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复兴:一种生活方式

2019-12-02 04:27唐博
看历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常服雅集汉服

唐博

十多年前,如果将汉服作为常服穿上街,多半会被人目之为“奇装异服”。

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汉服作为常服已经“见惯不惊”,习以为常。

先来看一组数据:来自网上销售和线下实体店销售的统计表明,目前全国汉服市场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超过10亿元。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家,到了2019年则增至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指出,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增长人口。

在武汉的城市产业规划中,明确将汉服产业的产值目标提到了千亿级这个庞大的数字上来。综合汉服出现率、汉服店、组织人数、汉服活动次数等而得出的汉服普及率前十的城市中,西安、南京、成都、苏州、杭州前五大城市都是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名城。而在另一项“汉服零售”城市排名中,依然有上述十大城市,成都则超过西安和南京,成为汉服零售第一的城市。

在成都“汉服一条街”上,一家汉服店,投资二、三十万元几个月收回成本已经不是行业秘密。依傍著名的武侯祠、锦里和宽窄巷子、杜甫草堂等公园、园林、街巷等人文景观而营业的汉服店,常有单日销售过万的“传奇”。在苏州,著名景点虎丘自上巳节汉服迎春会举办以来,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汉服雅集的圣地,而平江路上的汉服店则成为那些身着汉服逛园林的游客们,体验别样苏州风情的当然之选。

如今,在地铁站,在商场,在图书馆,遭遇穿汉服的人已不算稀奇。即便是在街头小食店,我们随时都可能和一两个穿汉服的人拼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城市的大街小巷尽是“穿”越而来的人。

漢服时装秀

历史的必然

对这场席卷而来的“汉服”热,学界其实早有预见。清华大学教授、学者肖鹰认为,“汉服热”绝不是异军突起,而是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而兴起的,是一场伴随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汉服热”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必然,是当代青年文化自信增强的一种表现。在这个“历史的必然”之下,所谓古装影视剧的助攻,只是“汉服热”诸多因素中的表面现象。

这个“历史的必然”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汉服极大地满足了当代青年的个性需求。很多汉服爱好者表示,现代汉服既能很好地满足其对于高雅审美情趣的需要,又能借助于服装,凸显其个性。某种程度上,汉服已然成为当代青年个性化选择的独特象征。

社群同袍的推动同样功不可没。国内的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种汉服社团。借助于这个社团,大学生们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名为“同袍”的APP,下载和经常使用、以此获取汉服雅集活动信息的,也大多是在校大学生。“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从《诗经》里流淌出来的这句深情而优美的诗句,配上APP里随时更新的最美汉服摄影展示作品,让汉服爱好者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

不仅是中国大学生,外国留学生也同样被服章之美的汉服所吸引。在桂林留学的英国学生若昕(中文名)看来,汉服呈现出来的华丽繁复之美,更符合中国人的东方古典气质,她相信,这种服装不仅中国人穿上好看,作为“老外”的自己穿上也好看。为此,她主动加入了大学的汉服社群。多次雅集下来,她不仅能成功驾驭汉服,还在同学们的指导下,慢慢熟悉了各种汉服的区别之处:汉风、唐韵、宋款、明式。常穿常新之后,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宋款。她将自己穿着宋款汉服的照片寄给英国家人,家人都惊呼:天啦,你真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古典美人。

一种生活方式

在更多资深汉服爱好者看来,身着汉服不是表演,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早已经超越了初着汉服时的不方便,而让身着汉服成为了日常的生活场景,其对汉服的自如掌握程度,俨然就是古人穿越而来。

夏虫不可语冰。在这些汉服常服者们看来,汉服常服的妙处是“只可自愉悦,不堪说与君”的。至少,在舒适度上,汉服并不亚于日常的休闲服。女装汉服,在夏天穿齐胸襦裙,不仅长袖防晒,因为质地薄透的缘故,还比纯棉的衣服更凉快。

