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农村小学品德课堂资源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019-12-02 10:18凌永红
读与写·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核心素养

凌永红

摘要:林崇德教授在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他指出,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1]农村小学品德课堂的要点是要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该从重视怎样教学转向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从关注教学成果转向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凸显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成果”与“素养提升”的发展,进而达到从“教书”走向“育人”的教学目标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品德;课堂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6-0009-02

1.丰富农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到:课程的基础即儿童的生活。因此,儿童的生活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品德课程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意义。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十分重视礼仪和道德,因此对于学生道德情操方面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在《三字经》中就有提到“人之初,性本善”的语句;古代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也提到“德”才是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因此,在我们当代的品德课堂中,应采取多种资源拓展授课的渠道,丰富讲授的资源,还应重视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运用,这样才能使教学贴近生活,才能创设一个高效并且快乐的学习氛围,更好的促进农村品德课堂的进步,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核心素养对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一种学生必备的品德和为人处事的关键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这些能够满足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终身生活发展的需要。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的综合表现,也是每个人能够不断进步并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能力与素养。因此,我们当代小学品德课堂应以核心素养的标准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品德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教师授课时,应在备课的环节不断地与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相结合,争取做到品德教育与核心素养的要求密不可分,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更加生动更加高效。有了科学、规范的引导,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具备发展的眼光,才能让品德课堂发光发彩,让每一位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3.巧用农村小学品德课堂资源的策略

3.1 善于观察生活,丰富品德课堂教学资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教育同样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那么对于农村小学来说,他们少了城市中各种便利的资源,对他们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他们的校园。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留心观察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在校园中寻找可以为我们所用的资源。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思品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课程资源应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之中,应让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充分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无时无刻的学习。[2]这也十分符合核心素养对于教学的要求,在“做中学”,是目前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发展的大方向,这不仅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技能,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更满足核心素养的需求。

在统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二单元第五课讲的是《我们的校园》,本节课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校园探秘:观察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知道下课后可以到操场上跳绳、打乒乓球和拍皮球……还知道校园里有教学楼和综合楼以及少先队部室和饭堂,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不良现象,随地乱丢垃圾、大声喧哗、乱打乱闹等不文明现象来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学生的一双双慧眼才是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这也同样能成为品德课堂的教学资源。

3.2 提取阅读中有利于品德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

书本经过研究者精心地编写,其中可提取的知识非常的丰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对课内教材的分析,还应在课外教材的研究上下一番功夫。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中,不乏有许多可以提供给学生心灵上启事的内容,作为引导者,我们应该指引学生去深入思考阅读中体现出的优秀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学习成绩以外更急需我们做到的。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将自己置入到文本之中,体会人情冷暖以及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文本的学习中,明辨是非,塑造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教师来说,才是更重要的并需要教师不断铭记的。

例如在课外阅读故事《三朵玫瑰》的时候,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以及是非观,在讲授的过程中,应做到循序渐进并且循循善诱。开始介绍故事背景,是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学校当校长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拿走了。讲到这里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会如何对待小女孩。那么面对学生的众说纷纭,教师可以继续往下叙述。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大声呵斥她,而是俯身询问她摘下来这朵花要送给谁。这是小女孩将她奶奶病重,想要把这朵漂亮的玫瑰花摘下来给奶奶看一看,让她开心。那么这时候再向学生提问,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明白以下的道理,比如:面对事情时第一件事不是要发脾气,而是要弄清楚时间的缘由;小女孩的心地善良以及对家人的孝顺之情等等,这样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激烈的碰撞,核心素养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3.3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发品德课堂。

在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感官学习即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愿意主动的去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思考品德教育的内容,品味品德课程带给他们思想上和心灵上的碰撞。[3]只单纯的依靠课文的讲授,是无法完全达到小学课程中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时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使堂教学多样化,丰富化。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仅仅依靠单纯的书本知识传授,还可以通过促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亦或者采取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探究进而汇报交流的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教师还可以采取实地考察探究等各种方式开发品德课堂。同时,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应随机应变,制定出不同的授课模式以及方案来满足不同程度儿童的学习需求,致力于将学生打造成一个更出色,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试种一粒籽》中就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多样化。在进行这节课讲授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作业:带来一粒种子。在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种种子之前的准备:思考你要种哪个种子、种植之前你要做哪些准备、如何编写你的种植计划。在课后,在督促学生动手亲自种一颗种子,并填写植物成长记录图。这样的实践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快乐,还可以让他们知道每一粒粮食,每科植物的宝贵。

结语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下三方面:“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笔者认为这完全适用于当前农村品德课堂的教学规律之中。在农村略微缺乏教育资源的环境下,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各种社会资源,生活资源,让他们为学生所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将书本教育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在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让教育内容深入的牢记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切实的体会思想品德的内在价值,开阔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正确的核心素养。丰富农村小学品德课堂的资源开发途径,可以更加有效的将课堂主题与生活相结合,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其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并为他们塑造一个完满善良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

[2] 徐龙桂.例谈农村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创生[J].小学教学研究,2012(12):55-56.

[3] 马青海.开发资源,提高实效——谈如何搞好农村小学思品课教学工作[J].宁夏教育,2011(6):46-47.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核心素养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小学品德教学中感悟式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