重要,既有助于他们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现代化成果,也有助于规避网络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从性别的角度看,大学生网民中的男生比女生多。然而随着网民的成长,今后中国网民性别差异将会缩小。从城乡分布情况看,城镇大学生网民比例正在不断上升,而农村大学生网民比例却在不断下降。

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觀点。近些年来,以“微”字开头的信息传播方式及应用工具,包括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各种“微”产品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为熟悉的便是微博与微信,明星通过官微发布一条消息评论量可达上亿条。

目前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构成已经逐步转入00后,大学生群体在校园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追求新鲜,向往自由的特点。除了线下的表达方式,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正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较为隐秘的平台来表达自我。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识别判断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不良影响,有时甚至会受到不法分子的挑唆诱发犯罪。大学生群体的年龄构成、人生经历、教育程度等都具备很大的相似,因此作为朋辈群体,对社会现象及社会看法也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思维方式过于粗暴、语言表达通俗化,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特色,关注传统文化较少,是这个群体最明显的特征。与此同时,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任何社会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看到,不管是积极的社会消息还是不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消极信息,都可以立刻看到,时效性惊人,有时候一个词仅仅一晚上的时间就会被网民认识并运用。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大学生的感性思维比较突出,常常成为网络舆情负面作用的原发地。第二是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积极关注使网络舆情事件演绎的更加复杂。第三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负面表现使一些人际关系和法治环境变得复杂。

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不确定性、紧迫性、社会破坏性等一般危机共性特点,除此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突出的特征:(1)突发性强,大学生热心公益,关注热点,网络舆情危机的发展伊始,大学生网民几乎处于主体地位,突发性强,信息往往在一瞬间发酵传开,演绎的热闹非凡。(2)感性因素多,大学生在此年龄阶段存在认识能力不足的缺陷,对于热点事情的评论较为情绪化,非理性言论占主导地位。(3)覆盖面广,大学生目前的关注点较广,设计到民主政治、国际民生、新闻娱乐等,其覆盖面非常的广泛,且喜好发表个人的观点评论。

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会对社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有极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群体和网络管理这两个主客体层面对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大学生群体方面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忽,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易采用简单、感性的思维方式进行评论,这会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大学生辨别能力差的缺点传播不良的意识,煽动乐观向上的青年人以不理性的行为来表达社会意见,对当下热点社会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常常起到“第一推动力”作用。

在舆情管理方面,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意识不强。舆情的复杂性和难处理性会给网络管理者带来错觉和麻痹,经常会失去解释事件最佳的时间机会。许多高校管理人员认为网络是虚拟的活动,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重视程度不够高;同时认为大学生在网络中能量较小,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教育。同时一些管理人员还存在着旁观、纵容的心态,存在管理者失灵的现象。同时高校网络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对网络把关不严。

四、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干预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服务高校决策是关键

总体来看,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网络暴力、网络谣言、舆情危机事件等问题频发。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也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智慧,学生对一些热点问题提供合理化的建议,高校可以收集民意,为做出正面的决策提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于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网民参与决策,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转变高校管理理念,用好互联网思维指导工作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中需要相关主管部门有“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工作透明化,将工作模式互联网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要多渠道进行政策宣传,深入跟踪和解读政策信息,随时掌握民意,及时控制,预防谣言的滋生。同时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高校管理队伍应主动与网民互动,加强网络沟通,拉近领导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学会倾听意见和建议,使得学生的问题反应又回馈,避免单向负面舆情的产生。

(三)建立网络舆情研判队伍

高校是网络舆情的主要阵地,教育主管相关部门不仅应该重视,同时应当形成一套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研判机制,建立一支网络舆情研判队伍。舆情管理者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较强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同时需要对社会热点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度;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学情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网络舆情研判流程。主要通过网络监控、收集信息、现实分析、专业鉴定等过程,最终形成舆情报告。对于任何舆情问题都能在报告中体现解决问题的对策,使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有专业指导,决策更加有效、精准。

(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制度建设

各高校应该依据《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文明上网自律公约》等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引导高校师生文明上网,依法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杜绝网络不良行为的出现。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相关条例纳入《学生手册》等管理规定中去,在制度上保障网络舆情管理,约束师生的网络行为。同时借鉴国外在网络管理中的一些先进制度,推出有关网民网络违法的条例,通过法律来约束网民的网络行为,使得网络不端行为的违法成本增加。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等现象,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对于恶性的已经触碰法律的网络舆情事件还需要通过网络警察监控,交由警察局处理,形成威慑力,让网络语言及行为具有约束性。

五、结语

目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时效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问题呈多元化趋势;网络舆情过程易受监控;“微”信息表述具有隐匿性等特点。为了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机制,首先高校需要转变工作理念,引起重視,用好“互联网+”思维指导工作,主导舆情;同时要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同时提升网络管理员的媒介素养,在学生中间培养高校“微媒体”的意见领袖,建立网络舆情评判队伍,实时进行监控,完善政府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程工.网络舆情研究与应对[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2]蔡志清.微时代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J].社科纵横,2016(1):173-175.

[3]张薇.网络舆论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4]詹志华.伦网络舆情与青少年群体的交互作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5]尚俊杰,霍晓丹,孙也程.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作用及其引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10(8).

猜你喜欢
微时代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