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 画境 意境—清代袁枚与南京随园植物景观研究

2019-11-30 15:34王静煜薛晓飞
风景园林 2019年3期
关键词:园主随园袁枚

王静煜 薛晓飞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从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到司马光的独乐园,不难得出“名家必有名园”的推论。同样,南京随园因其主是文坛大家袁枚而名声大噪。由于各种原因,随园最终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仅留下随园大厦、百步坡等与之相关的地名。

自宋代以来,传统园林种植设计就强调“因境类聚”的原则,把“生境”“画境”和“意境”融合为一。“生境”是要尊重植物的生态科学性,“画境”和“意境”指植物的诗情画意,“画境”和“意境”是以“生境”为基础的[1]。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一般需要与建筑、假山、水体和小品紧密配合才能形成局部的景观中心,在更多情况下是作为辅助的角色,如隔断空间、增加层次、形成绿荫、调节天光、引导路径、衬托背景等[2],这些特点在随园中都有所体现。笔者将从“三境合一”出发,考虑园主袁枚自身的性格特点,结合史料搜集,对园文、园诗、园图等资料进行解读,梳理总结出随园的植物景观特色。

1 袁枚小像Portrait of Yuan Mei

2 随园位置图Location map of Suiyuan Garden

3 随园游线图Route map of Suiyuan Garden

表1 随园建筑、景名Tab.1 Architecture and scenic names of Suiyuan Garden

1 解读袁枚

袁枚(图1)自12岁举秀才开始仕途生涯,33岁的袁枚因性格等原因,挂冠辞归。随后举家隐居随园,除37岁短暂复出改官陕西一年外,再无踏足政坛。近50年的隐居生活中,袁枚醉心于诗文小说创作,也留心于山川美景,摒弃世俗的干扰,真正成为随性逍遥的闲散山人。

袁枚兴趣广泛,“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圭璋彝鼎,名人字画,又好书”[3]。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园林文化的范畴。例如袁枚喜好花竹泉石,随园中与植物直接相关的景点有17处,其中与竹子相关的景点有7处;桃花堤沿堤种桃许是袁枚好色的佐证;他的好游则体现在对园中原有山林景观氛围的保留。在思想性格方面,袁枚放浪不羁,特立独行,追求自然、真实、洒脱直率的真我,对随园的植物选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袁枚有文人的共性,比如选择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同时他又有自己的个性,比如在自家的园子中用“以花寓美人”的桃花进行景观营造。

随园是袁枚仕途失意的隐居之所,是袁枚情感的寄托。在植物的选择和造景方面均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以及对园林、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2 随园概况

随园位于清凉山余脉小仓山脚下,占据南北山麓,中间有干河穿过(图2)。它的前身是康熙年间江宁织造隋赫德建造的隋园,“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亩,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4]。袁枚任江宁县令时,“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4]。康熙十三年(1748年),袁枚用三百金购得隋园,改名随园,以“随”易“隋”,取意“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次年,搬入随园,开启了长达近50年的园居生活。在此期间,随园经历“一造三改”[5-6]4次大规模的建设、修补和完善,使之从一个荒废的园子跻身成为江南名园,然而一代名园终未逃脱湮没的命运。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随园毁于战火之中。如今随园旧址园林遗迹全无,仅留下随园大厦、百步坡等与之相关的地名和微弱起伏的地势。但因园主袁枚的缘故,留下不少关于随园的文字和图画记载,为研究随园的植物景观特色提供了可能。

3 随园植物景观分析

3.1 园林空间布局

根据袁枚《随园图记》[4],全园游线可分为3部分,北路、东路和西路(图3)。随园建筑、景名共53处,北路包括27处,与植物直接相关的有8处;东路包括18处,与植物直接相关的有7处;西路包括8处,与植物直接相关的有2处(表1)。

