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自主意识,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2019-11-29 09:56潘孝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学科

潘孝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思想品德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二是基于学科的,又是超越学科的,应当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统领各学科教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

体育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是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最基础的环节。体育课堂教学是为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而进行的师生多边互动教学活动,是学生锻炼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升健康水平的重要基地。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技能和方法,参与组织展示和比赛活动,掌握和运用所学运动项目的裁判知识和规则,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制订和实施体能锻炼计划,并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具有运动欣赏能力。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的体育锻炼,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逐步养成锻炼习惯,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管理;情绪稳定,包容豁达,乐观开朗,善于交往合作,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生活和生存能力。

3.体育品德: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促进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中自尊自强,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结果,胜不骄,败不馁;胜任运动角色,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

二、培养学生體育核心素养的目的和意义

(一)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二)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三)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一)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为人师表。其次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讲体育名人故事、体育的趣闻轶事、不同体育项目兴起和最初雏形(比如:标枪是起源于打猎)等。通过教授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态度,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通过体育教学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体育教师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初中生拖延行为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