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阈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

2019-11-30 04:07谢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生

谢娟

摘 要:在如今的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美丽中国的角度下对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进行培养,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至关重要,无论是对其个人发展还是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或是对整个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针对美丽中国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的进行深入的理解,探求两者本质的关系;以此对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评析,之后对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把握进而提供可行性的对策,以达到对环境道德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美丽中国;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

一、美丽中国建设与环境道德教育

随着雾霾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气候突变等问题的日益突显,十八大报告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出发,赋予了“美丽中国”这一概念鲜明的时代内涵。“美丽中国”从多个角度体现社会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美好社会的建设,创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1]。而谈起美丽中国的建设不由得就想到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说生态文明的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美好中国的美好夙愿,代表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环境危机也同样是一种环境道德教育的危机,只有环境道德教育搞得好环境问题也随之不断地好转,换言之有了系统的大学生环境道德的意识那么解决环境问题也就提供了人力思维指导。在万千的世界中人起着主导作用,发挥人这一理性动物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而作为大学里的大学生要成为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色人才发挥绿色作用,最大优势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纳入“十三五”规划,首次纳入五年计划。习近平在常委会见面会中讲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在2017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同样是要青山绿水的重要体现,美丽中国的建设包括着生态文明的建设,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人力的参与,环境道德又是我们所不得不提及的名词。

道德体现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能够体现国家风貌的一种上层建筑,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之中认为道德这个名词只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于道德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却是一个几乎的零点。当社会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人们意识到社会的道德与环境不无关系,随之而来环境道德这一名词出现,环境道德是指人们在环境保护、改造、发展和建设的实践中,对自己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一种自觉的反映形式和所持的态度,是人在思考与处理环境问题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在社會中我们的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学校的教育,而在环境道德的学习过程中也应当像吸取知识一般,通过学校教育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的对学生进行灌输与教化使在理论层面在思想的高度确定标准,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就有了一定的行为准则,学校再加以引导、加以规范环境道德也会顺其自然的形成。环境道德是一个新的名词在中国的发展也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环境问题的不断严峻要求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意识,形成系统的指导方略。但环境道德教育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也是相互统一的,环境道德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从基本理念和具体实践两个方面对环境道德教育进行理解和把握,理论指导着实践。1960年代后期环境保护的知识是在美国的一些高校开始被讲授,1970年《环境保护法》被颁布,这一颁布是的社会各界对此反响可大,各种关于环境道德教育的概念不由得就产生了出来,但是在中国我们还没有形成唯一的对环境道德教育的概念。美国是最早制定《环境教育法》的国家,该法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是:“环境教育是指关于人与其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之间关系的教育过程,包括人口、污染、资源发布和消耗、保护、运输、技术、经济效果以及城市和农村计划同整个人类环境的关系。”[3]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环境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一般来说环境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对道德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指导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从而用道德教育来对社会的生态环境进行实际的指导的,体现国家生态环境意志的一种知识性与实践性相互结合的活动。

二、美丽中国视阈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评析

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开始被重视,绿色校园环境被提上日程不仅仅体现在校园环境的美化中还体现在和谐校园的建设包括着校园的精神文明的建设。随处可见的是校园垃圾桶的设置而且着重重视着垃圾的分类回收,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被规划的日益增多,在夏天里绿意盎然空气清新慢慢的逐步的告别着雾霾天气,通过显眼的一个个横幅还有广播的宣传广告栏的惊心设计,人与自然慢慢的体现着和谐,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生态文明的建设止于观念,认识还是比较浅薄,对于行动来说更是止于扔垃圾到桶,吐痰到纸......

中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于2013年启动了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调查数据显示,专科或本科、硕士及以上两类高学历群体的知晓度得分比其他群体平均高出1.5分以上[4],但是再看践行度却是所有践行者中最低的群体,知与行不相统一,环境道德教育不仅仅应该在思想落实而且更应该体现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马克思曾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5]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人是无法脱离社会和自然而独立存在的,人类要想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得顺应自然环境的规律,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美丽中国”的建设,而对于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来说是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实现人与环境的双赢、共赢。

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还处于“青春的懵懂期”还未形成独具特色的一个体系,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教研团队,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环境道德教育标准机构,同样说就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具有我国的民族特色,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与可操作性。而非使得这种教育只注重灌输式而不注重其方式的可操作性,进而使得环境道德教育的发展相对滞缓,而与我国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在我国的国家体制中注重监督与被监督,美丽中国的建设在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中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似乎不是那般的强烈与双向,只是一味的单向性的活动着,社会中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就如狼孩悲惨的遭遇一样,如果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我们每个个体将无法存在下去,故言之处在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生活中应当用环境教育的理论团结起来改变境遇。

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在学校求学期间真正能够“甘愿坐冷板凳”的人越来越少,逐利心理则强些,在思想上大学生以及高校教育工作者没有认识到形成正确生态文明环境道德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大学生的培养主要放在了学习和成长成才,而导致环境道德意识淡化,正所谓“先成人后成才”。

三、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对策

(一)加大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意识的宣传力度,建设“美丽中国”

以“绿色”为基底促发展。我们要发展,更要“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创建绿色校园绿色社会,引导各各个院系,班级,学生参与其中,共同行动使意识深入人心,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对生态整体绿色发展的推动。成立相应的社团携手各个成员为校园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如今的社会是互联网交错的时代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或多或少的受着它的影响,建立自己的官方的校园环境道德教育的网站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潜移默化、深入人心,引导大学生了解、树立环境道德意识,从而能自觉不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或大或小地对保护生态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建立独立且系统的中国特色的环境道德教育意识团队

1997年1月,发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年)》,明确指出“大学也要开展环境教育,并且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师范院校要逐步把环境课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国家在政策上对其进行了落实但是在高校中的建设还是不足够的完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依然存在,树立正确的观念,需要教师的引导开设环境道德课程也是至关重要的,应当不断地丰富这一教育的內容,拓展各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建美丽的家园。

(三)培养绿色人才,建设美丽中国

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院士曾讲:所谓“绿色大学”,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各项活动中,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应当坚持”绿色大学“的建设并体现在方方面面,绿色大学的建设中应当有重要的环节就是绿色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培养绿色人才是建设绿色大学的基础。而绿色人才的培养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大学生应当作为绿色校园的建设者,不仅是从思想上提高觉悟更应当是在实际行动中将此落实下去。

(四)监督与被监督相互配合,双向活动

众所周知,监督的本质要求主要表现为监督主体的独立性、监督对象的公开性、监督关系的对等性、监督手段的强制性。有效的监督具有督导教育的功能、防错纠错的功能、政治参与功能和惩戒功能。借鉴监督与被监督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吸收与被吸收的成果,在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不仅是通过教与学之后卷面考察的方式来测量大学生是否具备着社会所需要的环境道德意识,而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的来考察吸收与否,比如参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收益成效,心的体会的考量,亦或者是通过学术型的各种研讨会去吸取精华来补己之短,监督的主体是校方,而被监督者则是学生,监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而不拘泥于一种,而学生也是通过校方的监督来行使自身的权利来监督校方。

总而言之,在当今的社会人们过分的追逐经济利益而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一社会现象带来的后果,国家各界都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也应当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坚决学习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用理论的武器武装头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添砖加瓦,小爱聚成大爱,小家成就大家。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35,36.

[2] 习近平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7-10-18 11:40:24新华网

[3] 曾建平:试论环境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5期。

[4] 国家环保局宣教司教育处编:中国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5] 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新形态”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