3.1.1 北路

北路游线以园居建筑为主,体现随园的实用性,植物以点缀为主。

自柴扉入园,穿过竹林小路进入院门,门前4棵梧桐对植耸立,暗示即将从喧嚣闹市进入一片城市森林之中。以小仓山房为主体的庭院,藤花廊、藤花架相对而立,一株老藤,“蟠旋出户而上高架,布阴满庭”[4]。夏凉冬燠,“檐外老桂凉荫蔽日”[4],隋园保留下来的老桂,枝叶繁茂,凉荫匝地,“顿令三伏忘暑”[4],是植物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南台之上,银杏高逾百尺,“大四十余围,翠干拂天,清阴匝地”[4],老树本就名贵,银杏因生长速度缓慢,更显珍贵,“筑室其下”[4],清荫纳凉,凭栏远望,尽显“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雅趣。嵰山红雪,嵰山,意为嵰州之山,借指仙山,杨慎《凤赋》诗中云:“吸昆邱之琅霜,吞嵰山之紫露。”红雪,喻指枝头红花。胡祗遹《阳春曲 春景》曲云:“几枝红雪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仙山之上,海棠绽放,如“天孙云锦挂向窗前”[4]。“花中神仙”西府海棠与嵰山搭配,寄托了园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小眠斋丹桂绿蕉环绕,芍药满台,远绝尘嚣,幽静美好。园子最西端,一片梅林掩映下,山椒构亭,曰香雪海,“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对植物色香姿的赞美,无不蕴含着人的情感,园林根据植物巧妙搭配的同时也是“以景写情”的过程[1]。

4 《 随园访胜》Visiting to Suiyuan Garden

5 《 随园图》Suiyuan painting

随园北路游线,因其建筑的实用性,植物占比虽不是很大,但少而精,特置老桂、老桐、老柏营造特色景观的同时,给人以时空的联想,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具深远的意境。尽管当时没有“生态”的说法,但园主对老树的保护与利用却传达出对“生态”的尊重,是对“三境”中“生境”的最好表达。

3.1.2 东路

东路游线开始于水精域外的小径,“迤逦至嵰山红雪间下坡”[4],到达第三层阁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处复道相连,连通北、东、西3条游线,是园中的“交通枢纽”。由此东下坡至群玉山头,完成了东路游线实用建筑至景观建筑的过渡。

群玉山传说是西王母的住所,如仙境一般,“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清平调 其一》)。群玉山头许是园主与其女弟子吟诗作对赏景之佳处。玉兰海榴、朱樱兰蕙、红蕉牡丹,植物气氛轻松活泼,再次提示建筑功能的转换。继续东下至桃花堤,沿堤桃红柳绿,一派春的生机。桃花堤的植物配置与现代园林中“间株垂柳间株桃”营造水边气氛的做法相得益彰。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以“原潺夷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描述春季水边的田园景象,红桃是田园生活的象征。“柳间种桃”不仅指桃红柳绿的春季色彩,也是一种生活情趣的暗示。“山白桃花可唤梅,依依临水数枝开”,水边种桃亦可营造似梅的效果,与香雪海梅林遥相呼应,暗示园主人品格高尚。

随园东路游线,在建筑功能上完成了实用性向景观性的转换,植物的配置也从孤植、对植到列植、丛植直至群植。植物的搭配反映了空间的变化,也暗示了不同空间的使用功能。

3.1.3 西路

西路游线经桃花堤,穿过竹林到达水西亭,“万竿修竹,两岸芙蓉”[7],“藕香熨袂,鸟语留人”[4]。过吊桥后,穿过幽暗郁蔽的丛林,到达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人工假山—神清之洞。“穿洞东出,楸桂回合,奠堂于中央,曰小栖霞……后临深潭,四时不涸,曰澄碧泉。上有五鬣松……石隙杂莳秋卉,木芙蓉尤甚……号曰芙蓉屏”[4]。此处是园中给人心理感受最幽深的区域。澄碧泉因水面窄而深,颜色偏暗,旁边的五鬣松呈深绿色,泉边围以茂密的幽兰,再加上南侧小栖霞和北侧芙蓉屏对光的遮挡,整个空间更显幽暗静谧。由南山向北,湖的空旷明亮衬托了此处的幽静,一明一暗,一空一满。过水西亭,园主利用植物搭配营造逐渐郁闭的空间,穿神清之洞而出时达到高潮。再回小栖霞,继续向前,又豁然开朗起来。但竹篱的围挡隔绝了大的水面,不至于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反差,植物的配置也逐渐由密变疏,直至到达群玉山头,开阔的水面才又重现在眼前。

