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2019-12-04 04:07陈汐
北方音乐 2019年20期
关键词:情感表达声乐教学

【摘要】生动的情感表达是艺术歌曲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声乐学习者需要毕生打磨的地方。仅仅依靠完美的嗓音而不去处理情绪情感的歌唱易改变作品的创作初衷,使作品失去其原有生命力,无法从灵魂深处打动听众。本文通过介绍艺术歌曲体裁阐述情感表达在艺术歌曲中的地位,以中国艺术歌曲《梅娘曲》为例,介绍并分析了作品《梅娘曲》,并从声乐演唱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的情感表达出发,指出了声乐教师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几个方向。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教学;情感表达;《梅娘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艺术歌曲是浪漫主义时期确立的声乐作品体裁形式,它通常以抒情的诗歌为题材内容,配以优美的旋律和音响效果及丰满的钢琴伴奏。强烈的艺术性和抒情性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特征。20世纪初,欧洲艺术歌曲体裁传入我国并与我国的诗词与诗歌结合,这种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由于其旋律优美、歌词文雅,富有浪漫气息很快受到了国内文人雅士的认可。而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中国艺术歌曲在社会复杂环境的推动下不断成熟,其描写的题材也不断丰富,体裁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强,作品越来越多。如今,中国艺术歌曲已成为大众化声乐艺术。《梅娘曲》就是耳熟能详的中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品,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授课曲目之一,音域从d1到e2,跨度只有九度,且篇幅不长,具有强烈的抒情性,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并从中探究作品的情感表达。

一、艺术歌曲作品《梅娘曲》

(一)艺术歌曲作品《梅娘曲》的创作背景

《梅娘曲》是我国著名的艺术歌曲,也是话剧《回春之曲》的插曲之一。《梅娘曲》创作于1935年,由我国著名话剧作家、词作家田汉先生作词,由爱国作曲家聂耳先生作曲完成。该曲讲述了南洋爱国华侨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满腔热血回国助战,南洋富商之女梅娘听闻其爱人高维汉在抗战中不幸身负重伤,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从南洋回国看望她的爱人,但她的爱人却由于脑部重伤失忆,忘记了她。《梅娘曲》的歌词正是以梅娘的视角表达其看到爱人今夕这般模样心中的悲痛之情,作品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二)艺术歌曲作品《梅娘曲》的曲式分析

《梅娘曲》为多乐句组成的单乐段结构,2/4拍的节拍贯穿始终。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把整首作品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中的乐谱为例进行分析,图1为梅娘曲的曲式结构图,作品按照歌词及乐曲的内容可分为前奏、A、A1、A2四部分。

作品前奏有4小节,调式为G大调,钢琴伴奏采用八度音程进行的形式,更加突出作品悲伤的感情基调,引出主段A梅娘的独白。

A段可分为a、b、c三个乐句,小节数为6+5+7。该乐段以梅娘为第一人称,描述了二人在南洋时的甜蜜过往。a句从弱起处道出一句哥哥,接下来旋律为一个八分休止符的停顿才接旋律,特别符合人说话时的断句习惯。而后,旋律的情绪出现一个小起伏,旋律上行后在“亲爱的”三个字处音高最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钢琴伴奏在“梅”字时用了从属和弦进行离调,和声色彩的变化更加突出了梅娘的难过之情。b句“槟”字处的伴奏也用了从属和弦,丰富了音乐的色彩。c句旋律从上行到下行波动起伏,钢琴伴奏采用分解和弦,增加作品的抒情性。随后,作品调性发生变化,由G大调转到e小调,音响效果哀伤,表达梅娘心中的落寞之情。旋律上用了两个连续的三连音加上两个一字一音,强调回忆发生的地点,突出了曾经的美好与现实形成巨大反差。随后,A乐段结束在e小调主和弦上,引出A1段。

