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洲猪瘟时代猪场生物安全管理

2019-12-04 08:30李儒曙
养猪 2019年6期
关键词:栏舍猪瘟非洲

李儒曙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广东 珠海 519000)

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污染面,在局部环境已定植,我国养猪产业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将与非洲猪瘟这一养猪业的“头号杀手”共存,农业农村部公开强调,防控非洲猪瘟是一场没有退路的阻击战和持久战!如果把2018 年8 月3 日之前称之为我国养猪产业的“前非洲猪瘟时代”[1],那么其之后则可以称之为“后非洲猪瘟时代”。后非洲猪瘟时代的特征是,防控非洲猪瘟与产业稳定发展同时进行。

2019 年上半年,整个养猪行业“谈瘟色变”,我国养猪产业整体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对非洲猪瘟防控经验的缺乏,让整个产业饱尝阵痛,猪场在经历了“病急乱投医”式的防控及恐惧性抛售后,我国生猪存栏量在2019 年第三季度迎来近十年的最低水平,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为了尽快恢复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频繁出手,密集出台了多项稳产保供措施,力度不可谓不大。养猪产业正经历着从上半年想尽一切办法消化存栏到下半年千方百计复产保供的“过山车”。政策的利好以及屡刷新高的生猪市场价格,使得整个行业兴奋与焦躁并存、欣喜与恐惧纠结,不少猪场跃跃欲试却又信心不足。笔者认为,在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的前提下,须清醒判断当前疫情形势,精准评估风险,充分总结防控经验,执行万无一失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是复产或扩产成功的关键。笔者长期与猪场保持紧密联系,结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写了几点有关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意见,核心理念是限制外来媒介、减少场内移动个体的移动距离和频次,供广大的养殖企业参考。

生物安全管理的定义是,预防病原体从感染动物传播至易感动物,或避免将病原或感染动物引入病原未流行的场和地区,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或系统化应用[2]。因此,生物安全是属于管理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具体到养猪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员管理

工作人员是养猪场内移动频繁的生物个体,非洲猪瘟病毒极容易借助人的活动形成机械传播,因此对人员的管理原则是:在人道主义前提下,一要严格限制和尽量缩小员工的活动空间,二要严格执行生产区内鞋子、工作服、帽子的使用规定以及清洗、消毒等生物安全制度。譬如执行全场封闭式管理,限制员工外出频次,减少员工在生活区外逗留的时间和范围,禁止员工在其它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或无害化处理场等高风险区域活动;严禁不同栏舍的工作人员在场内相互走动串门,为不同分区的栏舍设置指定通道,禁止穿生活区的衣物进入生产区,员工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洗手、洗澡、换鞋、换衣、消毒等。

据国内某大型集团公司监测,其员工回家参加宴席后返回养殖场,竟然从该员工的衣服和鞋子上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核酸。因此,人员管理的核心是限制员工的活动区域,但这必然会引起员工身心福利上的损失,如果要执行好人员管理措施,企业必须在经济待遇上对员工进行相应补偿。

2 车辆管理

车辆移动的高频次、远距离以及移动路径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是非洲猪瘟病毒机械传播最重要的媒介物,也是2019 年上半年许多猪场蒙受损失的“罪魁祸首”。车辆包括场外车辆和场内车辆,生物安全管理要区别对待。

(1)场外车辆管理。场外车辆风险较大,必须杜绝与生产区直接接触。外来运猪车是所有风险因素中最危险的因素,这些车辆游走于各个养殖场和屠宰场,被病毒污染可能性极高,必须远离整个养殖场红线区域。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在养殖场3 km 外建立生猪销售中转站,由自己的运猪专用车辆将要销售的大猪运至中转站(图1);饲料、药品等外来物资运输车辆禁止进入生产区,并设置相对独立的通道。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场外一定的距离设立物资中转站,杜绝一切的外来车辆进入场内。

(2)场内车辆管理。场内车辆尽量限制行驶范围,分区分车专用。

(3)做好进出车辆的清洗和消毒,有条件的可以配置烘干设备对车辆进行烘干处理;定期消毒车辆通道。

图1 建立中转站

3 栏舍管理

栏舍的生物安全管理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栏舍建设的生物安全性,二是栏舍使用过程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1)增加隔断,减少密度。为了减少猪群间相互接触传播病毒的概率,理论上,单位面积的栏舍隔断数量越多越好,单个栏舍养殖密度越低越好。无论是“拔牙式”剔除还是精准扑杀,都必须要求栏舍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单位面积栏舍内尽量小的养殖密度。但实际生产中,栏舍的隔断数量及单个栏舍的养殖密度,必须与养殖成本之间达成均衡。

(2)改建隔断结构,增强隔断效果。保育舍和大猪舍必须抛弃传统的钢筋栅栏式的栏舍隔断,为杜绝不同栏舍间猪群的接触,取而代之的必须是能够形成完全的物理隔离的水泥墙体式隔断墙。相邻的母猪限位栏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间间隔,避免母猪相互接触。

