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如何提高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实效性

2019-12-02 14:16朱业标徐中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

朱业标 徐中收

〔摘要〕如何提高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实效性?必须把教师置于学生主体的视野之下,以引导学生主体体验为前提,积极开展“导入情境—活动探究—互动交流—感悟分享—拓展延伸”的体验教学。

〔关键词〕体验教学;课程实效;课程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2-0028-03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简称心育活动课)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是我们教师基于对学生主体理解基础上的师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当前我国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开设的状况,大致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 “心育活动课已被公认为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途径”;另一句话是“心育活动课已经成为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这两句话概括 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即发展性心理辅导虽然很重要,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心育活动课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它的目标不是传授心理学的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从中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毋庸置疑,但凡在心育活动课堂中,触碰学生情绪,激活学生心灵,引发学生不断成长的体验,不管是积极的情绪情感得到强化,还是消极的情绪情感得到宣泄和释放,都是课程良好效果的诠释[1]。刘慧贤[2]认为,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心育活动课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多大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

一、体验教学的界定与特性

(一)何谓体验

王一川在《审美体验论》中写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界定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在英语中,“Experience”可翻译为经历、阅历,也可译作经验,由经验获得知识或技能。而在教育教学中,体验作为师生互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应有两种基本界定:其一,体验(名词)是一种结果,它是主体体验,是主动的建构意义和价值生成,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和收获;其二,体验(动词)是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师生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感悟生命,学生的个性不断得到张扬和解放。

(二)体验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丰富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体验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是以体验为基准的教学理念。体验教学是在自由、开放的教学情境和关系中展开,师生以本真的生命投入其中,在课堂交往、互动中达到个体求知和生命意义的双重建构[3]。获得知识的方式有两种,即间接的认识和直接的体验,相对于前者,直接的体验和感悟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感性。徐文军、仲岚岚[4]的研究认为,体验教学就是学生主体用身心去感受世界的体验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科学运用。

(三)心育活动课的体验教学

教育部1999年8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2002年9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意义与原则、任务与目标、途径及方法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中小学心育活动课有它的专业性与独特性,强调过程的开放性、学生的参与性、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关注认知观点的生成性与多元化。它打破了逻辑严密和具有知识技能层级的学科界限,是一门以活动为主,重活动的全员参与,重活动的情感体验,重活动的师生平等对话,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活动课程。

何谓心育活动课的体验教学?心育活动课的体验教学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一般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吸收现代人力资源培训广泛使用的“体验式培训”和“教练技术”的精髓,研发的一种适于心育活动课的教学形式。心育活动课的体验教学,目的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富有启发和拓展意义的活动,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意识,并去体验、感受和内化,以提高心理素质。

二、基于体验教学的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实践

心育活动课的体验教学是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目标的。而“心理成长=体验 + 感悟”,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比较、分析与反思,从而提升心理品质[5]。中小学心育活动课体验教学的基本模式為:导入情境—活动探究—互动交流—感悟分享—拓展延伸。

(一)导入情境: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情境教学是心育活动课实施的常用形式,也是体验教学的起点。其创设的情境形式多样,可以是生活情境、实物情境、模拟情境等。首先,情境的建构应该“不缺位”,即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已经具备一些经验——过去在生活、学习中的感受或体验的积累。在心育活动课体验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出发,了解并尊重学生的经验并有效利用,才能确定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其次,情境的建构应该“不越位”,即还给学生体验学习的权利。学生的成长源自体验,不论刺激学生成长的外部因素什么——生活、学习、家庭和社会,只有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某种程度上进行了体验,成长才可能发生。再次,情境的建构“要到位”,即保证学生的体验富有成效。创设问题情境或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儿童情绪领域,唤起心灵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俗话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在心育活动课体验教学中,情境的建构应该是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过程,是全身心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感觉、感悟或体验,是对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各层面及各角度的过程与结果的综合感觉。同时,只有让学生意识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思维体验才会活跃,才能够生发出感悟和创造。

(二)活动探究:营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学生能否有意识自主进行探究,是心育活动课体验教学的关键点。在探究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主题——小组要讨论的问题、课题,主题要贴近学生经验,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否则,出现“学生关心的未必是教师预设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未必学生感兴趣” 这种情况,则难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与讨论。其次,还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比如设计一个学生个体力所不及、适合团体配合的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合作需求,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分工——什么活动,怎么互动,活动怎样过渡、深入,并保证他们能体验到小组讨论的成功和快乐。最后,要巧妙调整小组讨论的过程。第一,教师要在有限时间中选择组织小组讨论的最佳时机。当出现新的情境,当遇上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当学生意见相左且有争论时,当学生产生讨论探究的欲望时……对这些时机,教师要有效利用。第二,要实行动态分组。分组时,保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定期实现各小组成员互换、流动和小组内成员角色轮换,并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以保证有序有效。第三,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广阔的研究空间,保证组间、组内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形成互相信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三)互动交流:高效反馈,提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深度体验

