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持续增收的应对措施再探讨

2019-11-30 13:07何三渠
经营者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城乡农民

何三渠

摘 要 近年来,农业发展遭遇瓶颈,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已对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及消费水平提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切实有效地持续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稳定良性发展,已成为国家层面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具有普遍共识的思路包括加大基础建设投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集体经济、转移劳动力、政策扶持等等。本文就此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 农业 增收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减变化及其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这一变革性举措释放了农村巨大的生产力,大大地激发了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了农产品的快速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第二,农村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对农产品收购市场管制的解绑放松。市场放开,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升,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及有效配置,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和针对性,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农用工业品价格的限制政策,控制了工农产品“剪刀差”,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带来了实惠。

第四,农村金融、农村信贷的政策支持。这对于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促成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五,重组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劳动力分工分流,允许农村发展,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式自主创业、家庭特色副业、零售业、微型电商业以及外出在打工在内的多种经营,以此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及渠道。其中,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路径。

第六,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闸门突然开启,市场及消费的饥饿洼地为农业爆炸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此时的市场由卖方主导,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旺盛,基本上是供不应求,这为农民快速增收提供了条件。

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速整体明显趋缓,特别是到20世纪末,已出现连续多年收入增速下滑,个中原因主要如下:

其一,城乡改革不同步且农村改革滞后,如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劳动力流动机制、城乡等级差异等,严重制约了农业快速发展,限制了农民增收空间;

其二,相关三农政策不合理、滞后甚至缺失,如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下降,增收后劲乏力;

其三,非生产性支出偏大,特别是非均衡城乡公共产品、基层官员的贪腐等制度性成本代价,加重了农民负担;

其四,乡镇企业发展趋缓,农民非农收入增加难以为继。乡镇企业作为农村改革开放的特有产物,对分流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进农民创收,作用重大。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竞争加剧,其固有的弊端及短板如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重生产乏管理轻市场等逐渐显露,并被逐步收购、改组、重组或淘汰,农民增收大幅度降低;

其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产品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家独户的家庭小规模作业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信息闭塞、技术缺乏、管理营销薄弱、资金保险缺失,农民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增收困难加剧。

总之,导致我国农民收入增减起伏变动的种种因素,大多与体制政策、产业转型变迁、基础设施、生产资料、城镇化及市场等环境的变化密不可分。

二、努力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措施

(一)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农村交通、能源、通讯、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不仅直接降低了农村抵御各种自然风险的能力,而且严重影响到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因此,增加农民收入,政府务必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基础,强化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破除“三大瓶颈”——农民交通便捷出行瓶颈、农村接轨外部世界瓶颈、农产品快捷流通瓶颈,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包括机耕道、可再生能源、农网改造、节水灌溉、肥力、土地综合整治、病虫害防治、土地改良等,同时就集体经济的闲置设施及资产加以改造维修及充分利用。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力度,改革农业的投融资体制,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吸引社会民间资本特别是城市资本投入农村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政策支持倾斜。

(二)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培育多元经营主体,形成发展生力军

逐步实施规模化、市场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引进实力企业,实施土地流转集中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示范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效益农业产业带及基地建设,推进养殖业示范园区和养殖基地建设。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农产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种养、加工、流通、储藏、销售、品牌塑造及服务产业衍生链。通过推进重点产业化项目,以点带面,着力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具有品牌识别度、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涉农龙头企业,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电子商务与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開放农业生产要素,打破城乡壁垒,实现经营主体对各要素的自由优化配置。

积极引导扶持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农业组织化程度、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促进规模生产经营方面,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作用,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三)实施“农业+”战略,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

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实现农业跨界发展、延伸发展,如“农旅融合”“农文旅融合” “农业康养结合”“农工融合”等。针对我国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广泛特性,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休闲旅游及乡村深度体验游,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个性化旅游服务精品示范区,推动农业和旅游业、加工业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

同时,实施“三产互动”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率,特别是特色农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转化,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四)建立健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保障体系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失,抗风险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市场经营保险保障体系,确保我国农业发展稳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五)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减少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的成本费用;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城乡市场信息畅通,将市场风险减到最小;三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分流及转移。

(六)大力培养现代农民,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构建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职业素质。转变农民“等靠要”观念,树立商品、市场、营销、竞争、品牌等现代意识,激活农民开拓创新、脱贫致富的原动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配备高质量的后备力量。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城乡农民
耕牛和农民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民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城乡一体化需要公平正义的制度变革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
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