即便是稍微凉一点的天气,也不影响汉服的常服化。一个在汉服圈公认的认识是,汉服和时尚服装的混搭,反而产生了别样的美感。入秋之后,在上襦外面加一件半壁,防寒保暖,既不影响行动力,还特别好看。而身着几百元的汉服,背一个上万元的奢侈品包包,在很多女生看来,不仅完全没有违和感,还似乎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

在传统形制之上,让汉服穿出时代的感觉,生活的情调,这是汉服变通者的时代观念。尽管此举不免受到传统形制坚定支持者的反对,但由于有强大的生活方式支撑,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严格坚持传统形制与积极融入当代生活,正在成为汉服常服化的一枝两花。孰是孰非已经不再重要,时代环境下的变通方式形成强大生命力,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

由此,我们需要在几千年的华服历史里,找到日常生活的时空对位:汉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无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延续。汉服,不仅是中国人的生活载体,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被带动的“周边”

桂香时节,在上海宝山区一个普通的单元房里,主人栖墨身着改良后的宋款汉服,从自己的收藏柜里,一一请出收藏的四件宋盏,准备点茶雅集,以此迎接远道而来的同好。

在他的书房和茶室里,无数大小雅器充盈柜匣和博古架,让人仿佛置身宋时的文人空间。少顷,身着各式汉服的客人陆续来到,栖墨沐手焚香,清洗宋盏。而夫人则盘起了发髻,插上了漂亮的发簪:早在几年前,她就开始做和汉服周边相关的首饰销售。夫妻两人一唱一和,由此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像这样的一个身着汉服的点茶雅集,隔一段时间就会在他们家里举行一次。

客人入座后,宋人的点茶场景,就这样在现实中真实展现。

在栖墨看来,很难说是汉服带动了宋盏的收藏,还是宋盏的收藏带动了汉服。它们各美其美,相互成全。但一个很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们彼此谁也离不开谁。“不着宋款汉服做点茶,总感觉哪里不对劲。而点茶不穿汉服,喝的也不是那个味儿!”

而对那些没有身着汉服而来的朋友们而言,由于仪式感的缺乏,总会有一种“误入”的感觉,下一次雅集,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汉服的准备。“无形中,这又成为了一种有效的带动。”栖墨说。

每一次雅集之后,栖墨都会用典雅的文言文,将雅集的过程、朋友们的着装、交谈的内容等记录下来。积久成帙,一本题为《江南记》、主要记录自己与朋友汉服雅集生活的小品文集已经渐渐成型。

在栖墨夫人看来,发簪等首饰的销售激增,显然是汉服带动的周边效应。从她的首饰店的销售数据可以看出,用来搭配日常汉服及汉元素系列的古风首饰中,发簪排第一,而各式璎珞也很受欢迎。男士的汉服周边,则以玉带和扇饰为主。目前,一个庞大的汉服周边产业正在逐步形成,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带动整个汉服销售的重要因素,而那些出于收藏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汉服周边,则显然小众得多。

当人们对于扮美的需求越来越大,扮美的供给自然也会越来越大,而且会越来越精细。抛开那些汉服热原因的表面分析,进入扮美供给的精细化内核,我们会发现,汉服所特有的形制美和色彩美以及扮相美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的发展和接受史,其实也是中国人的生活史。只要中国人对美的欣赏和接受还在,汉服就会一直在。甚至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汉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就会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穿”越千年,重新热起来的汉服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本期“封面故事”从汉服热这一现象出发,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服饰文化,对当代汉服时尚作为传统文化回归现象中的个案进行历史考察,并通过发簪和宋盏这两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周边”在文化、历史和文学上的梳理,以期局部展现当代中式生活之美。

年輕人穿着汉服已是时尚

猜你喜欢
常服雅集汉服
宋代服饰“褙子”的形制及其功能考释
汉服新“江湖”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以衣载道·修身明德:中小学校服的价值省思与未来趋向
清帝服饰分类述略
1907年晚清学堂服制考
上台说汉服
上海雅集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