心育活动课的体验教学,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自主探讨和尝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和体验的积极反应。在这个积极互动过程中,理论上,教师的 “反馈”应该是适时的,避免过度介入和喧宾夺主,只需要起到鼓励学生进一步分享、互动的效果即可。但综观现在的心育活动课,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似乎很不到位,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因为心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心与心交融的、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富有“生成灵性”的课。有效的交流反馈应该经过教师自己的分析、理解、判断、概括、加工,然后再表述出来。反馈的内容应该比原来学生给出的信息更精炼、浓缩、清晰,让其他学生明白发言同学表达了什么,也让发言的学生感受到被教师所理解。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学生发言背后隐含的情绪、观点的本质信息,用心去关注和理解团体中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并通过教师自己的语言、表情、姿态、语气语调、动作等来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将自己当前无法清晰表达出来的情感,转变成能更清晰识别和觉察到的一种情感线索和情绪体验,从而促进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自我探索。

(四)感悟分享:促动反思,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面对心育活动课感悟分享中的 “意外”,如有些学生会突然情绪体验失控,打开了自己尘封已久的内心,让心理老师既喜又惊。这时究竟该怎么处理呢?处理得好,会让课堂异常出彩;处理得不好,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永久性的伤害。此时,唯有促动学生反思,才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主体自我完善功能的发挥。可很多教师因为课堂活动以及分享的时间不够充足等问题,按照原定的课堂设计死板地走流程,匆忙地把学生的“生成”带入课前的“预设”,忽略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忽略了学生的分享、领悟和转变,从而错失了动态的教学资源和启动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改变和提升的契机。有些主体性教育论学者认为,教育虽然存在着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是其主旨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变的实践活动过程。因此,在每堂课后可布置小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上完本课后的反思和感受,并根据自己的疑惑,课后查找资料或小组讨论,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一步答疑,能够有效地促动学生反思并成长。

(五)拓展延伸:课后迁延,促进学生的反哺成长

在心育活动课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要基本达成“导入—活动—交流—感悟—拓展延伸”的结构模式并不容易。就一堂课而言,把前四个环节“做到、做足、做好”并不难,但真正检测活动实效的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却很难做到。如何做好同一主题的课后延续,如何达成从知到行的课后衔接,如何做好对个性问题的课后干预,如何开展反哺课堂的课内交流?关注心育活动课体验教学的课后延续性,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内化并运用课内感悟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回归课堂给予其积极关注与反馈,让心理课的效果得以拓展与深化,才能扎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主题活动系列化,强化同一主题的课后延续和同一主题课时之间的衔接,如“情绪”主题可设计为“情绪知多少—寻找快乐情绪—接纳消极情绪—习得调节情绪的方法”。在每一课时学习之后,布置一些能发挥“承上启下”之效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践行从该课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能使学生在践行的过程中觉察新的视角与問题,并带着觉察进入下一课时的学习。这样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感悟与思考会更加深刻而富有价值。同时,可结合课后学生的成长情况,从学生课后延伸活动成果中汲取有价值的资源,积极开展反哺课堂的课内交流——“我的心灵成长足迹”,以实现活动成效的优化共享。另外,要做好对个别学生的个性问题的心理辅导,并从家庭或社会层面,积极关注学生从知到行的课后衔接。

综上所述,关注心育活动课实效性的实现,必须把教师置于学生主体的视野之下,以引导学生主体体验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初始体验,开展“导入情境—活动探究—互动交流—感悟分享—拓展延伸”的体验教学,可促进中小学心育活动课有效性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安秀萍.关于心育活动课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2015(8):160-161.

[2]刘慧贤.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8-20.

[3]孙明英,陈伟.体验教学的课堂定位与实现途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73-175.

[4]徐文军,仲岚岚.基于体验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7(4):51-54.

[5]李洁.体验式心理活动课的实践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2(1):186-187.

(作者单位:1.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金华,321300;2. 浙江省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金华,3213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打造生动语文课堂探究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中的转化之美
体验教学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研究
体验教学,构建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一把利刃
体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探索
高中历史体验教学实施途径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做好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思考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体验教学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