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地方高师声乐教学的融合

2019-11-29 07:19付小波
北方音乐 2019年19期
关键词:高师传承与发展宁德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宁德地方文化建设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宁德师范学院音乐系积极组织多位教师参与传承、发展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特别在探讨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高师声乐教学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于如何有效地融合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可操作性的设计方案和策略研究。

【关键词】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发展;高师;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宁德畲族民歌是闽东地区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瑰宝,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备受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传承好宁德畲族民歌是宁德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一份社会责任和义务。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参与、研究和传播。

福建宁德师范学院音乐系为当地基础艺术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为福建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发展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宁德民歌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对接、互动的艺术实践中颇有成果。学院曾多次邀请畲族音乐文化的相关领导和知名专家、教授为音乐系师生举办讲座和交流活动,有效推动了畲族民歌传承与宁德师范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学的深入互动,也激发了教师们对畲族民歌传承与声乐教学融合发展的研究热情。

一、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需要专业声乐教学的支持和借鉴

福建宁德市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约19万人,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宁德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畲族民歌艺术也将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机遇。收集、整理、传承、发展畲族音乐文化需要培养一大批能歌唱,懂理论、善研究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需要培育广泛的懂欣赏、能受益的爱好者,更需要关注对畲族民歌生存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当前,宁德畲族民歌的保护、传承主要依靠专业的传承人、相关文化艺术专门管理部门、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和宁德畲族民歌传习点等多种力量的支撑。宁德师范学院也拥有一大批较高素质的专业艺术研究人才,畲族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多层次的畲族音乐相关课题项目的设立等都为畲族民歌的传承与研究做出过大量工作,宁德师范学院音乐系的成立虽比较晚,对于畲族民歌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更深入、广泛的研究。作为当地的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逐渐形成了一大批较为专业技术教师和理论研究队伍,有利于为宁德民歌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艺术实践、理论研究、保护传承等全方位的支持。

高校声乐课堂教学是当今声乐艺术教学的重要形式,不同于传统民间歌唱艺术的口传心授。声乐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高效性、完整性、实践性等特征和优势为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持,宁德畲族民歌作为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发展好这种宝贵的民间艺术自然有必要对学院声乐教学的学习和借鉴。音乐系专修声乐的学生数量多,具有较好的声乐演唱技术和理论基础,生源来自多个省份,能提供较为成熟的演唱基础技术保障和更广传承面,也有利于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人的科学、快速的培养,更有利于合格听众的批量培育,为宁德畲族民歌全方位的保护、传承和广泛传播提供多方位的支持。

二、高师声乐教学需要宁德畲族民歌的融入

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要注重传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倡导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民间音乐的指导精神,宁德畲族民歌进入当地基础教育课堂已经有较为深入研究和实践。目前,畲族民歌已经开始在部分中、小学校中得以重视,欣赏、演唱、传承畲族民歌的工作正逐步展开,宁德本地区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专业师资还比较短缺,能完全胜任教授宁德畲族民歌的音乐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宁德师范学院音乐系为地方培養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主要基地,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优秀的畲族民歌,更快、更好地培养一大批能胜任宁德畲族民歌教学的师资已经成为宁德师范学院声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宁德畲族民歌融入高师声乐教学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持和内在要求。把宁德畲族民歌融入现代声乐课堂教学是传承方式的一种创新,是地方高校教学改革的优势平台和发展特色,也是两者互动、互融发展的迫切要求。

宁德畲族民歌的演唱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演唱的技法、风格、语言等多方面与学院的声乐课堂教学形成对比,并为声乐课堂教学的演唱方法、风格、表演形式等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提供借鉴,特别是特殊的“假音”唱法和独具特色的畲族“双音”的歌唱形式皆为声乐教学值得研究学习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丰富的演唱风格、拓展曲目、培养民间优秀音乐文化研究人才等。

三、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高师声乐教学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

