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示范区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组织与实施策略探索

2019-12-02 02:43陈艳
读天下 2019年33期
关键词:语言活动幼儿园

摘 要:民间童谣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对于幼儿的发音、词汇练习、语言创造能力以及思维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民谣的重视力度,合理进行课程安排,促使幼儿健康发展。本文从民间童谣的特点入手,深入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明确毕节示范区民间童谣与幼儿语言发展的关系,从整体上进行完善,探索出符合要求的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毕节示范区;民间童谣;幼儿园;语言活动

一、 引言

民间童谣可以说是幼儿语言的特殊形式,对幼儿的语言能力提升产生较大的影响,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表达,融入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整体的优势,加强对民间童谣的重视力度,通过童谣强化幼儿的意识与能力,促使其健康发展。

二、 民间童谣概述

民间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由民间创编、并在民间口口相传的儿童歌谣,其内容有趣,琅琅上口,深受儿童喜欢,是一个大集体不断地创作着、传播着和修改着的歌谣。民间童谣本身就是特定时代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时代主题轮回更替,民间童谣在促进儿童品德发展、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民间童謠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教育价值研究,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的。将民间童谣引入幼儿园中寓教于乐,有利于丰富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课程,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体验传统民谣本身的旋律美,感受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艺术魅力,呈现出多种特点,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民间童谣其具有简单性,常见于日常生活中,简单易懂,可以是某一件小事,也可以是富含哲理的小故事,例如,《摇到外婆桥》:“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给我糖一包,给我果一包。少吃滋味好,多吃滋味少,多吃滋味少。”该首童谣叙事简单,促使幼儿回忆往事,通过简洁的趣事促使幼儿产生感恩之情,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民间童谣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以轻快的节奏感进行表达,并表现出口语化与韵律,实现通俗易懂。例如,《1、2、3、4、5》:“1、2、3、4、5,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1、2、3、4、5。”内容生动有趣,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三、 毕节示范区民间童谣与幼儿语言发展的关系

毕节示范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7.18”重要批示中指出的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任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将民间童谣应用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可以促使幼儿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感受传统民谣自身的旋律与魅力,丰富现阶段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课程,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民间童谣的应用可以促使幼儿的发音能力得到提升,充分发挥出童谣的优势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掌握语言的发音特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民间童谣还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通过童谣加深对事物的了解,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四、 毕节示范区民间童谣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分析

(一) 幼儿园应加强民间童谣的重视力度创新应用理念

幼儿园在进行民间童谣教学过程中,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充分发挥出民间童谣的优势,构建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为幼儿园语言活动组织与实施提供合理的支持,加强教学重视力度,创新现有的教学理念,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促使幼儿健康成长。例如,幼儿园可以积极参与组织培训工作,提升整体的教学能力,实现幼儿园的改革创新,从多角度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利用民间童谣创造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通过哼唱民间童谣提升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提升幼儿教师应用民间童谣的意识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开展民间童谣教学的主体,只有教师熟练掌握民间童谣,才能合理进行教学,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方面发展。但现有的部分教师的综合素养能力与民谣教学意识较低,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因此,应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幼儿教师的民间童谣教学意识,熟练掌握民间童谣的内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高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幼儿园可以积极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加强各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交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促使现阶段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针对民间童谣的选择、解析、构建、开发、教学以及设计等形成系统化,促使教师提升民间童谣教学水平,为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合理进行民间童谣课程设计为幼儿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积极进行民间童谣资源开发,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保证其内容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需求,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学习。例如,幼儿园常见的民间童谣《一根鸡毛》《推磨杠,摇磨杠》《幺幺悄悄睡》《马兰花》《摇到外婆桥》《推磨摇磨》《羞羞羞》《烟子烟》等,具有较强的教学意义,引导幼儿通过民间童谣的感知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并激发出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深入进行民间童谣资源挖掘,创新现有的教育形式,以表演、唱歌、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幼儿加深对社会的认知,提升语言能力。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明确幼儿语言教学的意义,积极进行教学创新,从整体上进行完善,优化现有的教学理念,灵活利用民间童谣进行辅助教学,强化幼儿的语言训练,深入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幼儿营造轻松、健康、愉悦的环境,加强对民间童谣的重视力度,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方燕勤.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引入民间童谣[J].文教资料,2019,12(3):57-58.

[2]吴冬妹.民间童谣应用于幼儿园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31):31-32.

[3]代苗.陇南民间童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J].甘肃高师学报,2016,21(4):63-66.

[4]吴静怡.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思考及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9):98+180.

作者简介:

陈艳,贵州省毕节市,毕节市幼儿园。

猜你喜欢
语言活动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如何提升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提问效果
以体验式故事教学为载体促进的幼儿语言能力
对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提问作用的认识
精心设计语言活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研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交际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