A1段是A段的变化重复,分为a1、b1、c1三句,调性回归G大调,a、b两句的旋律、伴奏、调式调性与A段完全相同,歌词内容讲述了梅娘在红河边送别战士,但自己不能和爱人一同前来时的惆怅。c1句旋律发生变化,调性依旧转为e小调,结束在属和弦上,形成开放终止,和声效果呈现不稳定性,表达出了梅娘内心的不安与难过。随后,作品进入A3段。

A2段是A段、A1段的变化重复,伴奏织体变为分解和弦,把旋律的情感推向高潮。仍是G大调开始,讲述了梅娘听闻爱人重伤后违背爹娘的意愿回国帮助爱人找回记忆,但是爱人却已忘记了她,表达了梅娘看见爱人后的失望及心碎。a2句的哥哥二字之后没有了停顿,而是变为了长音,体现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升华。c2乐句的旋律与前两段截然不同,其长度发生变化。最后两个八分休止符上连续两个的“但是”道出了梅娘心中的悲伤,随后的三连音着重强调爱人病情严重的事实,也体现了人物内心情感。

二、如何提升学生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达

(一)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创作背景

想要完整地表达艺术歌曲作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是首要的,这里的理解指的不是阅读一段文字,而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把自己设定到歌曲年代之中,感人物所感,才能更加贴近人物的性格。很多时候,作品的题材与现实差距相差很远,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一些有声资料,指引学生在观看时的情绪变化,尽可能的引发学生对时代的情感共鸣。作品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的地方,教师可指引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地点真切地感受音乐中主人公的情感,让学生采用表演的形式理解创作背景。中国艺术歌曲作品《梅娘曲》创作于战争年代,当时的中国东三省全面沦陷,而政局上,国共两党关系紧张,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危亡之际。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抗日视频、游览当地博物馆等途径将自己代入作品的时代,演唱时要想象自己的爱人在保家卫国的过程中不幸负伤,酝酿出梅娘为爱人担心、心疼、难过的情绪。

(二)引导学生细看曲谱,探究作品情绪

很多学生拥有很好的嗓音条件,歌唱技巧也很成熟,但却唱不出动人的音乐。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往往由于学生对作品风格没有判断或判断的不够深刻、不夠准确。教师需要在教授作品之初就要让学生养成把把握作品情绪风格的习惯。不要在初期只关注技巧而忽视对学生诠释艺术歌曲的培养,因为艺术歌曲的灵魂就在于它的感染力,没有对艺术的处理和诠释,再完美的嗓音也无法表达艺术歌曲的内在情感。

谱例2  《梅娘曲》A段a句

拿《梅娘曲》作品A段中的a句为例,如谱例2。一声“哥哥”从弱起处起,像极了女孩呼唤爱人时的轻声细语。此时学生声音要温柔,到了“我是你的亲爱的梅娘”处,旋律有一个小小的推进,学生演唱的力度可增强,“亲爱的梅娘”处气息可稍加推动,表达梅娘向昔日爱人介绍自己时的心酸。

而在A段c句中,当我们在遥远的南洋时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型,字字落在重音处,强调了美好回忆与现实的差距,最后的“洋”用了延音记号,表现梅娘对过去的追忆与怀念。此时学生可用泛音技巧,声音要由强变慢变弱,象征美好回忆的落幕。

再如谱例3,在A2乐段中c句,两个“但是”的节奏上采用了空八分休止符加上两个十六分音符,虽在弱起处却用了突强记号,把梅娘内心的激动与心碎传递得淋漓尽致,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哭腔的语气传递梅娘的情绪。随后“不认得”和“可怜的”二处同样采用了三连音的节奏,字字强调了爱人的状况,也体现了梅娘人物内心的悲伤与无奈。在力度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气息进行控制,从“你已经不认得我了”处由强及弱,表现出梅娘内心由悲伤、激动转为无奈的情感变化。

谱例3  《梅娘曲》A2段c句

在关注旋律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钢琴伴奏中探寻作品的情绪情感变化。可从和弦性质、升降记号的加入、伴奏织体形态等方面体会作品情绪的喜怒哀乐。如谱例4的“但是”处用了变音,体现了梅娘激动又悲伤的情绪。