地方高校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宁德师范学院在宁德畲族民歌的保护、传承工作中肩负重要使命。怎样将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与高师声乐教学科学地融合发展是值得深入研讨和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师资的培养和共享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合格的宁德畲族民歌传承人的关键所在,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人的培养得以保障,但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也不少。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阵地在虽然畲族聚居乡村和专门的研究机构,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畲族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也必然会接受广泛的社会影响,在畲族音乐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中也自然会寻求并形成较为专业的组织管理和科学传承体系。高水平的专业师资要求不论是对于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发展还是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都将成为关键的核心要素。

目前,宁德师范学院尚无专业的从事畲族民歌教学的师资,引进、聘请专业的传承人就是最好解决方法。既可以担任宁德畲族民歌的教学和指导工作,也可以承担对部分声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宁德畲族歌舞团和宁德畲族民歌传习点也有不少合格的指导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还是有基本保障的。高校的声乐教师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丰富声乐教学实践,对于深入挖掘畲族音乐文化,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也将对畲族民歌的传承人和艺术实践等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借鉴。如优秀的传承人受聘担任民歌教授、高校教师参与畲族相关艺术实践的创作创新、师生参与民歌艺术实践活动等,实现优秀师资培养和共享的良好基础。

(二)科学编制教材

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视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 把宁德畲族民歌音乐融入高师声乐教学体系, 构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声乐教学相关系统工作已经展开。

宁德畲族民歌进入声乐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丰富的传统作品,也需要融入反映现代生活的而改编、创作的优秀作品,也少不了相关畲族演唱技术理论、语言、民俗、舞蹈等多种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支持。目前,在我校还没有可以直接选用的较为成熟的专用教材,但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集比较系统、丰富,已有的宁德畲族民歌集能为声乐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福建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闽东民歌选》1981年有宁德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印、《闽东畲族民歌集》等。组织、编撰一套可试用的教材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目前,王育紅等几位老师已经就教材编撰工作成功获得省级立项,在校本教材建设方面将有新的突破,形成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促进高师声乐教学,又有助于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的教材建设思路已经初步形成

(三)共同设计、参与丰富的艺术实践

宁德畲族民歌可分属于原生态民歌,更好的学习、演唱、保护、传承畲族民歌有着特定的环境要求。把畲族民歌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发挥了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畲族民歌走进音乐厅更扩展了表演的空间,展示了真实的艺术魅力,实现了所谓“高雅艺术”与民歌艺术的融合汇通。

在共同设计相关艺术实践方面,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通过节日联欢、惠民演出,艺术创作等多种艺术实践活动,让高校和畲族歌舞团的共同融合、实践,更好地展示出两者互动发展的魅力和成果,充分体现了两者融合发展的需求、优势和价值。高校也组织师生进行定期的实地采风、参与丰富的畲族民俗活动、参与理论及相关文献整理工作等都是最直接的学习交流、进步途径。大部分师生在参与畲族传统节日(如“会亲节”“六一歌会”等等)举办各种仪式、活动中穿畲族的服装、唱畲族民歌、跳畲族舞、参与民俗活动等,逐步实现在艺术实践中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

总之,高师声乐教学与宁德畲族民歌的传承发展已经初步走上了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也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更融合发展即是地方高校在地方精神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师声乐教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声乐教师应该努力把特色的民族音乐艺术传承的内容科学地吸收到教学实践中,也要把现代科学唱法的精髓借鉴到原生态民歌的教学中去,深刻认识到宁德畲族民歌的现实价值,做好宁德畲族民歌科学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策略方案,从高师教学的学术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环节切实做好工作,为对接当地的基础教育实际多做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朱腾蛟.闽东畲歌之“假声”研究[J].歌海,2012(6).

[2]王耀华.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考证——以苗、瑶、畲三族为例[J].音乐研究,2013(2).

[3]洪艳.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J].学术探究,2013(6).

[4]]孟凡玉.畲族音乐起源——基于浙江畲族民歌“景宁调”的民族音乐学探索[J].音乐研究,2014(5).

作者简介:付小波: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现任福建宁德师范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

猜你喜欢
高师传承与发展宁德
高师音乐学院音乐教材的规范性研究
宁德时代为何是新“股王”
宁德时代新技术或使电动车续航超800公里
宁德车里湾锂离子 动力电池基地已开工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初探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