随园的西路主要是对北路和东路游线的补充,植物搭配营造的空间变化最为明显。自南山下,过吊桥至再回到群玉山头,空间呈“舒朗—郁闭—舒朗”的渐次变化,澄碧泉区域最郁闭,里湖外湖最舒朗。

3.2 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3.2.1 植物种类与分布

植物因具有生命力而区别于其他造园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同时也能记录变化,是场地文脉最直接的传承方式,例如老藤、老桂等。恰因于此,植物最容易遭砍伐或移栽。随园自建园起经历了“一造三改”[5-6]4次大规模的建设、修改和完善,由于资料有限并不能准确地考证每一次建设具体做了什么工作,植物有何变化。因此关于随园植物景观的相关讨论,是基于现有资料中出现的植物种类进行的。

首先搜集与随园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鉴别筛选出与植物景观研究最相关、最可靠的原始资料作为依据。主要分园文[4,7]、园诗[4]和园图(即园林绘画,图4、5)[8]3类(表 2)。

对上述资料中出现的植物进行统计,能确认的植物种类共23种(图6),乔木有14种之多,分别为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桂(丹桂)、松、柏、楸(Catalpa bungei)、海棠、银杏(Ginkgo biloba)、梅(Armeniaca mume)、玉兰(Magnolia denudata)、朱樱(Cerasus pseudocerasus)、柳、桃、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和海榴(Camellia japonica);其余为灌木、藤本、水生植物等,分别是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芭蕉(Musa basjoo)、红蕉(M.coccinea)、紫藤(Wisteria sinensis)、芍药(Paeonia lactif l ora)、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芙蕖(芙蓉、菡萏)(Nelumbo nucifera),竹子在园中也占有很大比例(表3)。

表2 资料分类Tab.2 Data classification

6 随园部分植物分布图Distribution map of plants in Suiyuan garden

3.2.2 植物栽植方式

3.2.2.1 植物与建筑

王欣[1]将植物与建筑空间的结合造景总结为3点,分别是补充建筑功能、和建筑构成画面以及和建筑生成意境,这3个方面在随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在补充建筑功能方面。陶渊明在《拟古》诗中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描述种植设计补充建筑功能的恰当做法:堂前密植柳树用以蔽荫,窗下植兰不妨碍通风光照,而且可以随风飘入兰香[1]。随园穿修竹,入大院,4棵梧桐对植耸立其中,空间严肃有秩序感,强化了院门的提示作用。同时,梧桐引凤的传说暗示美好寓意。《晋书 苻坚载记》载“坚以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随园入口处的竹与桐,满足了凤凰“栖”与“食”,传达园主高尚的品格与节操。

2)在和建筑构成画面方面。植物和建筑相互掩映,增加空间层次感、软化建筑线条、丰富建筑立面,同时植物的色彩、香味、声音等也赋予建筑生命。小仓山房庭院中,藤花架和藤花廊的搭配弱化了小仓山房的体量,老紫藤遒劲的枝干,淡雅的色彩也使僵直的建筑立面线变得柔和而富有生机。小眠斋桂花浓郁的香味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安静。

3)在和建筑生成意境方面。通过楹联、匾额等融汇室内外空间意趣,构成意境。古柏奇峰小院,“高不盈五尺”[4]的璎珞柏孤植,虬曲心空,苍藓如鳞,上生嫩条翠叶,旁置一石,“玲珑如静女”[4],俨然一幅画,与匾额融为一体。小院有古意,亦有画意。

3.2.2.2 植物与园路

中国传统园林常在道旁列植特定的植物引导游览,并和道路、环境结合形成景观[1]。随园亦不例外。入柴扉,修竹夹道,形成具有引导性的空间,路的尽头耸立着4棵梧桐,不禁让人联想到“凤栖梧桐”。几丛修竹,无须过多修剪,便可在既定的环境中满足实用与造景双重功能。