三、如何提升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一)演唱前朗诵歌词

学生要想表达好音乐就要深刻理解音乐,因此,熟悉歌词、体会歌词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歌曲的歌词较为抒情,情感丰富,因此,要想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抒发情感,演唱前朗诵歌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途径。就《梅娘曲》而言,作品以梅娘的视角创作歌词,因此,歌词非常口语化,要像说话一样传达情绪,需要先练习如何说好歌词,如何传递歌词中的情绪。

此外,朗诵还能练习歌词的正确发音。由于声音大多立在元音上,如《梅娘曲》中,“呀”“吉他”要立在元音a上,“唱”“怅”“娘”要立在ang上。声乐教师要引导、关注歌词中的元音,先说准才能够唱准,要遵守汉语“字正腔圆”的基本发声特点加以咬字,才能确保演唱时可把歌词内容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二)关注发声练习时声音的连贯性与技巧性

练习发声是声乐学习者的的必经之路,只有学生加强对声音的控制能力才有能力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传递作品想要传递的精神。练习时,教师要确保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发声位置,教师可以从中音区开始带领学生寻找一个正确的发声状态,然后把声音由中音区连贯带向高音区和低音区,做到声音处在不同音高上但气息没有断层。学生可以这样反复练习基本的发声方法,在自己的演唱位置稳定后,试着变换声音的力度进行反复练习,确保发声位置正确。

其次是练习技巧。泛音是情感表达中很重要的发声技巧。很多有长音的地方如果演唱者没有进行泛音处理,那么作品就会显得不那么生动,影响情绪的表达。学生要每天练习发声,使喉头肌肉拥有力量,发出泛音能够受身体控制,而不是处于一个完全放松、失控的状态。如结尾处最后一句,如果“娘”字不用泛音,那么三拍的长度就会显得作品很直白,失去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养成布局作品结构的习惯

艺术歌曲《梅娘曲》共有三个乐段,分别描述了梅娘与爱人的美好回忆、梅娘在红河边送爱人回国以及梅娘看到昔日爱人重伤时的悲痛情景。虽然三个乐段的旋律仅在个别处有所差别,但三段词的内容截然不同。

在A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说话的方式叙述回忆,力度需轻柔,个别处加重,要表现出梅娘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怀念。而唱到A1段时,梅娘的内心不再是甜蜜的,而是化作对国家的担忧、对爱人的不舍,此时,声音的力度要比第一段有所增强,要在声音中体现出梅娘悲伤。而最后一段处,是整首作品最抒情也是情感最浓烈的地方,此时,作品的情感要比A段和A1段都要饱满,唱到c2句处要把梅娘的凄苦、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来。同时,要表现出海外儿女对战争的痛恨之情,整首作品的情绪是层层递进又彼此对比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区别地诠释三段情绪。

四、结语

艺术歌曲中的旋律、歌词、伴奏这三个看似独立的部分实际上是不容分割的,缺少其一便不能完整地体现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艺术歌曲这种形式在最初创作之时就产生于作曲家的情感之中,可以说,情感就是艺术歌曲的源头,即使是演唱《梅娘曲》这样小巧精炼的艺术歌曲作品也需要对其进行非常多的情绪处理。因此,情绪情感在艺术歌曲演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失去了情感表达的艺术歌曲就像失了魂的人一样,了无生气。声乐教师在艺术歌曲教学中要重点把握学生情感表达,培养学生诠释作品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声乐之初就学会表达情绪,赋予声音以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唯一.艺术歌曲《梅娘曲》的教学实践分析[J].艺术教育,2018(13).

[2]周小玲.歌者的诠释——《梅娘曲》二度创作分析[J].艺苑,2006(2).

[3]孙树敏.情感体验视角下的声乐演唱研究[J].大舞台, 2014(10).

[4]鮮悦.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控制策略[J].戏剧之家, 2019(14).

作者简介:陈汐(1994—),女,辽宁省锦州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情感表达声乐教学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高职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纳入流行唱法之可行性评价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