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赤子心

2019-11-29 00:35王琨
中国纤检 2019年6期
关键词:纤维制品棉花青春

文/王琨

参加这次演讲征文,让我想起了2010年在五四青年节演讲现场的情形,那份激昂和热情依然历历在目,转眼已经9年了。9年,从曾经的“青年代表”,到现在年轻同事口中的“琨姐”,我似乎已经走完了大半个青春,即将和青春时代作别了。

毫无疑问,我的青春是在追求梦想的奋斗中度过的,因为在我的人生观中,梦想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电影《流浪地球》中说到的“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没错,希望就是梦想。人无梦则无望,人无梦则不强,梦想指引着人的一生。

2012年7月,带着一种“突出重围”的自豪和激动,我来到中国纤维检验局报到。难忘当年为国考、为理想努力奋斗的日子,难忘走进笔试考场时那浩浩荡荡的人海,难忘面试考场里快要窒息的空气,难忘得知自己被录取时的欣喜与激动,更难忘初任培训后在全国政协礼堂的庄严宣誓。投身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

曾记得为了做好中国质量奖管理立法,我一口气看了好几本日本的质量管理书籍,深深被书中的理念所吸引和折服,我深感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富有智慧和创造力的工作、是一项对国家、社会和人民都至关重要的工作,能从事这项工作,我荣幸之至。

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清政府应棉花进出口贸易需要设立棉花检查局,新中国成立之初,1951年国家设置中国纤维检验局,组织实施全国棉花等纺织纤维质量监管工作。纤维质量监督工作直接关系群众“衣食住行”之“衣”、“温饱问题”之“温”的源头质量监管,直接关系产业链最前端的农业生产者、产业链中端工业生产者和产业链末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2012年至今,我在政策法规处工作,从最初的学习“轧工质量、颜色级、马克隆值”等术语,到掌握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许可、国储棉公证检验制度等相关知识,再到出差赴劣质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俗称“黑心棉”)生产加工集中地督查,再有参加国家监督抽查任务等,丰富多彩的工作内容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充实和兴奋,当然也会疲惫不堪、力不从心,但我依然乐此不疲。

2016年10月,我跟随总局法规司和局领导一同赴新疆调研,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绵延无尽的雪白的棉花地。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当然,震撼我的还有在当地冒着严寒辛勤工作的我们的纤检人,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情怀让我觉得他们的心灵如同那片棉花,朴实、纯净,美到了极致!

新疆之行后,我更加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意义,即使工作中曾遇到困难、瓶颈,记忆中新疆那片雪白的棉花地和那份朴实的情怀始终在心灵深处温暖着我、激励着我。在这个有些浮躁的年代、在这样有些浮躁的青春里,这种朴实的情感就像一股股清流淌过我的心灵,滋润着我、清澈着我。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我曾迷茫过、彷徨过,但我依然怀揣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纤维质量监督管理能打通上下游,真正实现从纤维到纤维制品的“全链条”监管,这将为纤维质量监管本身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也将会大大减少纤维制品质量监管的成本。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纤维制品产业成为国家第一个实现全程追溯的产业领域,这将不仅大大便利群众的消费生活,更能促进企业良性竞争,推动产业不断升级发展。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再加工纤维产业发展成安全、卫生、有科技竞争力的新型纤维产业,不再被社会和公众误解和排斥,这不仅能为国家和社会节约资源,更能使我国循环环保产业与国际接轨,甚至走在前列。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我们新的纤维质量监测中心能够拥有一个全国最大的纤维质量信息平台,真正将买方信息和卖方信息对接,进而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纤维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将质量监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未来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的质量监测信息发布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就如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一样,成为社会公众消费的晴雨表,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我,还有梦想……

站在青春的结尾处谈梦想,既是总结,也是激励;既有遗憾,也有展望。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青春和理想,从不会因为挫折而止步,从不会随着岁月褪色,从不会随着年华而冷却。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运动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反帝反封建这样的政治意义,更有面对不公平时的勇气和在破败局面中对未来的美好希冀。青年朋友们,“未来可期,有梦可追”,是这个时代青年人最大的获得感,让我们怀抱一颗追梦赤子心,为实现中国纤检中心的梦想、为我们自己的梦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贡献青春、贡献智慧、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纤维制品棉花青春
棉花是花吗?
棉花
湖北黄石纤检分局开展赈灾救济絮用纤维制品质量专项检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贵州纤检局开展冬季及“两节”期间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查
专家帮您远离“黑心棉”
浙江省纤检局组织开展全省纤维制品产品标识专项整治培训工作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