(3)光滑墙,弧形角。栏舍墙体间的缝隙是病毒的庇护所,容易形成消毒的盲区和死角[3]。为了提升栏舍的清洗和消毒效果,栏舍的墙面和地面要尽量光滑,没有隐蔽的窟窿,且在两侧墙面之间,以及墙面与地面相接处,不要建成垂直的直角,而应建成圆弧角(图2),有利于清洗、消毒和干燥。

图2 墙面与地面相接处建成圆弧角

(4)栏舍风险分级。风险栏有别于隔离栏,传统的隔离栏是把确诊患病的猪只单独隔离开来进行治疗和饲养,而风险栏是当栏舍中出现亚健康的猪只,或怀疑感染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猪只出现时,剔除可疑猪只后,对原栏舍进行风险评估,并做上风险等级标记,高度警戒,有助于后续观察或及时扑杀;在某些特别高风险的栏舍,复养前可引入“哨兵猪”试养。

(5)隔离有害生物。做好栏舍内外的防鼠、防虫、防蝇工作。栏舍与外界连通的下水道口,用金属网隔开,防止老鼠通过下水道进入栏舍;可用水帘或纱网,对栏舍进行全封闭式管理,增强阻断隔离效果。有条件的企业,在核心猪群,可采用中央空调通风、降温,并定期消杀,防止蜱虫生物带毒,防止蟑螂、苍蝇等机械带毒。

4 饲料管理

在杜绝泔水饲喂的前提下,饲料的生物安全风险相对低很多,但亦不应忽视。饲料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3 个方面:一是饲料原料的风险,二是饲料投喂过程中人和车辆的活动带来的生物安全风险,三是料槽的污染。

(1)原料管理。饲料原料的生物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血浆蛋白粉、肉骨粉等动物性蛋白质原料,应尽量减少这类原料的使用。总的来说,自配料的原料风险高于商品全价颗粒料,究其原因,一是自配料在配制过程中,场内人员和车辆的活动频次明显高很多,增添了风险因子;二是自配料多为粉料,在栏舍间易引起粉尘,可能成为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媒介,而颗粒料的粉尘相对较少;三是商品料高温制粒工艺对原料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2)投喂管理。饲料投喂方式,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投喂,另一种是自动料塔投喂。自动料塔由于减少了员工和运料手推车的活动范围和频次,相比人工投喂,生物安全管理效果更佳;自动料塔还可以通过改造和技术升级进一步增进生物安全管理效果,譬如建设中转料塔,避免运料罐车直接从生产区外的饲料仓库进入生产区,或采用气动传输的方式,将饲料仓库或中转料塔里的饲料直接传输至每栋栏舍的饲料塔中,去掉了中间使用运料罐车的环节。

(3)料槽管理。料槽尽量独立,特别是母猪料槽,要放弃通槽,改为单槽,防止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料槽传播。

5 水源管理

猪场为用水大户,一是饮用水系统,二是冲洗栏舍用水,用水量都很大,因此,须执行案例的水源管理。天然的河流和湖泊,野外的水库和鱼塘均为不安全水源,不排除有带毒的病死猪抛入水中,所以不建议使用。相较而言,有人看守的水库生物安全风险比天然的河流和湖泊要低,在水源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最理想的水源为自来水或井水。在实际生产中,比较现实且经济的做法是,自建蓄水池,过滤和消毒后,用来冲洗栏舍,猪群饮用水则采用自来水。

6 生产流程管理

(1)生产分区制度。除了传统的生产区和生活区的严格区分外,在生产区内实行网格化管理,以减少人员和车辆的活动范围,在网格内的墙或道路有明显标记,不同网格区域内的员工穿不同颜色的工作服和鞋子予以区分,有助于监督管理。

(2)单向通道制度。人员和车辆只能从洁净区到脏污区方向单向移动,而不能从脏污区走向洁净区。特别是驱赶将出售的大猪走向出猪台装车的员工,绝对禁止沿原路线返回栏舍。

(3)消毒分级制度。针对栏舍、栏舍内通道、栏舍外道路、门口、工具、生产区和生活区周围圈,制定详细的消毒制度,根据风险等级,明确各自的消毒频次以及消毒药种类。譬如栏舍内通道应制定比较高的消毒频次,且使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药;在一些隐蔽的重点区域,使用火焰消毒。

(4)全进全出制度。这是现代养猪业早已深入人心的制度,只不过在防控非洲猪瘟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在实施精准扑杀和流行病学调查时,有利于病原追溯。

7 小结

每一项生物安全管理的实施,均伴随着投资成本的上升,推高了养殖成本,并且要求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达到较高水准,因此,提升了行业的门槛。非洲猪瘟进入我国,造成损失之巨大无法估量,但客观上加快了我国养猪产业落后产能被动淘汰的进程,使得养猪企业提前踏上转型升级的步伐,加速朝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以上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针对的重点是非洲猪瘟,但对其它疫病同样适用。在没有非洲猪瘟疫苗之前,生物安全管理是养猪企业能够维持生产的唯一选择,即使有朝一日有了疫苗,这套生物安全管理方案仍然可以是养猪企业常规化的制度安排。

猜你喜欢
栏舍猪瘟非洲
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及防范措施
An Uncommon Trip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肉鸡饲养管理技术
非洲鼓,打起来
唐人神:近期种猪销售订单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