3.2.2.3 植物与山

随园自然山地条件优越,北麓建筑依山就势,植物随建筑形式采用孤植、对植、列植的手法,造景的同时又兼顾建筑采光;南山以植物群植造景为主,注重整体气氛的营造,不过多人工干预,保留真山的意境与氛围。竹木交荫中的半山亭,结柏而成的柏亭,竹林围绕的山上草堂和天风阁。南山倚借山林造景,不仅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繁密葱郁的林木亦可衬托出园主的隐逸情调。

3.2.2.4 植物与水

袁枚在《随园五记》中写到“余离西湖三十年,不能无首丘之思。每治园,戏仿其意”[4]。随园的“水”是对故乡杭州西湖的拟写,景点、植物景观也同样仿写西湖,桃红柳绿,“藕香熨袂,鸟语留人”[4]。但西湖是公共园林,随园是私家园林。纵观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几乎未出现过以桃花为主景的景点,更别提和袁枚一样以“桃花”命名的景点。这可能和桃花的文化意蕴—“以花寓美人”有关,它与文人清高、淡雅的性格不太相称。桃花堤、鸳鸯亭许是袁枚好色的佐证,同时也再次表达袁枚随性洒脱、不拘小节、不受世俗束缚的性格。

4 总结

随园的植物景观,从植物选择到植物与建筑、山水、景点的结合都体现了“生境”“画境”“意境”三者的融合统一。笔者通过史料的搜集,对园文、园诗、园图等资料进行解读,从“三境合一”出发,结合袁枚自身的性格特点,对随园植物景观进行探讨,梳理总结出随园植物景观特色如下。

表3 植物位置及相关描述Tab.3 Plant locations and descriptions

1)植物品种丰富,配置方式多样。随园中可确定的植物有23种,乔木达14种之多。在植物的配置方式上,北麓功能型建筑依山就势,植物随建筑形式,以孤植、对植、列植为主,结合建筑立面展现老树苍翠遒劲的姿态美;水边沿堤,间株桃柳;水中芙蕖菡萏片植;南山以植物群植营造意境为主,不过多人工干预,保留真山的意境与氛围。

2)植物功能多样。园中植物除具造景功能外,还兼提示建筑功能和空间转化的功能。自北向南,建筑功能从实用性向景观性转化,植物的栽植方式也相应由孤植、对植、列植向群植转化。

3)植物经营上体现“生态学”的思想。袁枚充分尊重场地现状,对场地中遗留植物不是盲目的砍伐换新,而是充分的保护并利用。如保留银杏,筑室其下。

4)利用植物自身的人格寓意,引用凤栖梧桐、仙境仙山等,传达出园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如修竹夹径,梧桐耸立;嵰山红雪与西府海棠等。

5)植物造景的同时传达生活的情趣。水边间株桃柳,“原潺夷绿柳,墟囿散红桃”,美景与田园同在。

随园植物景观“三境合一”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崇尚自然的本真之美,超越自然的艺术之美,感悟自然的理性之美[9]。其植物景观配置与景观营造手法值得现代植物造景借鉴与创新。

1)在生境方面,还原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美[9]。如北麓功能型建筑依山就势,植物依建筑布置,保留古树,尊重场地;南山不过多人工干预,保留真山的意趣与氛围。

2)在画境方面,经设计师的提炼和加工使自然之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9],通过巧妙的搭配使植物景观展现旺盛的生机和自然的活力[1]。

3)在意境方面,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意境”源于历史的积淀,归根结底是对历史的态度。园林造于时势,其意境的内涵也应与时俱进[10]。如随园继承了隋园留下的老树,并使其有了符合随园的全新意义,因树为屋,随性洒脱。

注释:

① 图1引自百度百科;图2由王芳绘;图3和6由王静煜、王芳绘;图4引自参考文献[8];图5来自南京博物院藏品。

② 表1、3根据参考文献[4]、[7]总结整理所得;表2由作者整理。

猜你喜欢
园主随园袁枚
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10周年学术论坛活动掠影
袁枚
关注性情 求新求变——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袁枚的高帽子
随园捶虾
还原
随园·袁枚
生活的三个秘密
刺柏
康熙御笔点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