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

2019-11-30 04:07张冬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6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本质特征实现路径

摘 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本质特征入手,在分析“文化”属性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高校的实现路径,以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本质特征;文化属性;实现路径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党中央针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的策略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发“以文化人”的重要性,并把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联系在一起。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持续的关注热点。

作为传播文化、培养人才重要阵地的地方高校,落实并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树立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本质特征

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文”与“化”二字最早连用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指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对人施以文治教化,培养有教养的人。在这段表述中,第一次强调了“人文”“化成天下”的教育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意义。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往往被动地接受教育。而“以文化人”之“化”是润物无声的教化、感化和化解,是濡染浸润,它藏而不露,柔和而不生硬,它既不是政策法规,又不是技术性的手段;教育者用适当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通过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化教育内容,从而达成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目标。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过程具有潜隐性和渗透性的特征。它重在由微而著的渐变渐化,通过渗透、体验等方式,将受教育者置于文化的濡染之中,从而淡化了灌输式教育易于带来的生硬感和抵触感,受教育者在感染与感动中,容易激发出内在的接受和践行教育内容的热情,从而理解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远离和摒弃错误的价值观。

二、“化人”、“育人”之“文”的属性

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中,文化既是基础,又是与育人的方式、载体、对象连接在一起的媒介。文化的选择决定着化人、育人的方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前提,实质上就是用什么样的文化来化人、育人的问题,因此,界定“文”的范畴,研究新时期背景下的“文化”属性,是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孕育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而且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吸收。比如,兴亡有责的爱国情怀,正直诚信的人格品质、以民为本的仁爱思想、和合大同的价值观念,所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已然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和追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头活水,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作为育人重要阵地的高等学校,更应该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要以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一代代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浸润下健康成才。

(二)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全面从严治党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同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说:“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毋庸置疑,革命文化产生于几代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是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晶。自“五四运动”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中,形成的不畏牺牲、乐于奉献、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共同构筑了革命文化的重要特质。这些革命文化特质是当今时代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它融入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并且借鉴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上述三种文化产生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蕴含着我们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三种文化源远流长而一脉相承,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现路径

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对象,从教育内容到教育载体,“化人、育人”的各要素互为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载体和路径,寻找“化人、育人”的依托和落脚点,让“文化”的内涵充分地表达和渗透,让“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落到实处。

(一)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

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第一阵地,充分发挥各学科知识的育人功能是“以文化人”的首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個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首先,充分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科类课程的生力军作用。落实课程思政,思政课责无旁贷。“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地位和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担当。赋予思政课高质量、吸引力和时代感,是摆在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此外,《大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社科类课程,同样要承担起培养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关怀的重任。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与社会的成果积累、经验总结,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具有教化人、引导人的作用。人文知识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丰富充实人的精神世界。人们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可以内化为自身的稳定的内在的个性品质,并生成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其次,任何课程都有育人功能,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能够并且需要融入到自然科学、专业课程之中。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尤其是要融入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自然科学蕴含的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勇气……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启迪。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必将与人文社科课程所赋予的精神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共同发挥“文化”的“化人、育人”功能,真正地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下,在特定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文化。对一所大学而言,校园文化是这所学校人文传统、精神底蕴和学生风貌的具体展现,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行为方式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也是“以文化人”的平台和载体。

校园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呈现,文体活动可以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实现学生对文化的需求。要积极开展富有思想性、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活动;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加以价值引导,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内化教育内容,进一步认知和反思自我。因此,我们要找准育人内容与文体活动的一致性,通过校园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化人”、“育人”的目标。

(三)搭建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生活在多媒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是伴随他们成长的最熟悉的环境之一,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于网络的影响。然而多元的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高校要搭建起激发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正能量的平台,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技术能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借助图片、声音、动画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开放的、互动的氛围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实现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寻求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方法,从而开辟文化育人的新领域,使网络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四、结语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种特殊的育人形态,它的实现过程,是受教育者用自己的生存方式及其表现形式教育自己,是一种“自我教育”。然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一个能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合力推动。高校“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在于通过优秀文化对人才的教育,促使人才形成对文化的认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最终形成“以文化育人才,以人才荣文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松友,李雪.坚持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1-5.

[2] 王振.论以文化人的意蕴与整体性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7):47-51.

[3] 立德树人,习近平强调办好这个“关键课程”[N].新华网,2019(3).

[4] 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N].光明日报,2019((1).

[5] 林洁.以文化人的人文之维[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2017(6):131-13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地方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81000SZ)。

作者简介:张冬梅(1970- ),女,长春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本质特征实现路径
挖掘本质特征 建构核心素养
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什么——读《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有感
论文化自信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